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略十三篇》~ 卷十三 (14)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三 (14)

1. 人迎辨(附刻)

手足太陽為二陽,故人迎大再倍於寸口者,為病在膀胱與小腸經也。手足少陽為一陽。故人迎大一倍於寸口者,為病在膽與三焦經也。以人迎胃脈統察六陽經者,以胃為諸脈之本源也。六府為陽,故以胃統六陽諸證,豈獨以左手為言哉。若以左為人迎,則察六府之脈,皆當在左手,孰知本經胃脈循行之處,從不至左手,其曰從大迎前下人迎,乃切指人迎在結喉兩旁,不在左手一證也。

又動輸篇,帝曰:足之陽明,何因而動?岐伯曰:胃氣上注於肺,其悍氣上衝頭者,循咽上走空竅,循眼系,入絡腦,出顑(音坎。《說文》:顑與頷同)。下客主人,循牙車,合陽明,並下人迎,此胃氣別走於陽明者也。此以人迎為陽明胃脈,其曰胃氣上注於肺,是胃為肺脈之根,肺為胃脈之干。

寸口肺脈,能察人迎胃脈,為其根干相通故也。其悍氣者,即胃氣所生之衛氣,循咽上走穴竅,循眼系出睛明穴,歷攢竹、曲池、五處、承光、通天、絡卻等穴,入絡於腦,復出頷下足少陽膽經之客主人,循本經之牙車,合於本經之經隧,並下本經之人迎。此雖衛氣所行,即是內之胃氣,出而別走於陽明之經隧。

此以人迎胃脈動於結喉兩旁,不在左手二證也。又本輸篇,岐伯曰:缺盆之中,任脈也,名曰天突。一次任脈側之動脈,足陽明也。按缺盆之中,任脈之側,正是結喉之旁人迎脈處。又曰:足陽明,挾喉之動脈也。此明指人迎在結喉兩旁,不在左手,三證也。又病能論,黃帝問曰:人病胃脘癰者,診當何如?岐伯對曰:診此者,當候胃脈。

其脈當沉細,沉細者氣逆,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則熱。人迎者,胃脈也。此分明切指人迎為胃脈也。此人迎在結喉兩旁,不在左手,四證也。又陰陽類論,黃帝以三陽之脈至手太陰。又曰:一陽者,少陽也。至手太陰,上連人迎。此即寸口以上察人迎,所謂人迎與寸口上下相應者是也。

若以左為人迎,則上字無著落。若以左寸之上為人迎,則手太陰上連人迎,又作何說。手太陰,寸口也。既以左為人迎,右為寸口。寸口之上,又有人迎,是人迎又在右寸之上,更不得言左為人迎。又平人氣象論曰:頸脈動喘疾咳曰水。頸脈即人迎也。此人迎在結喉兩旁,不在左手,五證也。

又《周禮》醫師鄭康成注,脈之大候,要在陽明寸口。賈公彥疏:陽明者,在大拇指本骨之高處,與第二指間。寸口者,大拇指本高骨後一寸是也。按:鄭注,脈之大候,要在陽明寸口,陽明即胃之人迎,寸口即太陰肺脈,以二脈為百脈之根源,故為大要。賈疏,陽明在大拇指本骨之高處,與第二指間,乃陽明部所屬之脈,即《素問·脈要精微論》右外以候胃是也。陽明屬胃在右關外側,故近第二指間,非陽明本部。

白話文:

手太陽經和足太陽經都屬於二陽經,所以人迎脈搏跳動的強度如果比寸口脈大兩倍,表示病症在膀胱經和小腸經。手少陽經和足少陽經都屬於一陽經,所以人迎脈搏跳動的強度如果比寸口脈大一倍,表示病症在膽經和三焦經。之所以用人迎脈來統觀六條陽經的狀況,是因為胃經是所有經脈的根本源頭。六腑都屬於陽,所以用胃經來統觀所有六腑的陽證,並不是只觀察左手的脈象。如果把左手當作人迎脈,那麼觀察六腑的脈象都應該在左手,但大家都知道胃經的脈絡並不會走到左手。古書說「從大迎穴前下方走向人迎穴」,是指人迎穴位於喉結兩旁,而不是在左手,這是第一個證據。

