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略十三篇》~ 卷十三 (9)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三 (9)

1. 關格考(附刻)

蔣寶素曰:關格者,陰關於內,陽格於外,陰陽相離,關閉格絕之危證,乃嘔吐反胃噎膈諸證之終也。《靈樞·終始篇》、禁服篇,俱以人迎氣口自一盛二盛三盛至四盛以上為關格。脈度篇,不言人迎氣口,直以陰氣太盛,則陽氣不能榮為關。陽氣太盛,則陰氣不能榮為格。

陰陽俱盛,不得相榮為關格,則關格為證明矣。四時氣篇,以膈塞不通,邪在胃脘,即人迎三盛,病在陽明名膈者,尚未至於格也。邪氣藏府病形篇,以脾脈微急為膈中,食飲入而還出。上膈篇,以氣為上膈,食飲入而還出,蟲為下膈,食晬時乃出,即反胃轉膈之證。《素問·六節藏象論》,亦以人迎寸口論關格,與終始、禁服二篇之義同。

陰陽別論,以一陽發病,其傳為隔。又云:三陽結為隔,即人迎一盛病在少陽,三盛病在陽明,膈塞不通,邪在胃脘之義。隔與膈通,未至於格也。脈要精微論,以脈反四時,陰陽不相應為關格,即終始篇之溢陽溢陰,禁服篇之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人迎倍於氣口,氣口倍於人迎之意。通評虛實論,以膈則閉絕,上下不通,即膈轉關格之意。

《難經》三難,以脈上魚為溢,入尺為覆為關格,即終始、禁服二篇溢陽溢陰之意。三十七難,不言脈,直以五藏六府九竅陰陽不相榮為關格,與脈度篇同。《史記》倉公診齊丞相舍人奴,望之殺然黃,察之如死青之茲,(《素問》云:青如草滋者死,黃如枳實者死。)乃內關之病,當至春鬲塞不通,不能食飲,法至夏泄血死,即脈度篇三十七難,陰脈不和,則血留之為關格之意。《金匱要略》以膈氣虛脈乃數,數為客熱,不能消穀,胃中虛冷故也。

此膈氣虛,胃中冷,則胃病,膈膜亦病,即三陽結謂之隔,隔塞不通,邪在胃脘之意。又脈弦者虛也,胃氣無餘,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變為胃反。夫弦脈屬木,即人迎一盛,病在少陽,一陽發病,其傳為膈,由反胃傳膈之意。又趺陽脈浮,浮則為虛,虛則傷脾,脾傷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名曰胃反。

又諸嘔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湯主之。又胃反嘔吐者,大半夏湯主之。即脾病及胃,病在陽明,由嘔吐進為反胃之證也。《傷寒論》以心脈下為本,大者則為關格不通,不得尿,即脈要精微論,應太過不足為精,應不足有餘為消,陰陽不相應為關格之意。又寸口脈浮大,浮為虛,大為實,在尺為關,在寸為格,關則不得小便,(不得小便,人迎二盛,病在膀胱之時,津液先虧。三盛病在陽明,飲食愈少,津液就枯。

至四倍以上,則食飲不下,州都液涸。及寸口一盛,厥陰肝木盜腎水。二盛少,陰腎水自病。三盛太陰脾土克腎水。至四倍以上,則腎水與膀胱津液俱竭。故不得小便,非癃閉可比),格則吐逆。又下取趺陽脈伏而澀,伏則吐逆,水穀不化,澀則食不得入為關格,即終始、禁服二篇之溢陰為關,溢陽為格,《難經》上魚為溢,入尺為覆,為關格之意。

白話文:

