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略十三篇》~ 卷十二 (2)
卷十二 (2)
1. 沙蜮第十二
《南中志》曰:永昌郡有禁水,惟十一二月可渡,余月則殺人。其氣有惡物作聲,不見其形,中人則青爛,名曰鬼彈。
《文選》鮑明遠詩曰:含沙射流影,吹蠱病行暉。
郭義恭《廣志》曰:沙蝨在水中,色赤,大不過蟻,入人皮中殺人。
《錄異記》曰:潭袁處吉等州,有沙出,即毒蛇鱗甲中蟲,蛇被苦毒,入急水中碾出,人中其毒,三日即死。
《九峰醫案》曰:客忤沙氛,揮霍撩亂,吐瀉交作,三焦俱傷,身冷脈伏,柔汗不收,目赤如鳩,溲紅如血,渾如中毒,危在須臾,勉擬元戎法,盡其心力。
人參(二錢),冬白朮(三錢),炙甘草(五分),炮姜灰(五分),煅石膏(一兩),紅蓼花梗(一兩),地漿
水煎。
沙氛襲絡,遍身苛痹,肢尖逆冷,胸喉氣不展舒,六脈細澀無力,正氣六和加減。
藿香梗(二錢),老蘇梗(一錢),荊芥穗(一錢),雲茯苓(三錢),炙甘草(五分),製半夏(錢半),福橘皮(一錢),宣木瓜(一錢),川厚朴(八分),大腹皮(一錢)
煩悶欲吐,顛痛肢尖冷,脈細澀,沙候也。
法制半夏(四錢),蘆根(二兩),甘瀾水煎。
蔣寶素曰:沙毒者本書創立,《內經》所無。見於《詩》《禮》,方書所略。近代多有,乃南方沙土水濕溪澗蟲蛇沙蝨毒氣中人為患,類乎中毒之證也。《周禮》有掌除水蟲之氏。《詩》云:為鬼為蜮,則不可得。蜮乃含沙射影水狐等之總名,能致人病蜮惑也。故《金匱要略》本之於《詩》,有狐惑之證,以蟲毒蝕於喉為惑,蝕於陰為狐。
《博物志》言射工以氣射人影,令人發瘡,不治殺人,亦本於《詩》義。《南中志》永昌郡有禁水,人不可渡,有物作聲,不見其形,中人即死。此從射工而廣之,則水亦能病人,不待含沙射影。鮑明遠詩曰:含沙射流影,吹蠱病行暉,又從而廣之,則其氣亦可凌空而至。
葛洪《肘後方》:溪毒中人,一名中水,一名中溪,一名水病,似射工而無物,與《南中志》禁水同。又曰:江南射工毒蟲,在山間水中,人行或浴,則此蟲含沙射人形影為病,此承《詩》與《金匱》《博物志》而言。又葛洪《抱朴子》云:山水間多沙蝨甚細,略不可見,人入水中及陰行草中,此蟲多著人,鑽入皮里,令人皮如芒刺,三日後寒熱發瘡,蟲漸入骨則殺人。又以類推而有沙蝨之證。
巢元方採諸家之說,有含沙、沙蝨、水毒、溪溫諸證甚詳。《丹溪心法附余》,因腹痛有絞腸沙證,用樟木礬鹽等湯探吐,並刺委中出血,論治精詳。李時珍《本草綱目》,有挑沙刮沙之說,其法益備。張景岳用磁碗邊蘸滾水香油,刮背心從上之下,尤為該簡。醫案從客忤霍亂中尋出沙證,證無逃隱。
白話文:
《南中志》記載:永昌郡有一條禁忌之水,只有在十一、十二月才能渡河,其他月份渡河會致命。那裡的水氣中有不明的惡物發出聲響,卻看不到形體,一旦有人被那水氣侵襲,皮膚會青紫潰爛,被稱為「鬼彈」。
《文選》中鮑照的詩寫道:「含沙射流影,吹蠱病行暉。」
郭義恭的《廣志》說:沙蝨生長在水中,是紅色的,大小不超過螞蟻,會鑽入人的皮膚中,導致人死亡。
《錄異記》記載:潭州、袁州、吉州等地,有一種從沙中出來的蟲子,其實是毒蛇鱗甲中的寄生蟲。毒蛇感到痛苦時,會衝入湍急的水中將蟲子碾出,人一旦接觸到這種蟲子的毒液,三天內就會死亡。
