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略十三篇》~ 卷十三 (10)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三 (10)

1. 關格考(附刻)

由吐逆水穀不化,食不得入,不得小便,即由嘔吐而反胃,反胃而噎膈,噎膈而關格,亦人迎一盛少陽,二盛太陽,三盛陽明,四盛以上為格,及一陽發病,其傳為膈,三陽結為隔之意。由是言之,嘔吐即反胃噎膈關格之始,關格即噎膈反胃嘔吐之終也。自王太僕以內格嘔逆,食不得入,是有火也。

病嘔而吐,食入反出,是無火也。然則吐逆時,或能食,或不能食,豈時或有火,時或無火,此王氏未達經義也。巢元方竊《金匱要略》之意,以停水積飲在胃脘則藏冷,脾不磨則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為反胃。又竊通評虛實論之意,以三焦隔絕,津液不行,由憂患則氣結為噎膈,分反胃噎膈為二門。

蓋不知反胃進為噎膈也。張子和譏巢氏始分病派,反失其本,引《內經》三陽結為隔,三陽解作大腸小腸膀胱,又引少陽所至為嘔湧溢,食不下,又引肝移寒於心為狂膈中,又引人迎四盛以上為格,且言膈亦當為格,則似知噎膈進為關格,何不以三陽之結,為人迎三盛,病在陽明之證,少陽所至,肝移寒於心,為人迎一盛,病在少陽,及一陽發病,其傳為膈之證,而反謂三陽乃大腸小腸膀胱,未符經旨。

劉守真以嘔湧溢,食不下,火氣炎上,胃膈熱甚,專主於熱,是關格噎膈反胃嘔吐之不分也。李東垣以左為人迎,右為氣口,清氣反行濁道為格,濁氣反行清道為關。(清氣反行濁道,即太陰肺之清氣,反行陽明胃之濁道,即人迎四盛以上之格證。濁氣反行清道,即陽明胃之濁氣,反行太陰肺之清道,即寸口四盛以上之關證。

清濁反行,猶良民化為盜賊。)論證則是,而反以左右分人近氣口,蓋不知人迎脈之所在也。朱丹溪以噎膈乃反胃之漸,而分關格另為一門,蓋不知關格即噎膈之終也。陳無擇、嚴用和分五膈五噎,創立形證,隨五藏五志,猶舍尺寸而意短長,並不解關格噎膈反胃嘔吐同歸一體之證也。

趙以德宗《靈樞》濁中有清,清中有濁之旨,而分胃有三脘,以邪在下脘,則血滯谷不消食之清濁不分為噎塞,變為嘔吐。此蓋知噎膈嘔吐相通,而不知關格即嘔吐噎膈之終也。王肯堂宗仲景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以為格者拒扞其外入者不得內,關者閉塞其內出者不得泄,又以三陽結之隔為隔絕之證,而非關格。蓋不知三陽結之隔,即人迎三盛,病在陽明之證,進而為關格也。

又宗潔古嘔吐即反胃膈氣,又宗丹溪噎膈即反胃之漸,而又分嘔吐膈氣為二門,是不知嘔吐進而為反胃,反胃進而為噎膈也。馬仲化力辨關格為脈體,非證名,以《難經》仲景、王冰、東垣、丹溪為誤更謬,以癃閉作關,則不得小便,可謂不揣其本而齊其末矣。且不知《靈樞》脈度篇及《難經》三十七難,直以關格為證名矣。

白話文:

這段文字探討了中醫古籍中關於「關格」這種疾病的辨析,以及歷代醫家對此的各種觀點。

文章指出,關格的形成,往往是從嘔吐、反胃、噎膈等症狀逐步發展而來的。最初可能是因為飲食不消化,導致嘔吐,進而發展為吃不下東西的反胃,再到難以下嚥的噎膈,最終演變成關格。可以說,嘔吐是關格的起始,而關格是嘔吐等一系列症狀的最終階段。

文章批評了許多醫家的觀點。例如,有人認為嘔吐是因為體內有火,但也有人認為是因為體內無火,作者認為這種說法沒有抓住病機的本質。還有人把反胃和噎膈分成兩個不同的病,作者認為這是不對的,因為反胃會進一步發展成噎膈。甚至有人將三陽之氣的結聚解釋為大腸、小腸、膀胱的病變,作者認為這是沒有理解經脈的含義。

作者還指出,有些醫家把關格歸咎於火氣過旺,或是把人迎脈和氣口脈混淆,或是把噎膈和關格分開來理解,這些都是沒有理解關格的整體病機。甚至有人認為關格是一種脈象,而非一種疾病,作者認為這完全是不懂《靈樞》等經典的原文。

作者強調,關格的發展過程是一個連續的整體,從嘔吐開始,經過反胃、噎膈,最終形成關格,這是一個病程的演變,不能將它們割裂開來。關格的病機,往往與陽明經有關。關格的形成,是因為飲食不消化、氣機阻滯,導致體內清濁之氣無法正常升降,最終形成這種難以治療的重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