蔣寶素認為,關格是陰氣內阻,陽氣外阻,陰陽失調,導致氣機閉塞的危急病症,是嘔吐、反胃、噎膈等症狀的最終發展結果。《靈樞》的《終始篇》和《禁服篇》都認為,人迎脈氣盛到四次以上,就是關格。而《脈度篇》則不提人迎脈,只說陰氣過盛,陽氣無法運行則為關;陽氣過盛,陰氣無法運行則為格。陰陽都過盛,不能互相滋養,便是關格。 《四時氣篇》則認為,膈塞不通,邪氣在胃脘,人迎脈三次脈象盛大,病在陽明,稱為膈,還未達到關格的程度。《邪氣藏府病形篇》則認為,脾脈微弱而急促,是膈中之病,飲食入口又吐出。《上膈篇》認為,氣阻礙導致上膈,飲食入口又吐出;蟲阻礙導致下膈,食物在特定時間吐出,是反胃轉膈的症狀。《素問·六節藏象論》也用人迎、寸口脈診斷關格,與《終始篇》、《禁服篇》的觀點一致。

《陰陽別論》認為,一陽之氣發病,傳變就會導致膈;三陽之氣交結,也會導致膈,人迎脈一次脈象盛大,病在少陽;三次脈象盛大,病在陽明,膈塞不通,邪氣在胃脘。膈與膈症狀相似,但尚未發展到關格。《脈要精微論》認為,脈象反常,陰陽失調,就是關格,這與《終始篇》中溢陽溢陰,《禁服篇》中春夏人迎脈略大,秋冬寸口脈略大,人迎脈比氣口脈強,或氣口脈比人迎脈強的描述一致。《通評虛實論》認為,膈則閉塞,上下不通,就是膈轉為關格的意思。

《難經》三難篇認為,脈象上魚際脈盛為溢,入尺脈盛為覆,都是關格,這與《終始篇》、《禁服篇》中溢陽溢陰的觀點一致。三十七難篇則不論脈象,只說五臟六腑九竅陰陽不能互相滋養,就是關格,與《脈度篇》的觀點相同。《史記》記載倉公診治齊丞相的舍人奴隸,觀察其面色,診斷為內關之病,預言春天會膈塞不通,不能飲食,夏天會出血而死,這與《脈度篇》和三十七難篇中陰脈不調導致瘀血積聚形成關格的描述相符。《金匱要略》認為,膈氣虛弱,脈象頻數,頻數是客邪熱盛,不能消化食物,胃中虛寒的表現。

這膈氣虛弱,胃中寒涼,就是胃病,膈膜也病變,這與三陽結導致膈,膈塞不通,邪氣在胃脘的說法一致。又弦脈是虛證,胃氣不足,早上吃飯晚上吐,晚上吃飯早上吐,就變為胃反。弦脈屬木,這與人迎脈一次脈象盛大,病在少陽,一陽發病,傳變為膈,由反胃發展為膈的說法一致。趺陽脈浮,浮則虛,虛則傷脾,脾氣受損,不能運化水谷,早上吃飯晚上吐,晚上吃飯早上吐,叫做胃反。

各種嘔吐,食物不能下行,可用小半夏湯治療;胃反嘔吐,可用大半夏湯治療。這說明脾胃病變,病在陽明,由嘔吐發展為反胃。《傷寒論》認為,心脈下陷為本,脈象盛大就是關格不通,不能排尿。這與《脈要精微論》中應太過不足為精,應不足有餘為消,陰陽不相應為關格的說法一致。寸口脈浮大,浮為虛,大為實,在尺脈為關,在寸脈為格,關則小便不利(小便不利,人迎脈兩次脈象盛大,病在膀胱,津液先虧;三次脈象盛大,病在陽明,飲食越少,津液越枯竭。脈象四次盛大以上,則飲食不能下嚥,津液枯竭。寸口脈一次脈象盛大,厥陰肝木盜奪腎水;二次脈象盛大,少陰腎水本身病變;三次脈象盛大,太陰脾土克伐腎水;脈象四次盛大以上,則腎水和膀胱津液都枯竭,所以小便不利,這與癃閉不同),格則嘔吐。下取趺陽脈沉而澀,沉則嘔吐,水穀不化,澀則食物不能入口,這都屬於關格,這與《終始篇》、《禁服篇》中溢陰為關,溢陽為格,《難經》中上魚際脈盛為溢,入尺脈盛為覆,為關格的說法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