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略十三篇》~ 卷十二 (1)
卷十二 (1)
1. 卷十二
2. 沙蜮第十二
《椿田醫話》曰:射影丸,主治射工沙蝨溪毒諸證。其病與傷寒溫疫霍亂瘴氣相類,但手足逆冷者是,甚至手足麻木不仁,冷過肘膝。道光辛巳秋七月,沙毒流行,兩足先麻木,(當時流俗名麻腳瘟。)繼之腹痛吐瀉,肢冷脈伏,劇則大汗身冷,脈脫目陷,四肢瘈瘲,須臾不救。
因制此方,服之良愈。外以含沙散臭鼻取嚏。或曰閨中婦女,多罹此疾,何含沙射影之有?曰:射工沙蝨,致毒於水草之間,灌田澆菜,浸潤方土,潛通地脈,流入泉源,何所不可。且此氣盛行之年,亦可凌空而至。南方更有蛇毒,其害尤甚。又方土沙氣升騰,高於岑樓,因夏秋氣候炎熱,莫之能見。
婦女坐受其氣,非男子運行可比,且婦女陰體易感陰毒,以故受病多於男子。今人感之微者,頭疼身痛,形神拘倦,欲吐不吐,四肢閉逆,或腹痛欲瀉,令人擠眉心、人中、承漿、頸項胸前背後,出見紅班如棗大,重則色紫,頃刻即愈,名曰擠沙。相沿成俗,即感受風寒,亦有擠沙而愈者。
蓋擠沙有發汗之意,在內為血,發外為汗,汗即血故也。
香白芷(一兩),大貝母(一兩),生甘草(五錢),大蒜頭(一兩),青黛(一兩),明雄黃(五錢),犀角(五錢),山慈姑(一兩),蒼耳子(一兩),厚朴(一兩),紫背萍(一兩),射干(一兩),白知母(一兩),枯礬末(五錢),硃砂(五錢),紫菀茸(一兩),檳榔(一兩),雷丸(一兩),虎珀(五錢),龍齒(五錢),鬼箭羽(一兩),羚羊角(五錢),草果仁(五錢),麝香(五錢)
為細末,水疊丸,每服三錢,開水下。
含沙散,主治沙毒吹入鼻中取嚏。
生大黃(六兩),公丁香(一兩五錢),明天麻(三兩),牙皂角(三兩),丹砂(四兩),明雄黃(四兩),麻黃(三兩),冰片(三錢),麝香(三錢),蒼朮(三兩),蟾酥(一兩),香白芷(三錢),草果仁(一兩五錢)
共為極細末,磁瓶收貯。
《周禮》壺涿氏,掌除水蟲,以抱土之鼓驅之,以焚石投之。
《詩》曰:為鬼為蜮,則不可得。(蜮,蟲名。《詩注》名含沙。《詩疏》名射影,又名水弩。《廣雅》名短狐。《玄中記》名水狐。《博物志》名射工。《酉陽雜俎》名抱槍,其形似蛣蜣,頭有一角,長寸余,角上有四歧黑甲,下有翅能飛,足角如弩,以氣為矢,因水勢含沙射人影成病,沙證之因,蓋由此也。《五行傳》曰:南方淫惑之氣所生,故謂之蜮。)
《玄中記》曰:水狐蟲長三四寸,其色黑,廣寸許,背上有甲,厚三分,其口有角,向前如弩,以氣射人,去二三步即中人,十死六七也。又曰:視其形,蟲也。見其氣,鬼也。
《博物志》曰:射工江南山溪水中甲蟲也。長一二寸,口有弩形,以氣射人影,令人發瘡。不治,殺人。
白話文:
沙蜮第十二
《椿田醫話》記載:射影丸主治因射工、沙蝨等引起的溪毒等症狀。此病症狀與傷寒、溫疫、霍亂、瘴氣相似,但主要特徵是手腳冰冷,甚至麻木無知覺,冰冷感超過肘部和膝蓋。道光辛巳年秋七月,沙毒流行,許多人首先出現雙腳麻木(當時俗稱麻腳瘟),接著腹痛、嘔吐、腹瀉,肢體冰冷、脈搏微弱,嚴重者則大汗淋漓、渾身冰冷、脈搏消失、眼窩深陷,四肢抽搐,很快就會死亡。