《動輸篇》中,黃帝問:「足陽明經脈為何會跳動?」岐伯回答:「胃氣向上注入肺,其強盛的氣會上衝頭部,沿著咽喉向上走至空竅,沿著眼系進入大腦,再從面頰(頷)出來,向下走到足少陽膽經的客主人穴,沿著牙床,與足陽明經脈會合,再一起向下走至人迎穴。這是胃氣另外走到陽明經脈的途徑。」這裡將人迎脈視為足陽明胃經的脈,並且說胃氣向上注入肺,表示胃經是肺經的根源,肺經是胃經的枝幹。

寸口肺脈之所以能夠觀察到人迎胃脈的狀況,是因為它們的根源和枝幹是相通的。所謂強盛的氣,指的就是胃氣所產生的衛氣,它沿著咽喉向上走到頭部的孔竅,沿著眼系從睛明穴出來,經過攢竹、曲池、五處、承光、通天、絡卻等穴,進入大腦,然後再從下巴出來,走到足少陽膽經的客主人穴,沿著膽經的牙床,與膽經的經脈會合,再一起向下走到膽經的人迎穴。這雖然是衛氣運行的路徑,但實際上就是體內的胃氣,它向外延伸走到陽明經的脈絡。

這說明人迎胃脈是在喉結兩旁跳動,而不是在左手,這是第二個證據。《本輸篇》中,岐伯說:「鎖骨缺盆的中央是任脈,稱為天突穴。任脈旁邊的動脈,是足陽明經脈。」按照這個說法,鎖骨缺盆中央、任脈的旁邊,正是喉結旁邊人迎脈的位置。他又說:「足陽明經,挾持著喉嚨的動脈。」這清楚地表明人迎脈在喉結兩旁,而不是在左手,這是第三個證據。《病能論》中,黃帝問:「如果病人患有胃脘癰(胃部膿腫),診斷時應該如何觀察?」岐伯回答:「診斷這種病,應該觀察胃脈。它的脈象應該是沉而細,沉細表示氣逆,氣逆時人迎脈會非常強盛,強盛就表示有熱。人迎脈就是胃脈。」這明確指出人迎脈就是胃脈。由此可見,人迎脈在喉結兩旁,而不是在左手,這是第四個證據。《陰陽類論》中,黃帝說三陽經的脈會走到手太陰經(肺經)。又說:「一陽經指的是少陽經,它走到手太陰經,向上連接到人迎脈。」這表示在寸口以上觀察人迎脈,也就是所謂的人迎脈和寸口脈上下相對應。

如果把左手當作人迎脈,那麼「上」這個字就沒有著落。如果把左手寸口以上的位置當作人迎脈,那麼「手太陰經向上連接人迎脈」這句話又怎麼解釋呢?手太陰經就是寸口脈。既然把左手當作人迎脈,右手當作寸口脈,那麼寸口脈的上面又有人迎脈,這表示人迎脈又在右手的寸口之上,這樣就更不能說左手是人迎脈了。《平人氣象論》中說:「頸部脈搏跳動、呼吸急促、咳嗽,表示體內有水。」這裡的頸脈就是人迎脈。這表示人迎脈在喉結兩旁,而不是在左手,這是第五個證據。

《周禮》中,鄭康成注釋說:「脈象的關鍵,在於陽明經的寸口。」賈公彥疏解說:「陽明經,在大拇指本骨高起處,與第二指之間。寸口脈,在大拇指本骨高起處後方一寸的位置。」鄭注說,脈象的關鍵在於陽明經的寸口脈,陽明經指的就是胃經的人迎脈,寸口脈指的就是肺經的脈。這兩條脈是所有經脈的根本源頭,所以非常重要。賈疏說,陽明經在大拇指本骨高起處與第二指之間,指的是陽明經所屬的脈,也就是《素問·脈要精微論》中所說的「右外以候胃」。陽明經屬於胃經,在右手關脈的外側,所以靠近第二指之間,而不是陽明經的本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