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略十三篇》~ 卷十三 (3)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三 (3)

1. 瘴氣第十三

且瘴之為病,土人反重,外人反輕,蓋土人淫而下元虛,又浴於溪而多感冒,恣食生冷酒饌,全不知節,所以重也。然則,病瘴者不可全咎風土之殊,皆人自失節養有以致之耳。君子之居是邦也,當慎起居,節飲食,適寒溫,晨酒夜食,切忌太過。或有不快,即服正氣散一二劑,則脾胃自壯,氣血通暢,微邪速散,又何瘴之有。

吳興章傑嶺表十說:一曰嶺表之俗,食檳榔,甚者日至十數枚。蓋瘴瘧之作,率由飲食過度,氣滯痰結,而檳榔最能下氣消食去痰,故人皆狃於近利,而暗於遠患。此頗類北人之食酪酥,多致膚理致密。一旦病疫,當汗,則塞而不得出。嶠南地熱食檳榔,故藏氣疏泄。若一旦病瘴,當攻發,則虛羸而不能堪。

所以土人多瘠而色黃,豈全是氣候所致,蓋亦檳榔為患。殆勿思耳。

二曰《本草》載三人觸霧晨行,飲酒者獨不病。(吳又可《溫疫論》引此文、謂飽食者不病,所記異也。)故北人度嶺、率相勉飲酒,而遷客羈士,往往醺酣以自適。且嶺外酒價尤廉,販伕役卒,俱得肆飲,咸謂可以闢瘴,殊不知少則益,而多則滋瘴之源也。何以言之。蓋南土暑濕,嗜酒則多中濕毒,兼以瘴瘧之作,率因上膈痰飲,而酒則尤能聚痰。

嶺外諺云:莫飲卯時酒,莫食申時飯,誠攝生之要也。可見酒之為物,能闢瘴以生人,亦能滋瘴以害人。然則生也死也,非酒也,顧在人也。

三曰廣南每以暑毒為患者。蓋一歲之間,暑滋過半,使人難避而易犯。凡起居飲食少失節度,則為暑毒所中。道途之間,尤多冒暑,故土人於暑時相戒勿出。且遐荒之境,道路崎嶇,而傳舍飲食,皆不如欲,所以自北初至者,皆云不習水土而病,及既還則又謂之回頭瘴。大率得之道路勞倦,冒犯暑氣,與夫飲食居處失度也。

四曰嶺南寒暑之候不常,尤難於調攝。故凡居人與在路者,冬夏之衣,皆不可缺,隨其氣候,速宜增減,緩則致病。又嶺外海風異常,稍中人則為病,坐臥易衣時當慎也。

五曰嶺外雖以多暑為病,而四時亦有傷寒溫疫之疾,其類不一。土人不問何疾,悉謂之瘴,治療多誤。或有一歲盛寒,近類中州,而土俗素無蠶績,冬不衣綿,居室疏漏,戶扃不固,忽遭歲寒,則次年溫疫必興。醫者之治溫疫,亦當以本法治之,(此即伏邪,當詳伏邪門治法治之。)而隨風土氣候,人之強弱,酌宜可也。

六曰瘴瘧之作,多因伏暑傷冷所致。縱非飲食冷物,亦必寒邪感於外,飲食傷於內也。大抵伏暑淺而寒多者易治,伏暑深而熱多者難治。近時北醫至此,用大柴胡湯治熱瘴,須是本氣壯實者乃能堪之。如土人久服檳榔,臟氣既虛,往往不能服寒藥,又能當此峻劑乎。然土人才見發黃,便謂不治之疾,良可哀也。

白話文:

瘴氣的第十三個論點

瘴氣這種病,當地人反而病情嚴重,外地人反而病情較輕。這是因為當地人生活放蕩導致下半身虛弱,又喜歡在溪水中沐浴而容易感冒,還恣意吃生冷的食物和飲酒,完全不注意節制,所以病情嚴重。然而,生病的原因不能完全歸咎於風土不同,都是自己沒有節制保養身體所造成的。君子居住在這裡,應該謹慎作息,節制飲食,適應寒冷和溫暖的變化,早上喝酒和晚上吃飯都要避免過度。如果感到不舒服,就立即服用幾劑正氣散,這樣脾胃自然會強壯,氣血就會通暢,輕微的邪氣也會迅速消散,又哪會有瘴氣的侵擾呢?