《九峰醫案》中記載:有病人因為接觸沙塵邪氣,突然發病,上吐下瀉,非常混亂,導致三焦(上焦、中焦、下焦)都受到損傷,全身冰冷,脈搏微弱難以察覺,虛汗不止,眼睛紅得像鴿子眼,小便赤紅如血,整體症狀如同中毒一般,情況非常危急。我勉強按照帶兵打仗的思路,竭盡全力治療。
處方為:人參(二錢),冬白朮(三錢),炙甘草(五分),炮姜灰(五分),煅石膏(一兩),紅蓼花梗(一兩),用井水煎煮服用。
病人被沙塵之氣侵襲,全身麻木疼痛,四肢末端冰冷,胸口和喉嚨感覺氣悶不暢,六脈細微無力。我使用「正氣六和湯」加減藥物來治療。
處方為:藿香梗(二錢),老蘇梗(一錢),荊芥穗(一錢),雲茯苓(三錢),炙甘草(五分),製半夏(一錢半),福橘皮(一錢),宣木瓜(一錢),川厚朴(八分),大腹皮(一錢)
如果病人感到煩悶想吐,頭痛欲裂,四肢末端冰冷,脈搏細微澀滯,這都是因為沙毒引起的。
處方為:法製半夏(四錢),蘆根(二兩),用甘瀾水煎煮服用。
蔣寶素認為:沙毒這種病症是本書首創的,《內經》中沒有記載。雖然在《詩經》、《禮記》中有提到,但在醫書中卻被忽略了。近代南方地區多發這種病,是由於南方沙土、濕氣、溪流、蟲蛇和沙蝨的毒氣侵入人體所致,症狀類似中毒。《周禮》中有專門負責去除水中害蟲的官員。《詩經》中說:「為鬼為蜮」,說明這種病不可捉摸。「蜮」是「含沙射影」水狐等害蟲的總稱,能使人得病,受到迷惑。所以《金匱要略》根據《詩經》中的描述,設立「狐惑」這種病症,認為蟲毒侵蝕喉嚨稱為「惑」,侵蝕下體稱為「狐」。
《博物志》記載,射工蟲會噴射氣體到人的影子,使人長瘡,不治療會致命。這也是根據《詩經》的含義。在《南中志》中,永昌郡有一條禁忌之水,人不能渡河,有物體發出聲音,卻看不到形狀,人被襲擊就會死亡。這是從射工蟲擴展而來的,說明水也能使人生病,不一定非要含沙射影。鮑照的詩說:「含沙射流影,吹蠱病行暉」,又進一步擴展,說明這種毒氣可以憑空而來。
葛洪的《肘後方》說:溪水中的毒氣侵入人體,又叫「中水」、「中溪」、「水病」,類似射工蟲的毒害,但卻沒有具體的蟲子,與《南中志》中記載的禁水相似。又說:江南地區的射工毒蟲,生長在山間水中,人行走或沐浴時,這種蟲子會含沙射向人的影子,使人得病。這是承接《詩經》、《金匱要略》和《博物志》的觀點。葛洪在《抱朴子》中說:山水間有許多細小的沙蝨,肉眼幾乎看不見,人進入水中或在陰暗的草叢中行走時,這種蟲子會附著在人身上,鑽入皮膚,使人皮膚像被芒刺刺到一樣,三天後會發冷發熱、長瘡,蟲子逐漸進入骨頭就會導致死亡。通過以上推論,就有了沙蝨這種病症。
巢元方採納了各家的說法,詳細記錄了含沙、沙蝨、水毒、溪溫等各種病症。《丹溪心法附余》中,因為腹痛有絞腸沙這種病症,用樟木、明礬、食鹽等煮成的湯催吐,並在委中穴刺血,詳細論述了治療方法。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了挑沙、刮沙的方法,使得治療方法更加完善。張景岳用磁碗邊蘸滾燙的香油,從上到下刮背心,這種方法簡便有效。醫案從病人出現類似客忤和霍亂的症狀中,找出沙毒的病因,使得這種病症無所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