《醫略十三篇》~ 卷十三 (15)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三 (15)

1. 人迎辨(附刻)

陽明本部,即人迎脈也。在結喉兩旁。寸口在大拇指本高骨後一寸乃尺中部位,即扁鵲、長沙,以兩尺之下察寸口之意。大拇指本高骨為關脈,賈公彥但知兩尺之下察寸口,不知兩寸之上察人迎,故誤以陽明本部在右關外側,此亦人迎不在左手之一證。

《內經》本以人迎總統三陽六府諸證,非專論外格。經脈篇以人迎察手足三陽諸病,至三倍而止,為陽氣未出三陽本位,固非外格。必至四倍以上,為陽氣揚溢於外,離出三陽本位,不與陰氣相榮,為陰陽離決之證,方為外格。故禁服篇、終始篇、六節藏象論,俱以人迎四倍以上,論關格之證。

禁服篇曰:人迎大一倍於寸口,病在足少陽,一倍而躁,(躁者,一倍之中,而有更躁之意。《素問》云:其有躁者在手。下同。)病在手少陽。人迎二倍,病在足太陽。二倍而躁,病在手太陽。人迎三倍,病在足陽明。三倍而躁,病在手陽明。盛則為熱,虛則為寒。又曰:人迎四倍者,且大且數,名曰溢陽。

溢陽為外格,死不治。終始篇曰: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陽。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陽。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陽。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陽。人迎三盛,病在足陽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陽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數,名曰溢陽。溢陽為外格。六節藏象論曰:十一藏取決於膽,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陽,二盛病在太陽,三盛病在陽明,四盛以上為格陽。按:此三篇,所指有異。

如禁服篇,以一倍二倍三倍察手足三陽諸證,以陽氣未出三陽本位,以四位為外格,以陽氣離出三陽本位,故曰死不治。終始篇、六節藏象論,不論六府諸病,直以一盛二盛三盛四盛以上論格陽,蓋所重在格陽,故不論六府諸病。然六節藏象論,加一故字,以發明諸篇精義。

言人迎一盛,所以病在少陽者,十一藏取決於膽故也。以陽明胃脈與太陰肺脈較察者,蓋胃為肺脈之根,肺為胃脈之干。五藏別論曰:胃者,水穀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藏氣,氣口亦太陰也。五藏六府之氣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玉機真藏論曰:五藏者,皆稟氣於胃。

胃者,五藏之本也。藏氣者,不能自致於手太陰,必因於胃氣,乃致於手太陰也。蓋診脈之道,必先明歲氣,(如春弦、夏洪、秋浮、冬沉、之類。)然後察胃氣,然後察藏氣,然後察病氣。以胃為肺脈之根,肺為胃脈之干,由胃以輸脾,由脾以歸肺。然五藏六府之氣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

胃雖為脈之根,而變見於氣口,則氣口乃為要會之地,故可統察十二經之證。扁鵲欲獨取寸口,又慮人迎為肺脈之根,《內經》以人迎四倍於寸口為外格證。若不診人迎,則外格從何較察。深觀經旨,推終始、禁服二篇之義,而演之於三難曰:脈有太過,有不及,有陰陽相乘,有覆有溢,有關有格,何謂也?然。關之前者,陽之動也。

白話文:

陽明經的根本,就是人迎脈。它位於喉結兩旁。寸口脈在拇指根部高骨後一寸的地方,也就是尺中部位。扁鵲和張仲景用兩手尺部的寸口來觀察病情。拇指根部高骨是關脈。賈公彥只知道在兩手尺部寸口診脈,卻不知道在寸口上方兩寸的人迎脈,所以誤以為陽明經的根本在右關脈外側,這也是人迎脈不在左手的一個證明。

