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略十三篇》~ 卷十三 (6)
卷十三 (6)
1. 瘴氣論列方
生薑附子湯(六十二),丹朱丸(未考),七棗湯(六十三),小柴胡湯(三十三),嘉禾散(六十四),附子湯(六十五),正氣散(六十六),大柴胡湯(三十八),不換金正氣散(六十七),感應丸(六十八),六和湯(十五),和解散(六十九),溫膽湯(七十),三建湯(七十一),黑神散(七十二),平胃散(七十三)
白話文:
- 生薑附子湯:這是一種組合了生薑與附子的湯劑。(編號六十二)
- 丹朱丸:此藥丸的成分與效果尚待查證。(編號未定)
- 七棗湯:這種湯藥包含了七種棗類的成分。(編號六十三)
- 小柴胡湯:它是一種含有少量柴胡的湯藥。(編號三十三)
- 嘉禾散:這種藥散以嘉禾為主要成分。(編號六十四)
- 附子湯:此湯藥以附子為主要成分。(編號六十五)
- 正氣散:這種藥散可以幫助調整體內的正氣。(編號六十六)
- 大柴胡湯:這是一種含有大量柴胡的湯藥。(編號三十八)
- 不換金正氣散:這種藥散能有效調理體內正氣,價值堪比黃金。(編號六十七)
- 感應丸:這種藥丸具有特殊療效,能對人體產生良好的反應。(編號六十八)
- 六和湯:這種湯藥能調和體內的六腑功能。(編號十五)
- 和解散:此藥散能幫助身體達到和諧狀態。(編號六十九)
- 溫膽湯:這種湯藥能溫暖膽囊,提升其功能。(編號七十)
- 三建湯:這種湯藥能強化身體的三個重要部位。(編號七十一)
- 黑神散:這種黑色的藥散具有神祕的療效。(編號七十二)
- 平胃散:這種藥散能平衡胃部的功能。(編號七十三)
2. 醫略論列方
十全大補湯(一)
大熟地,人參,雲茯苓,當歸身,川芎,炙甘草,冬白朮,白芍,炙黃耆,肉桂,生薑,大棗
侯氏黑散(二)
黃菊花,冬白朮,北細辛,雲茯苓,煅牡蠣,苦桔梗,青防風,人參,枯礬,當歸身,乾薑,黃芩,川芎,桂枝
上十四味為末,酒服方寸匕。
風引湯(三)
生大黃,乾薑,煅龍骨,炙甘草,桂枝,煅牡蠣,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煅石膏
上十二味為末,取三指撮,井華水煎溫服。
續命湯(四)
麻黃,桂枝,當歸身,人參,乾薑,煅石膏,炙甘草,川芎,苦杏仁
玉屏風散(五)
炙黃耆,青防風,冬白朮
蘇合香丸(六)
冬白朮,青木香,烏犀角,制香附,公丁香,丹砂,訶黎勒,白檀香,安息香,麝香,蓽茇,龍腦,沉香,蘇合香油,薰陸香(各一兩)
上十五味為末,煉蜜丸龍眼大,蠟殼收藏。
地黃飲子(七)
大熟地,製附子,雲茯苓,巴戟天,石斛,遠志肉,山萸肉,肉蓯蓉,五味子,肉桂,石菖蒲,麥冬
上十二味等分為末,每服五錢,生薑一片,大棗一枚,薄荷少許煎服。
四物湯(八)
大熟地,當歸身,川芎藭,白芍藥
白虎加人參湯(九)
生石膏,生甘草,知母,人參,粳米
一物瓜蒂散(十)
瓜蒂(即甜瓜蒂,今世所謂香瓜是也。)
大順散(十一)
肉桂,乾薑,苦杏仁,炙甘草
清暑益氣湯(十二)
人參,冬白朮,蒼朮,炙黃耆,當歸身,麥冬,五味子,陳橘皮,青皮,葛根,黃柏,升麻,福澤瀉,神麯
生脈散(十三)
人參,麥冬,五味子
黃連香薷飲(十四)
香薷,厚朴,白扁豆,川黃連
六和湯(十五)
雲茯苓,炙甘草,人參,製半夏,藿香梗,白扁豆,宣木瓜,苦杏仁,砂仁,生薑,大棗
五苓散(十六)
雲茯苓,豬苓,冬白朮,福澤瀉,肉桂
薷香正氣散(十七)
蘇葉,藿香,桔梗,白芷,大腹皮,製半夏,雲茯苓,炙甘草,冬白朮,厚朴,生薑,陳皮
麻黃加朮湯(十八)
