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略十三篇》~ 卷十三 (13)
卷十三 (13)
1. 人迎辨(附刻)
)還出挾口環唇,(至地倉穴。)下交承漿,(任脈穴。)欲循頤後下廉,出大迎,(腮下為頷,頷下為頤,自地倉以下大迎。)循頰車,(本經穴。)上耳前,(下關穴。)過客主人,(少陽經穴。)循髮際,(行懸釐、頷厭之分至頭維,會於督脈神庭之次。)至額顱。(髮際前。
)其支者,(支猶水之有支。)從大迎前下人迎,(本經穴名。在結喉兩旁一十五分,即人迎脈也。)循喉嚨入缺盆,(本經穴。)下膈屬胃絡脾。(胃與脾相為表裡。)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直謂直下而分行,從缺盆下行氣戶等穴至乳中乳根。)挾臍,(自乳根至天樞等穴。
)入氣街中。(氣街即氣衝。自外陵等穴至此,)其支者,起於胃口,下循腹裡,下至氣街中而合,(胃口乃胃之下口。《難經》所謂幽門是也。循腹裡,過足少陰肓腧之外,此即上文支者之脈,由胃下行,與直者復合於氣街之中,)以下髀關,低伏兔,下膝臏中,下循脛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內間,髀,股也。抵,至也。
髀關、伏兔,皆膝上穴名。自此由陰市諸穴以下行。膝蓋名臏,䯒骨名脛,足面名跗,三者即巨虛,衝陽等穴之次,乃循內庭入中指內間,而出厲兌。足陽明經止於此。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別,下入中指外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間出其端。(廉,下廉也。下廉三寸,即豐隆穴是,為陽明別絡。
故下入中指外間。又其支者,自跗上衝陽穴,次別行入大指間,斜出足厥陰行間之次,循大指出其端,而接手足太陰經也。)是動則病洒洒振寒,胃中寒則脹滿。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盛者,人迎大三倍於氣口。虛者,人迎反小於氣口也。大腸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終於上挾鼻孔。
是動則病齒痛頸腫。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盛者,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小腸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終於至目內眥,斜絡於顴。是動則病咽痛頷腫。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盛者,人迎大再倍於氣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膀胱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終於至小指外側。是動則病沖頭痛。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盛者,人迎大再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三焦手少陽之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終於至目銳眥。是動則病耳聾。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盛者,人迎大一倍於寸口。
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膽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終於還爪甲,出三毛。是動則病口苦。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盛者,人迎大一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按本篇以人迎胃脈,統察手足三陽六府諸病,與寸口肺脈相較倍數,合陰陽之數,察病之所在。手足陽明為三陽,故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者,為病在胃與大腸經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主要描述了人迎穴(位於頸部喉結兩側)的相關脈絡,以及如何透過人迎穴的脈象來判斷身體不同部位的疾病:
主要脈絡走向:
- 起點: 從口角旁的地倉穴開始,向下經過承漿穴,沿著下巴邊緣到大迎穴(腮下),再到頰車穴(臉頰),然後向上到耳前(下關穴),經過客主人穴,沿著髮際線到額頭。
- 分支一: 從大迎穴向前下方到人迎穴(頸部),沿著喉嚨進入缺盆(鎖骨上方凹陷處),向下穿過橫膈膜,與胃和脾相連。
- 分支二: 從缺盆向下,到乳房內側,再往下經過肚臍,進入氣街(腹股溝處)。
- 分支三(胃): 從胃的入口處向下,沿著腹部內部,到氣街處與主脈匯合,然後向下經過髀關、伏兔(大腿前側的穴位),到膝蓋,再沿著小腿外側,到腳背,進入中趾內側的指縫,最終到腳的厲兌穴。
- 分支四(支脈): 從小腿下三寸處分出,進入中指外側的指縫。
- 分支五(支脈): 從腳背分出,進入大拇指,最終與手足太陰經相連。
脈象與疾病判斷:
-
足陽明胃經(以上分支三所描述): 若人迎脈明顯強於氣口脈三倍,表示胃部有熱或實證,應瀉熱;反之,若人迎脈弱於氣口脈,則表示胃部虛寒,應補虛。
-
胃經動病時,會出現發冷發熱、胃脹等症狀。
-
手陽明大腸經: 若人迎脈明顯強於寸口脈三倍,表示大腸有熱或實證,應瀉熱;反之,若人迎脈弱於寸口脈,則表示大腸虛寒,應補虛。
-
大腸經動病時,會出現牙痛、頸部腫脹等症狀。
-
手太陽小腸經: 若人迎脈明顯強於氣口脈兩倍,表示小腸有熱或實證,應瀉熱;反之,若人迎脈弱於寸口脈,則表示小腸虛寒,應補虛。
-
小腸經動病時,會出現咽喉痛、下巴腫脹等症狀。
-
足太陽膀胱經: 若人迎脈明顯強於寸口脈兩倍,表示膀胱有熱或實證,應瀉熱;反之,若人迎脈弱於寸口脈,則表示膀胱虛寒,應補虛。
-
膀胱經動病時,會出現頭痛等症狀。
-
手少陽三焦經: 若人迎脈明顯強於寸口脈一倍,表示三焦有熱或實證,應瀉熱;反之,若人迎脈弱於寸口脈,則表示三焦虛寒,應補虛。
-
三焦經動病時,會出現耳聾等症狀。
-
足少陽膽經: 若人迎脈明顯強於寸口脈一倍,表示膽有熱或實證,應瀉熱;反之,若人迎脈弱於寸口脈,則表示膽虛寒,應補虛。
-
膽經動病時,會出現口苦等症狀。
總結:
這段文字主要說明了如何透過觀察人迎脈的強弱,與氣口脈(寸口脈)進行比較,來判斷身體六腑(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膽)的虛實寒熱,以及對應的症狀和治療原則。人迎脈的診斷方法,是中醫診斷中重要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