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略十三篇》~ 卷十一 (2)
卷十一 (2)
1. 霍亂第十一
清晨用原方略為加減,培補命腎之陰陽,午後以養胃生陰之品,陰陽交濟之法,循理之至,似無背謬,候正諸明哲。
大熟地(八錢),粉丹皮(三錢),福澤瀉(三錢),淮山藥(四錢),雲茯苓(四錢),山萸肉(四錢),製附子(八分),油肉桂(五分),人參(一錢),淡蓯蓉(三錢),福橘皮(一錢),大麥冬(三錢)
午後服養胃生陰方
南沙參(八錢),野白朮(三錢),大白芍(三錢),生甘草(五分),金釵石斛(五錢)
夜寐初醒,偶慮事情,擾動心火,舌中作燥。照本方去肉桂、茯苓,減附子四分,加酸棗仁、白茯神各三錢,午後仍服養胃生陰方。
立秋後四日,脈神形色俱起,脾胃漸蘇,大病新瘥,藏府初和,二氣未定,全在靜養工夫。當守搖精勞形之戒,澄心息慮,恬憺虛無,乃善後之良謀。五內得太和之氣,自臻康豫。擬方仍候酌。
大熟地(八錢),淮山藥(四錢),山萸肉(四錢),雲茯苓(三錢),福橘皮(一錢),人參(一錢),酸棗仁(三錢),當歸身(三錢),五味子(一錢)
大病新瘥,藏府初和,脾胃蘇而未振,不宜思慮煩勞,七情之傷,雖有五藏之分,不外心腎,天地造化之理,無非靜定,靜則神藏無為自化,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食入於陰,長氣於陽,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前以從陰引陽,從陽引陰,水升火降,諸恙悉平。
茲以黑歸脾加減,從心脾腎主治,待中樞大展,飲食加增,再以斑龍丸,培補命腎之元陽,以化素體之沉寒痼冷,乃有層次,然否仍候酌。
大熟地(四兩),人參(五錢),野白朮(二兩),炙甘草(五錢),當歸身(二兩),酸棗仁(二兩),遠志肉(一兩),白茯神(二兩),煨木香(三錢),淮山藥(二兩),山萸肉(二兩)
為末,龍眼肉三兩,煎水疊丸,早晚服二錢,開水下。
蔣寶素曰:霍亂者,霍然變亂非常,胸腹互痛,吐瀉交作,乃濕鬱於中,氣機不運,升降道阻,水穀不化,氣亂味變於腸胃之間,鬱極而發,兼六化之證也。有不得吐瀉者,即名乾霍亂,乃濕鬱之甚也。《靈樞·經脈篇》曰:足太陰厥氣上逆則霍亂。《素問·氣交變大論》曰:歲土不及,民病飧泄霍亂。
又六元正紀大論曰:土鬱之發,心痛脅䐜,嘔吐霍亂。又云:太陰所至為中滿,霍亂吐下。又云:不遠熱則熱至,(此即因熱化熱之據。)熱至則身熱吐下霍亂。此《內經》諸篇,俱以太陰濕土動變成霍亂。蓋濕從土化,土無成位,濕無專證,而有六化之別焉。遇熱化熱,遇寒化寒,因表化表,因里化里,因虛化虛,因實化實。
故仲景《傷寒論·辨霍亂條》曰: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此濕從熱化也。又云:寒多不欲水,理中丸主之。此濕從寒化也。又云:吐利而身痛不休者,宜桂枝湯小和之。此因表化表也。又云:既吐且利,小便複利,而大汗出,下利清穀,內寒外熱,脈微欲絕者,四逆湯主之。
白話文:
早上用原來的藥方略作調整,主要加強滋養命門腎臟的陰陽之氣。下午則服用滋養胃部、促進陰液生成的藥物,以陰陽並濟的方法來調理,順應身體的道理,應該沒有什麼錯誤,希望各位明智的醫者指正。
藥方如下:大熟地(八錢),粉丹皮(三錢),澤瀉(三錢),淮山藥(四錢),茯苓(四錢),山茱萸(四錢),製附子(八分),肉桂(五分),人參(一錢),淡蓯蓉(三錢),橘皮(一錢),麥門冬(三錢)。