麻黃,桂枝,炙甘草,杏仁,冬白朮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十九)
麻黃,杏仁,薏苡仁,炙甘草
防己黃耆湯(二十)
防己,黃耆,冬白朮,炙甘草
桂枝附子湯(二十一)
桂枝,製附子,炙甘草,生薑,大棗
白朮附子湯(二十二)
冬白朮,製附子,炙甘草,生薑,大棗
蒼朮白虎湯(二十三)
蒼朮,石膏,知母,生甘草,粳米
甘草附子湯(二十四)
炙甘草,製附子,冬白朮,桂枝
玉壺丹(二十五)
石硫黃(入豬大腸內煮腸爛為度,蒸餅為丸。)
薛立齋加減金匱腎氣丸(二十六)
大熟地,粉丹皮,福澤瀉,懷山藥,山萸肉,雲茯苓,製附子,肉桂,車前子,懷牛膝
白話文:
醫略論列方
(一) 十全大補湯:熟地黃、人參、茯苓、當歸、川芎、炙甘草、白朮、白芍、炙黃耆、肉桂、生薑、大棗。
(二) 侯氏黑散:黃菊花、白朮、細辛、茯苓、煅牡蠣、桔梗、防風、人參、枯礬、當歸、乾薑、黃芩、川芎、桂枝。 (上十四味研磨成粉末,以酒送服,每次一匙。)
(三) 風引湯:生大黃、乾薑、煅龍骨、炙甘草、桂枝、煅牡蠣、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煅石膏。(上十二味研磨成粉末,每次取約三指撮,用井水煎煮溫服。)
(四) 續命湯:麻黃、桂枝、當歸、人參、乾薑、煅石膏、炙甘草、川芎、苦杏仁。
(五) 玉屏風散:炙黃耆、防風、白朮。
(六) 蘇合香丸:白朮、青木香、犀角、香附、丁香、丹砂、訶黎勒、檀香、安息香、麝香、蓽茇、龍腦、沉香、蘇合香油、薰陸香。(以上十五味等量研磨成粉末,用蜂蜜煉製成龍眼大小的丸藥,用蠟封存。)
(七) 地黃飲子:熟地黃、附子、茯苓、巴戟天、石斛、遠志、山茱萸、肉蓯蓉、五味子、肉桂、石菖蒲、麥冬。(上十二味等量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加生薑一片、大棗一枚、薄荷少許煎服。)
(八) 四物湯:熟地黃、當歸、川芎、白芍藥。
(九) 白虎加人參湯:生石膏、生甘草、知母、人參、粳米。
(十) 一物瓜蒂散:瓜蒂(即甜瓜蒂,今指香瓜蒂)。
(十一) 大順散:肉桂、乾薑、苦杏仁、炙甘草。
(十二) 清暑益氣湯:人參、白朮、蒼朮、炙黃耆、當歸、麥冬、五味子、陳皮、青皮、葛根、黃柏、升麻、澤瀉、神麴。
(十三) 生脈散:人參、麥冬、五味子。
(十四) 黃連香薷飲:香薷、厚朴、白扁豆、黃連。
(十五) 六和湯:茯苓、炙甘草、人參、半夏、藿香梗、白扁豆、木瓜、苦杏仁、砂仁、生薑、大棗。
(十六) 五苓散:茯苓、豬苓、白朮、澤瀉、肉桂。
(十七) 薷香正氣散:蘇葉、藿香、桔梗、白芷、大腹皮、半夏、茯苓、炙甘草、白朮、厚朴、生薑、陳皮。
(十八) 麻黃加朮湯:麻黃、桂枝、炙甘草、杏仁、白朮。
(十九)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麻黃、杏仁、薏苡仁、炙甘草。
(二十) 防己黃耆湯:防己、黃耆、白朮、炙甘草。
(二十一) 桂枝附子湯:桂枝、附子、炙甘草、生薑、大棗。
(二十二) 白朮附子湯:白朮、附子、炙甘草、生薑、大棗。
(二十三) 蒼朮白虎湯:蒼朮、石膏、知母、生甘草、粳米。
(二十四) 甘草附子湯:炙甘草、附子、白朮、桂枝。
(二十五) 玉壺丹:石硫黃(將石硫黃放入豬大腸中煮至腸爛,再蒸製成丸藥)。
(二十六) 薛立齋加減金匱腎氣丸:熟地黃、丹皮、澤瀉、山藥、山茱萸、茯苓、附子、肉桂、車前子、牛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