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略十三篇》~ 卷十三 (1)
卷十三 (1)
1. 卷十三
2. 瘴氣第十三
《後漢書·馬援列傳》曰:援在交趾,嘗餌薏苡實,云能輕身資欲,以勝瘴氣也。
《活人書·三昧論》曰:食飲有節,起居有常,則邪氣不能為害。彼道路崎嶇,人煙疏闊,水漿不潔,酒炙多腥,飲食起居,未免乖度。況復有陰陽相搏之氣乎,故曰瘴氣,惟染勞役傷飢之人者,此也。
《聖濟總錄》曰:嶺南樸蛇瘴,亦名鎖喉瘴,項大腫痛連喉。用赤足蜈蚣一二節,研細,水下即愈。
巢元方曰:夫嶺南青草黃芒瘴,猶如嶺北傷寒也。南地暖,故太陰之時,草木不黃落,伏蟄不閉藏,雜毒因暖而生。
又曰:瘴瘧病生於嶺南,帶山瘴之氣,其狀發寒熱,休作有時,皆由山溪原嶺嶂濕毒氣故也。其病重於傷暑之瘧。
楊士瀛《直指方》曰:瘭瘡,一名蛇瘴,蠻煙瘴雨之鄉多毒,人有不伏水土風氣而感觸之者,數月以還,必發蛇瘴。惟赤足蜈蚣最能伏蛇為上藥,白芷次之。
大梁李待詔《瘴瘧論》曰:嶺南既號炎方,而又瀕海,地卑而土薄,炎方土薄,故陽懊之氣常泄,瀕海地卑,故陰濕之氣常盛,二氣相搏,此寒熱所由作也。陽氣泄,故冬無霜雪,四時放花,人居其地,氣多上壅,膚多汗出,腠理不密,蓋陽不反本而然。陰氣盛,故晨夕霧昏,春夏淫雨,一歲之間,蒸濕過半,三伏之內,反不甚熱,盛夏連雨,即復淒寒。飲食衣服藥食之類,往往生醭,人居其間,類多中濕。
肢體重倦,又多腳氣之疾。蓋陰常偏勝而然。陰陽之氣既偏而相搏,故人亦因之而感受其寒熱不齊之病也。又陽燠既泄,則使人本氣不堅,陽不下降,常浮於上,故病者多上脘鬱悶,胸中虛煩。陰濕既盛,則使人下體多寒,陰不上升,常沉而下。故病者腰膝重疼,腿足寒厥。
余觀嶺南瘴疾,證候雖或不一,然大抵陰陽各不升降,上熱下寒者十有八九。況人身上本屬陽,下本屬陰,茲又感此陽燠陰濕不和之氣,自多上熱下寒之證也。得病之因,正以陽氣不固,每發寒熱,身必大汗,又復投之以麻黃、金沸、青龍等湯,再發其表,則旋踵受斃。甚者又以胸中痞悶,用利藥下之,病人下體既冷,下之則十無一生。
若此者醫害之也。其時余染瘴疾,全家特甚,余悉用溫中固下,升降陰陽正氣之藥,十治十愈。二僕皆病胸中痞悶煩躁,昏不知人,一云願涼藥清膈,余審其證,上熱下寒,皆以生薑附子湯冷溫服之,即日皆醒。自言胸膈清涼,得涼藥而然也。實不知附子也。翌日各與丹朱丸一粒,令空心服之,遂能食粥。
然後用正氣、平胃等藥,自爾遂得平安。更治十數人皆安。蓋附子用生薑煎,既能發散,以熱攻熱,又能導虛熱向下焦,除宿冷,又能固接元氣。若煩悶者,放冷服之。若病煩躁,不好飲水,反畏冷不能飲者,皆其虛熱,非真熱也。宜姜附湯。沈存中治瘴用七棗湯,正與此同,亦一服而愈,有用朮附湯而病益甚,蓋朮附相濟,能固熱氣,不能發散,惟附子一味為最妙。
白話文:
瘴氣第十三
本書記載馬援在交趾時,曾食用薏苡仁,認為可以減輕體重,增強慾望,以抵抗瘴氣。
《活人書》提到,飲食有節制,作息規律,邪氣就不會侵害人體。但若旅途勞頓,環境惡劣,飲用水不潔,飲食辛辣腥臭,作息不規律,加上陰陽失衡之氣,就會產生瘴氣,多發於勞累飢餓之人。
