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略十三篇》~ 卷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

1. 真中風第一

又《扁鵲倉公列傳》曰:臣意常診安陽武都里成開方,開方自言以為不病,臣意謂之病苦沓風,三歲四支不能自用,使人喑,喑即死。今聞其四支不能用,喑而未死也。病得之數飲酒以見大風氣。所以知成開方病者,診之其脈法奇咳言曰:藏氣相反者死,切之得腎反肺,法曰:三歲死也。

《說文》曰:痱,風病也。痱病因外感為真中,因內傷為類中。

《左傳·昭元》曰:晉侯求醫於秦伯,秦伯使醫和視之。又曰:風淫末疾。

《東觀漢記》曰:明帝行幸諸國,敕執金吾憑魴將緹騎宿元武門復道上,詔曰:復道多風寒,左右老人且病痱,多取帷帳,東西完塞,窗牖皆令緻密。

《後魏書》曰:臨淮王潭孫孚好酒後遇風,患手足俱痹,口不能言,乃左手書畫地作字,乞解所任。

《開河記》曰:隋大總管麻叔謀病風逆,起坐不得,煬帝命太醫令巢元方視之曰:風入腠理,病在胸臆,須用嫩肥羊蒸熟糝藥食之則瘥。如其言,未盡劑而痊。

《唐書》曰:許裔宗,常州義同人也。初仕陳為新蔡王外兵參軍時,柳太后感風不能言,名醫療皆不愈,脈益沉而口噤。裔宗曰:既不能下藥,宜以湯藥薰之。藥入腠理,周時可瘥。乃造黃耆防風湯數十斛,置於床下,氣如煙霧,其夜便得語。

江陵府節度使成訥進豨薟丸方略曰:臣有弟訮年二十一,中風伏枕五年,百醫不瘥。有道人鍾針,因睹此患,曰:可餌豨薟丸必愈。其草多生沃壤,高三尺許,節葉相對,當夏五月以來收之。每去地五寸剪刈,以溫水洗去泥土,摘葉及枝頭,凡九蒸九暴,不必太燥,但以取足為度,仍熬搗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空心溫酒或米飲下二三十丸。服至二千丸,所患愈加,不得憂慮,是藥攻之力。

服至四千丸必得復,至五千丸當復丁壯,臣依法修合,令訮服之,果如其言。服後須吃飯三五匙壓之。五月五日採者佳。奉敕宣付醫院詳錄。

知益州張詠進豨薟丸表略曰:竊以餐石飲水,可作充腸之饌。餌松含柏,亦成救病之功。是以療飢者不在於羞珍,愈病者何煩於異術。倘獲濟時之藥,輒陳鄙物之形,不恥管窺,輒干天聽。臣因換龍興觀掘得一碑,內說修養氣術並藥方二件。依方差人訪問採覓,其草頗有異金稜銀線,素莖紫荄,對節而生,蜀號火杴。

莖葉頗同蒼耳,不費登高歷險,每常求少獲多,急採非難,廣收甚易。倘勤久服,旋見神功。誰知至賤之中,乃有殊常之效。臣自服至百服,眼目清明,即至千服,髭鬚烏黑,筋力輕健,效驗多端。臣本州有都押衙羅守一,曾因中風墜馬,失音不語。臣與十服,其病立瘥。又和尚智嚴,年七十忽患偏風,口眼喎斜,時時吐涎。

臣與十服,亦便得痊。今合一百劑,差貢史元奏進。

白話文:

真中風第一

《扁鵲倉公列傳》裡提到,太醫淳于意曾為安陽武都里的成開方診斷。成開方自認為沒病,但淳于意說他得的是嚴重的風病,這種病會讓人三年內四肢癱瘓,無法動彈,而且會變成啞巴,啞了就會死。現在聽說他的四肢無法動彈,成了啞巴但還沒死。這種病是因為他常喝酒又吹到大風而引起的。淳于意知道成開方生病的原因,是因為診脈時發現他的脈象很奇怪,咳嗽時說話的聲音也與常人不同,這顯示他的內臟氣息彼此相反,這種情況會導致死亡。把脈時發現他的腎脈反而像肺脈,按照醫理,他會在三年內死亡。