吳興章傑嶺表十說:

一、嶺南一帶的習俗是吃檳榔,有些人甚至一天吃十幾個。瘴氣瘧疾的發生,大多是因為飲食過度,導致氣滯痰結,而檳榔最能幫助消化、消食去痰,所以人們都貪圖眼前的利益,卻忽略了長遠的禍患。這很像北方人吃奶酪和酥油,導致皮膚紋理緻密。一旦生病,需要發汗時,卻會因為毛孔阻塞而發不出汗。嶺南地區氣候炎熱,吃檳榔可以幫助身體疏泄氣機。但如果一旦得了瘴氣,需要攻邪的時候,身體又會因為虛弱而承受不住。

所以當地人大多瘦弱而且面色發黃,難道完全是因為氣候造成的嗎?其實也是檳榔造成的禍害,只是人們沒有想到罷了。

二、《本草》記載,三個人早上一起在霧中行走,只有喝酒的那個人沒有生病。(吳又可《溫疫論》引用這段文字,認為是吃飽的人不會生病,他所記載的與此不同。)所以北方人到嶺南一帶,常常互相勸酒,那些被貶官的或外地的旅客,也常常喝得醉醺醺的來自我安慰。而且嶺外酒的價格特別便宜,販夫走卒都能盡情飲用,大家都認為喝酒可以辟瘴,卻不知道少量飲酒有益,但過多飲酒反而會滋生瘴氣。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南方地區潮濕炎熱,嗜酒容易中濕毒,加上瘴氣瘧疾的發生,大多是因為上胸腔有痰飲,而酒特別容易聚積痰液。

嶺外有句諺語說:「早上不要喝酒,下午不要吃飯」,這真是養生的要訣。可見酒這種東西,既能辟瘴救人,也能滋生瘴氣害人。這樣說來,是生是死,不是酒的問題,而是人自身的問題。

三、廣南地區常常因為暑毒而生病。一年之中,炎熱的日子超過一半,讓人難以躲避而容易感染。凡是起居飲食稍微不注意節制,就會被暑毒侵襲。在路上行走時,尤其容易中暑,所以當地人在炎熱的季節會互相告誡不要外出。而且偏遠地區,道路崎嶇不平,旅店的飲食又不如人意,所以剛從北方來的人,都說不適應這裡的水土而生病,等到返回北方時,又將這種病稱為「回頭瘴」。大多是因為旅途勞累,冒犯暑氣,以及飲食起居不注意節制所造成的。

四、嶺南地區寒冷和炎熱的變化不定,尤其難以調養。所以凡是居住在這裡的人和在路上行走的人,冬天和夏天的衣服都不能缺少,要隨時根據氣候變化,及時增減衣物,反應慢了就會生病。而且嶺外的海風不同尋常,稍微吹到人就會生病,坐著睡覺或換衣服時都應當小心。

五、嶺外雖然大多因為暑熱而生病,但四季也會有傷寒和溫疫等疾病,種類繁多。當地人不論患了什麼疾病,都稱之為瘴氣,治療上常常會出現錯誤。有時候一年會出現嚴寒的天氣,很像中原地區,但是當地的風俗本來就沒有養蠶紡織,冬天也不穿棉衣,房屋又漏風不嚴密,一旦遇到寒冷的天氣,那麼第二年溫疫一定會流行。醫生治療溫疫,也應當用正常的方法治療(這就是潛伏的邪氣,應該詳細研究治療潛伏邪氣的方法),並且要根據風土氣候和病人體質的強弱,酌情處理。

六、瘴氣瘧疾的發生,大多是因為潛伏的暑氣被寒冷刺激所致。即使不是吃了寒冷的食物,也一定是外感寒邪,內傷飲食。一般來說,潛伏的暑氣淺而且寒邪多的容易治療,潛伏的暑氣深而且熱邪多的難以治療。最近有北方來的醫生在這裡,用大柴胡湯治療熱性瘴氣,必須是本身體質強壯的人才能承受。如果當地人長期服用檳榔,導致內臟虛弱,往往不能服用寒涼的藥物,又怎麼能承受這種強烈的藥物呢?而且當地人只要出現皮膚發黃,就認為是不治之症,實在是很可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