《聖濟總錄》記載,嶺南的樸蛇瘴,也叫鎖喉瘴,症狀是脖子腫痛,甚至蔓延到喉嚨。用一到兩節赤足蜈蚣研磨成粉末,用水沖服即可痊癒。
巢元方說,嶺南的青草黃芒瘴,就像嶺北的傷寒一樣。南方氣候溫暖,所以即使是冬天,草木也不會枯萎,蟲蛇也不冬眠,各種毒素因溫暖的氣候而滋生。
他又說,瘴瘧疾病多發生在嶺南,帶有山區瘴氣,症狀是發寒發熱,間歇性發作,都是由於山溪、原野、山嶺上的潮濕毒氣造成的。這種病比傷暑引起的瘧疾還要嚴重。
楊士瀛的《直指方》提到,瘭瘡,也叫蛇瘴,在瘴氣瀰漫的蠻荒地區很常見。一些人水土不服,就會感染此病,數月後發病。赤足蜈蚣是治療蛇瘴的最佳藥物,白芷次之。
李待詔的《瘴瘧論》說,嶺南地處炎熱地帶,又靠近大海,地勢低窪,土壤貧瘠。炎熱的氣候導致陽氣外泄,靠近大海的地勢低窪又導致陰濕之氣盛行,兩種氣息相搏,就產生了寒熱交替的疾病。陽氣外泄,所以冬天沒有霜雪,四季開花;人居住在這樣的地方,氣機容易鬱結,容易出汗,肌膚腠理疏鬆,都是因為陽氣不能歸於根本。陰氣盛行,所以清晨和傍晚霧氣瀰漫,春夏雨水過多,一年之中潮濕的天氣超過一半,三伏天反而不那麼熱,盛夏連綿的雨水又會帶來寒冷。食物、衣物、藥物等都容易發霉長毛,生活在這樣環境的人,大多體內濕氣過重。
因此,人們常常感到肢體沉重疲倦,腳氣病也比較多見。這都是因為陰氣過盛的緣故。陰陽失調又互相搏鬥,所以人體也會因此而產生寒熱不均的疾病。陽氣外泄,人體正氣不足,陽氣不能下降,總是浮在上面,所以病人常感到上腹部脹悶,胸中煩躁不安。陰濕之氣過盛,下半身就會寒冷,陰氣不能上升,總是沉在下部,所以病人腰膝酸痛,腿腳冰冷。
我觀察嶺南的瘴疾,症狀雖然不完全相同,但大多數都是陰陽不能升降,上熱下寒,佔了十之八九。況且人體上部屬陽,下部屬陰,如果再感受這種陽氣外泄、陰濕之氣不調和的氣候,就更容易出現上熱下寒的症狀。得病的原因,就是陽氣不足,每次發寒發熱,身體都會大量出汗,如果再服用麻黃、金沸、青龍等發汗的藥物,加重表證,就會很快死亡。病情嚴重者,胸中痞悶,又用瀉藥攻下,病人下半身已經冰冷,再瀉下,十個病人中就活不了一個。
這是醫生的誤治。當時我全家都得了瘴疾,情況非常嚴重,我全部採用溫中補下,調和陰陽正氣的藥物治療,十個病人全部治癒。兩個僕人都患有胸中痞悶煩躁,昏迷不醒,其中一個想要服用清熱的藥物瀉火,我仔細診斷,發現他們是上熱下寒,都用生薑附子湯,溫熱服下,當天就醒過來了。他們說胸膈清涼,服用清熱藥物後才這樣,其實他們不知道是附子起的作用。第二天,給他們每人服用丹朱丸一粒,空腹服用,就能吃粥了。
然後再用補氣、和胃的藥物,就痊癒了。我又用同樣的方法治療了十幾個人,都痊癒了。因為附子用生薑煎煮,既能發散,以熱攻熱,又能把虛熱引導到下焦,去除寒邪,又能固護元氣。如果病人煩悶,就用冷服法;如果病人煩躁不安,不愛喝水,反而怕冷不敢喝水,都是虛熱,不是真熱,應該服用薑附湯。沈存中治療瘴疾用七棗湯,與此相同,也是一服藥就痊癒了;也有人用白朮、附子湯,病情反而加重,因為白朮、附子合用,可以固護陽氣,不能發散,只有單用附子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