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略十三篇》~ 卷十三 (5)
卷十三 (5)
1. 瘴氣第十三
治此者當散其血,用局方黑神散,立見神效。其或涎迷心竅,而舌強者亦有之,卻非真啞瘴也。及兼風痰之證者,俱當審察而後用藥。
楊仁齋曰:瘴瘧,挾嵐瘴溪源蒸毒之氣致然也。自嶺以南,地毒苦炎,燥濕不常,人多瘴瘧。其狀血乘上焦,病欲來時,令人迷困,甚則發躁狂妄,亦有啞不能言者,皆由敗血瘀於心,毒涎聚於脾。
戴復庵曰:近時因寒熱發作,見其指甲青黑,遂名曰沙。或戛或挑,或灌以油茶,且禁其服藥。此病即是南方瘴氣,生料平胃散加草果、檳榔,正其所宜,豈有病而無藥者哉。
蔣寶素曰:瘴氣者,經旨所無,乃嶺表方隅之疾。炎蒸濕鬱,蟲蛇毒氣,上騰如霧,中人為患,類乎伏邪痎瘧沙毒之證也。《後漢書》有薏苡解瘴之說,治其濕也。《聖濟總錄》、楊士瀛《直指》有瘴之名,用赤足蜈蚣、白芷治之,竟作蛇毒。《活人》三昧論,巢元方、楊仁齋有陰陽相搏之氣,雜毒因暖而生嵐瘴溪源蒸毒之語,亦以炎蒸氣毒為主。王棐、繼洪有寒瘴熱瘴啞瘴之辨,及挑草子法,分其形證論治。
沈存中、李待詔每用附子奏捷。蓋嶺南陽氣外越,證多陰盛格陽,扶陽抑陰近理。然又云目黃赤者,不可用附子,亦有當汗下者,則此中表裡寒熱虛實無所不有,當以伏邪痎瘧沙毒諸法參治。吳興章傑嶺表十說頗詳,戴復庵言寒熱作時,指甲青黑,是南方瘴氣。諸家所論如是,余亦未歷其境,難憑臆說。
故故業師醫案,家君醫話,均未及此。謹錄前哲精義於此,以俟國工君子。
略曰:砭曲池出血,北人謂之打寒,治傷寒溫疫。刺頭額上下唇出血,嶺南謂之挑草子,治瘴氣。擠眉心、承漿、胸前背後、出紅斑,近代謂之擠沙,治感冒。(或用碗蘸香油刮諸處名刮沙,亦有用針挑者。)三者相似。然瘴與沙更近,則沙毒門射影丸、含沙散,治瘴可通用也。
白話文:
治療瘴氣,應該要讓血散開,用醫書《局方》中的黑神散,立刻就能看到神奇的效果。有些人會因為口水迷亂心竅,導致舌頭僵硬,但這並非真正的啞瘴。如果同時有風邪和痰的症狀,都應該仔細診斷後再用藥。
楊仁齋說:瘴瘧,是夾帶山嵐瘴氣、溪流源頭蒸發的毒氣造成的。嶺南一帶,土地潮濕炎熱,氣候變化不定,所以很多人得瘴瘧。發病時,血氣會往上衝到胸腔,快要發病的時候,會讓人感到昏迷困倦,嚴重的話會變得煩躁狂亂,也有些人會啞口不能說話,這些都是因為敗血瘀積在心臟,毒涎堆積在脾臟。
戴復庵說:近來,看到有人因為寒熱發作,指甲變成青黑色,就稱之為「沙」。有人會用針刺、挑破或灌油茶的方法治療,並且禁止他們吃藥。這種病其實是南方瘴氣,用生料平胃散加上草果、檳榔來治療,才是正確的方法,怎麼會有生病卻沒有藥可用的道理呢?
蔣寶素說:瘴氣這種病,在經典醫書中沒有記載,是嶺南一帶特有的疾病。因為炎熱潮濕,加上蟲蛇的毒氣,像霧一樣上升,侵入人體就會發病,類似於潛伏的邪氣、瘧疾和沙毒等症狀。《後漢書》有提到用薏苡仁來解除瘴氣的說法,這是因為薏苡仁可以去除濕氣。《聖濟總錄》和楊士瀛的《直指》中提到瘴氣這個病名,用赤足蜈蚣和白芷來治療,但其實是當作蛇毒來治。《活人》三昧論、巢元方和楊仁齋提到陰陽之氣互相搏鬥,各種毒素因為溫熱而產生山嵐瘴氣、溪流源頭蒸發毒氣的說法,也是以炎熱的毒氣為主。王棐和繼洪分辨出寒瘴、熱瘴和啞瘴,並且提出挑草子的方法,根據不同的症狀來論治。
沈存中和李待詔經常使用附子來治療,效果很好。因為嶺南地區陽氣外散,多數屬於陰盛格陽的證候,所以扶助陽氣、抑制陰氣是合理的。但也有人說眼睛發黃發紅的人,不能用附子,也有需要用發汗或瀉下的情況,所以瘴氣的症狀有表裡寒熱虛實各種情況,應該參考潛伏邪氣、瘧疾、沙毒等各種方法來綜合治療。吳興章傑的《嶺表十說》論述得非常詳細,戴復庵認為寒熱發作時,指甲變青黑色,是南方瘴氣的症狀。各家學者的論述大概就是這樣,我沒有親身經歷過,很難憑空判斷。
所以我以前的老師和父親的醫案、醫話,都沒有提到過瘴氣的內容。我謹慎地把前輩們的精闢見解記錄在這裡,以便讓後來的醫生們參考。
簡略來說:用針刺曲池穴放血,北方人稱之為「打寒」,是用來治療傷寒和溫疫的。刺額頭、上下嘴唇放血,嶺南人稱之為「挑草子」,是用來治療瘴氣的。擠壓眉心、承漿穴、胸前和背後,使之出現紅斑,現代人稱之為「擠沙」,是用來治療感冒的。(有時會用碗沾香油在這些地方刮痧,也有些人會用針挑破皮膚。)這三種方法很相似。但瘴氣和沙毒更為接近,所以治療沙毒的藥,如射影丸、含沙散,治療瘴氣也可以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