下午服用滋養胃陰的藥方:南沙參(八錢),白朮(三錢),白芍(三錢),甘草(五分),金釵石斛(五錢)。
夜裡剛睡醒,因為偶爾想到事情,擾動了心火,導致舌頭乾燥。按照原來的藥方,去掉肉桂和茯苓,減少附子四分,加入酸棗仁和茯神各三錢,下午仍然服用滋養胃陰的藥方。
立秋後四天,病人的脈象、精神、氣色都開始好轉,脾胃功能也逐漸恢復。大病初癒,內臟功能剛開始協調,體內陰陽之氣尚未穩定,最重要的是靜養。應當避免過度消耗精氣和體力,保持心境平和,排除雜念,使心神安寧虛靜,這樣才是康復的良策。讓身體內部的五臟之氣達到協和狀態,自然就能恢復健康。接下來的藥方還需要再斟酌。
藥方如下:大熟地(八錢),淮山藥(四錢),山茱萸(四錢),茯苓(三錢),橘皮(一錢),人參(一錢),酸棗仁(三錢),當歸身(三錢),五味子(一錢)。
大病初癒,內臟功能剛開始協調,脾胃雖然有所恢復但還很虛弱,不應該思慮過多或過度勞累。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的傷害,雖然對應不同的內臟,但都與心腎有關。天地萬物運行的道理,不外乎靜定。靜則心神安定,功能自然恢復,陰陽平衡,精神自然恢復。食物攝取入陰,能量產生於陽,陽氣就像天上的太陽,失去陽氣的滋養,就會折損壽命。所以天地的運行要像太陽一樣光明。之前用引陰養陽、引陽養陰的方法,使水液上升,火氣下降,各種疾病都得以平息。
現在使用黑歸脾湯加減,從心、脾、腎三方面著手治療,等到中樞功能恢復,食慾增加後,再用斑龍丸來補養命門腎臟的元陽,以化解體內長久積累的寒氣。這樣循序漸進地治療,是否妥當還需要再斟酌。
藥方如下:大熟地(四兩),人參(五錢),白朮(二兩),炙甘草(五錢),當歸身(二兩),酸棗仁(二兩),遠志肉(一兩),茯神(二兩),煨木香(三錢),淮山藥(二兩),山茱萸(二兩)。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龍眼肉三兩煎水,混合製成藥丸,早晚服用二錢,用開水送服。
蔣寶素說:霍亂這種病,發病非常突然,胸腹部互相疼痛,又吐又瀉,是因為濕氣鬱積在體內,導致氣機運行不暢,升降功能受阻,水穀無法消化,氣和味在腸胃之間紊亂。鬱積到極點就會爆發,並可能出現多種變化。如果沒有嘔吐和腹瀉,就叫做乾霍亂,那是濕氣鬱積更加嚴重。 《靈樞·經脈篇》說:足太陰經氣逆行就會導致霍亂。《素問·氣交變大論》說:如果土運不及時,百姓就會得腹瀉和霍亂。《六元正紀大論》也說:土氣鬱結就會引起心痛、脅痛、嘔吐和霍亂。又說:太陰經脈所到的地方,容易發生中滿、霍亂、嘔吐和腹瀉。還說:如果不遠離熱邪,就會被熱邪侵襲(這就是因為熱而化為熱的依據)。熱邪侵襲就會導致發熱、嘔吐和霍亂。 《內經》各篇都認為,太陰濕土動亂是導致霍亂的原因。濕邪從土氣而來,土氣沒有固定的位置,濕邪沒有固定的症狀,所以會有六種不同的變化。遇到熱邪就會化熱,遇到寒邪就會化寒,在表就從表而發病,在裡就從裡而發病,虛弱的體質就會表現出虛症,強壯的體質就會表現出實症。
所以張仲景在《傷寒論·辨霍亂條》說:霍亂表現為頭痛、發熱、身體疼痛,而且發熱明顯想喝水,用五苓散來治療,這是濕邪從熱而化。又說:如果寒邪明顯,不想喝水,用理中丸來治療,這是濕邪從寒而化。又說:如果吐瀉不止而且全身疼痛,可以用桂枝湯來調和,這是因為表症而引起的。又說:如果既吐又瀉,小便也多,而且大汗不止,腹瀉不止,出現內寒外熱,脈象微弱,快要衰竭的,要用四逆湯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