因此,我制定了此方,服用後療效良好。外敷含沙散,通過刺激鼻腔使其打噴嚏。有人問:閨中婦女多患此病,何來「含沙射影」之說?我說:射工、沙蝨等毒蟲存在於水草之間,灌溉田地、澆灌蔬菜,浸潤土壤,潛入地脈,流入泉源,到處都可能存在。而且,在這種毒氣盛行的年份,甚至可以藉由空氣傳播。南方地區還有蛇毒,危害更甚。此外,土壤中的沙氣上升,高度超過高樓,夏季和秋季天氣炎熱,肉眼看不見。
婦女長期處於這種毒氣中,不像男子經常活動,而且婦女陰體更容易感受陰毒,所以比男子更容易患病。輕微感染者,會頭痛、全身疼痛、精神萎靡、想吐卻吐不出來、四肢麻痺,或腹痛想瀉,此時人們會在眉心、人中、承漿、頸項、胸前、背後等處擠壓,擠壓處會出現棗子大小的紅色斑點,嚴重者呈紫色,片刻即可痊癒,稱為「擠沙」。這是流傳已久的民間療法,即使是感受風寒,也有通過擠沙而痊癒的例子。
「擠沙」其實有發汗的作用,內在是血,發散出來就是汗,汗液本就是血的轉化。
藥方成分:香白芷(一兩)、大貝母(一兩)、生甘草(五錢)、大蒜頭(一兩)、青黛(一兩)、明雄黃(五錢)、犀角(五錢)、山慈姑(一兩)、蒼耳子(一兩)、厚朴(一兩)、紫背萍(一兩)、射干(一兩)、白知母(一兩)、枯礬末(五錢)、硃砂(五錢)、紫菀茸(一兩)、檳榔(一兩)、雷丸(一兩)、虎珀(五錢)、龍齒(五錢)、鬼箭羽(一兩)、羚羊角(五錢)、草果仁(五錢)、麝香(五錢)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水調和製成丸藥,每次服用三錢,用開水送服。
含沙散,主治沙毒侵入鼻腔,通過打噴嚏排出。
藥方成分:生大黃(六兩)、公丁香(一兩五錢)、明天麻(三兩)、牙皂角(三兩)、丹砂(四兩)、明雄黃(四兩)、麻黃(三兩)、冰片(三錢)、麝香(三錢)、蒼朮(三兩)、蟾酥(一兩)、香白芷(三錢)、草果仁(一兩五錢)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極細的粉末,用磁瓶儲存。
《周禮》記載,壺涿氏負責清除水中的蟲類,用鼓聲驅趕,用燒紅的石頭投擲。
《詩經》記載:「為鬼為蜮,則不可得。」(蜮,一種蟲子。《詩經注》稱它為含沙。《詩疏》稱它為射影,也叫水弩。《廣雅》稱它為短狐。《玄中記》稱它為水狐。《博物志》稱它為射工。《酉陽雜俎》稱它為抱槍,形狀像蜣螂,頭上有一個角,長約一寸多,角上有四個分叉的黑甲,下面有翅膀能飛,腳爪像弩,以氣為箭,利用水勢含沙射人影致病,沙毒的成因,大概就是這樣。《五行傳》記載:南方淫穢的邪氣所生,所以稱為蜮。)
《玄中記》記載:水狐蟲長三四寸,顏色發黑,寬約一寸,背上有甲,厚三分,嘴巴上有角,向前突出像弩一樣,能以氣射人,相隔二三步就能射中人,十個人中有六七個會死。書中又說:看它的形狀,是蟲子;看它的氣,像鬼一樣。
《博物志》記載:射工是江南山溪水中的甲蟲,長約一到二寸,嘴巴呈弩的形狀,能以氣射人影,讓人皮膚生瘡。如果不治療,就會致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