《說文解字》說,「痱」就是一種風病。痱病如果是因為外感風邪引起的,就是真正的中風;如果是因為內傷引起的,就屬於類似中風的病症。

《左傳·昭公元年》記載,晉侯向秦伯求醫,秦伯派醫和去診治。還說,風邪過盛會導致末梢的疾病。

《東觀漢記》記載,漢明帝巡視各地時,命令執金吾憑魴率領緹騎衛隊駐守在元武門的複道上,並下詔說:「複道上風寒很大,左右的年老官員容易得痱病,要多設置帷帳,東西兩側都要完全遮蔽,窗戶也要弄得嚴密。」

《後魏書》記載,臨淮王潭的孫子孚,因為喝醉酒後吹到風,得了手腳麻木、口不能言的病。他只能用左手在地上寫字,請求解除官職。

《開河記》記載,隋朝的大總管麻叔謀得了風病,無法坐起,隋煬帝命令太醫令巢元方為他診治。巢元方說:「風邪侵入皮膚毛孔,病在胸腔。必須用嫩肥羊蒸熟後,拌藥給他吃,病就會好。」麻叔謀照做了,還沒吃完藥就痊癒了。

《唐書》記載,許裔宗是常州義同人。他剛開始在陳朝當新蔡王的外兵參軍時,柳太后得了風病,說不出話來,許多名醫都治不好,她的脈搏越來越沉,嘴巴也緊閉。許裔宗說:「既然不能用藥,可以用藥湯蒸薰。讓藥力從皮膚毛孔進入體內,大概一個時辰就能好。」於是,他煮了幾十斛的黃耆防風湯,放在床下,讓藥氣像煙霧一樣瀰漫,當晚柳太后就能說話了。

江陵府節度使成訥進獻豨薟丸的藥方,他說:「我弟弟訮,二十一歲時中風,臥床五年,許多醫生都治不好。有個道士懂針灸,看到他的病後,說:『吃豨薟丸一定能好。』這種草多生長在肥沃的土地上,約有三尺高,葉子對生,夏天五月時採收。每次從離地五寸處剪下,用溫水洗去泥土,摘取葉子和枝頭,經過九次蒸煮、九次曝曬,不必曬太乾,只要曬到足夠就好。然後搗成粉末,用蜂蜜煉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天早晨空腹用溫酒或米湯送服二三十丸。服用到兩千丸時,病情會加重,不用擔心,這是藥力發揮的作用。

服用到四千丸時,一定能恢復健康;服用到五千丸時,應該能恢復到年輕力壯的狀態。」成訥照著方法製藥,讓弟弟服用,結果真的像道士說的那樣。服藥後要吃三五口飯壓住藥性。五月五日採收的藥效最好。皇帝命令將此方交給太醫院詳細記錄。

知益州張詠進獻豨薟丸的奏表,大致說:「吃石頭喝水可以充飢,吃松柏也可以治病。所以,治療飢餓不在於吃珍貴的食物,治病也不必用特別的藥材。只要能救人的藥,就該拿出來,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小東西也不要藏私。我因為在龍興觀挖地,挖到一塊石碑,上面寫著養生氣功和兩種藥方。我依照藥方派人去找藥材,發現這種草長得很特別,有金色的稜線、銀色的紋路,莖是紫色的,葉子對生,蜀地稱它為火杴。

它的莖葉和蒼耳很像,不需要爬高涉險,每次尋找都能找到很多,採收很容易。如果長期服用,很快就能見效。誰能想到這麼便宜的東西,竟然有如此神奇的功效。我從服用一百顆開始,就感到眼睛明亮;吃到一千顆時,鬍鬚變黑,筋骨也變得輕健,效果非常多。我本州有個都押衙羅守一,因為中風從馬上摔下來,失聲說不出話。我給他吃了十顆,他的病馬上就好了。還有個和尚智嚴,七十歲時突然得了偏癱,口眼歪斜,常常流口水。

我給他吃了十顆,他的病也痊癒了。現在我準備了一百份藥,派使者進貢給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