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略十三篇》~ 卷十三 (8)
卷十三 (8)
1. 醫略論列方
鹿角膠,鹿角霜,柏子仁,菟絲子,大熟地,白茯苓,補骨脂
桂枝湯(五十六)
桂枝,炙甘草,赤芍,生薑,大棗
四逆湯(五十七)
炙甘草,炮姜,製附子
四逆加人參湯(五十八)
炙甘草,炮姜,製附子,人參
益元散(五十九)
桂府滑石,生甘草
桂苓甘露飲(六十)
滑石,石膏,寒水石,生甘草,冬白朮,雲茯苓,福澤瀉,豬苓,肉桂
二陳湯(六十一)
白茯苓,炙甘草,製半夏,陳皮
生薑附子湯(六十二)
製附子,生薑
七棗湯(六十三)
製附子,大棗肉(七枚),生薑
嘉禾散(六十四)
白茯苓,砂仁,薏仁,枇杷葉,桑白皮,黑沉香,五味子,白豆蔻,炙甘草,公丁香,人參,冬白朮(各五分),生木香,青皮,陳橘皮,杜仲,穀芽,藿香,大腹皮,釵石斛,半夏曲,六和神麯,隨風子,檳榔(各三分),生薑,大棗
附子湯(六十五)
製附子,人參,白茯苓,冬白朮,白芍藥
徐氏正氣散(六十六)
藿香,草果仁,製半夏,陳橘皮,厚朴,砂仁,炙甘草,生薑,大棗
不換金正氣散(六十七)
製蒼朮,陳橘皮,炙甘草,厚朴,製半夏,藿香,生薑,大棗
感應丸(六十八)
廣木香,公丁香,百草霜,肉豆蔻,炮姜,苦杏仁,巴霜
為末,黃蠟熔化為丸。
和解散(六十九)
製蒼朮,陳橘皮,炙甘草,厚朴,藁本,桔梗,生薑,大棗
溫膽湯(七十)
雲茯苓,炙甘草,製半夏,陳橘皮,麩炒枳實,淡竹茹
三建湯(七十一)
製附子,制川烏,制天雄,生薑
黑神散(七十二)
黑豆,當歸身,大熟地,蒲黃,白芍,炙甘草,乾薑,肉桂
平胃散(七十三)
製蒼朮,陳橘皮,炙甘草,厚朴,生薑,大棗
白話文:
醫方略論
本段列出一些中藥方劑及其組成,包括:
-
鹿角膠、鹿角霜、柏子仁、菟絲子、大熟地、白茯苓、補骨脂:這是一些藥材的名稱,沒有組成方劑,可能用於其他方劑或單獨使用。
-
桂枝湯(五十六):桂枝、炙甘草、赤芍、生薑、大棗。
-
四逆湯(五十七):炙甘草、炮姜、製附子。
-
四逆加人參湯(五十八):炙甘草、炮姜、製附子、人參。
-
益元散(五十九):桂府滑石、生甘草。
-
桂苓甘露飲(六十):滑石、石膏、寒水石、生甘草、冬白朮、雲茯苓、澤瀉、豬苓、肉桂。
-
二陳湯(六十一):白茯苓、炙甘草、製半夏、陳皮。
-
生薑附子湯(六十二):製附子、生薑。
-
七棗湯(六十三):製附子、大棗肉(七枚)、生薑。
-
嘉禾散(六十四):白茯苓、砂仁、薏仁、枇杷葉、桑白皮、黑沉香、五味子、白豆蔻、炙甘草、公丁香、人參、冬白朮(各五分)、生木香、青皮、陳橘皮、杜仲、穀芽、藿香、大腹皮、釵石斛、半夏曲、六和神麯、隨風子、檳榔(各三分)、生薑、大棗。
-
附子湯(六十五):製附子、人參、白茯苓、冬白朮、白芍藥。
-
徐氏正氣散(六十六):藿香、草果仁、製半夏、陳橘皮、厚朴、砂仁、炙甘草、生薑、大棗。
-
不換金正氣散(六十七):製蒼朮、陳橘皮、炙甘草、厚朴、製半夏、藿香、生薑、大棗。
-
感應丸(六十八):廣木香、公丁香、百草霜、肉豆蔻、炮姜、苦杏仁、巴霜,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黃蠟熔化後做成藥丸。
-
和解散(六十九):製蒼朮、陳橘皮、炙甘草、厚朴、藁本、桔梗、生薑、大棗。
-
溫膽湯(七十):雲茯苓、炙甘草、製半夏、陳橘皮、麩炒枳實、淡竹茹。
-
三建湯(七十一):製附子、制川烏、制天雄、生薑。
-
黑神散(七十二):黑豆、當歸身、大熟地、蒲黃、白芍、炙甘草、乾薑、肉桂。
-
平胃散(七十三):製蒼朮、陳橘皮、炙甘草、厚朴、生薑、大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