《內經》原本是以人迎脈來統領全身三陽經和六腑的各種病症,不是專門討論外格病。經脈篇裡用人迎脈來觀察手足三陽經的各種疾病,當人迎脈搏動強度達到寸口脈的三倍時就停止,表示陽氣還沒有離開三陽經的本位,這並非外格病。必須達到四倍以上,表示陽氣已經過盛外溢,離開了三陽經的本位,無法與陰氣相互協調,這是陰陽離決的病症,才算是外格病。所以禁服篇、終始篇、六節藏象論都以人迎脈搏動強度達到四倍以上來論述關格病。

禁服篇說:「人迎脈搏動強度比寸口脈大一倍,病在足少陽經;大一倍而且躁動,病在手少陽經。(躁動是指在增大一倍的情況下,脈象還有更躁動的趨勢。《素問》說:有躁動的情況在手。以下皆同。)人迎脈搏動強度是寸口脈的兩倍,病在足太陽經;兩倍而且躁動,病在手太陽經。人迎脈搏動強度是寸口脈的三倍,病在足陽明經;三倍而且躁動,病在手陽明經。脈搏強盛是熱證,虛弱是寒證。」又說:「人迎脈搏動強度是寸口脈的四倍,脈象又大又數,叫做溢陽。」

溢陽是外格病,無法醫治。終始篇說:「人迎脈搏動強度強盛一倍,病在足少陽經;強盛一倍而且躁動,病在手少陽經。人迎脈搏動強度強盛兩倍,病在足太陽經;兩倍而且躁動,病在手太陽經。人迎脈搏動強度強盛三倍,病在足陽明經;三倍而且躁動,病在手陽明經。人迎脈搏動強度強盛四倍,脈象又大又數,叫做溢陽。溢陽是外格病。」六節藏象論說:「十一臟腑的決定取決於膽,所以人迎脈搏動強度強盛一倍,病在少陽經;強盛兩倍,病在太陽經;強盛三倍,病在陽明經;強盛四倍以上就是格陽。」總結這三篇文章,它們的含義有所不同。

像是禁服篇,以人迎脈搏動強度是一倍、兩倍、三倍來觀察手足三陽經的各種疾病,認為這時陽氣還沒有離開三陽經的本位,以四倍為外格,表示陽氣離開了三陽經的本位,所以說無法醫治。終始篇和六節藏象論,不論六腑的各種疾病,直接以脈象強盛一倍、兩倍、三倍、四倍以上來論述格陽,因為他們著重在格陽,所以不論六腑的各種疾病。然而六節藏象論,加入了一個「故」字,來闡明各篇的精髓。

說人迎脈搏動強度強盛一倍,病在少陽經的原因是,十一臟腑的決定取決於膽。用陽明胃脈和太陰肺脈來比較觀察的原因是,胃是肺脈的根,肺是胃脈的幹。五藏別論說:「胃是水穀之海,六腑的大源。」五味進入口中,藏在胃裡,用來滋養五臟的氣,氣口也是太陰脈。五臟六腑的氣味,都出自於胃,然後顯現在氣口脈。玉機真藏論說:「五臟,都從胃稟受氣。」

胃,是五臟的根本。臟氣,不能自己到達手太陰經,必須透過胃氣,才能到達手太陰經。診脈的方法,必須先了解時令的氣候(例如春季是弦脈、夏季是洪脈、秋季是浮脈、冬季是沉脈等),然後觀察胃氣,然後觀察臟氣,然後觀察病氣。因為胃是肺脈的根,肺是胃脈的幹,由胃來輸送到脾,由脾來歸到肺。然而五臟六腑的氣味,都出自於胃,然後顯現在氣口。

胃雖然是脈的根本,但氣味的變化顯現在氣口,因此氣口才是重要的地方,所以可以用來統攝觀察十二經的病證。扁鵲想只取寸口來診斷,又擔心人迎脈是肺脈的根,《內經》又以人迎脈搏動強度是寸口的四倍為外格病。如果不診人迎脈,那麼外格病要如何觀察診斷?深入研究經文的旨意,推導終始篇和禁服篇的含義,然後在三難裡說:「脈象有太過,有不及,有陰陽相乘,有覆有溢,有關有格,這是什麼意思呢?是這樣,關脈之前的脈動,是陽氣的發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