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略十三篇》~ 卷十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一 (1)

1. 卷十一

2. 霍亂第十一

《椿田醫話》曰:黃土湯,主治霍亂吐瀉。此證多在夏秋,乃暑濕食鬱於中胃,傳化失常,氣亂味變,正不容邪,犯上則吐,犯下則瀉。既吐且瀉,邪有出路,故濕霍亂為輕多生。若上不得吐,下不得瀉,邪無出路,故乾霍亂為重多死。霍亂既因暑濕而得,而復有寒者,因暑貪涼過食瓜果故也。

夏月加香薷一錢,三秋加蓼花根一兩,虛則加冬白朮錢半土炒,實則加雞心檳榔一錢,寒則加理中丸五錢同煎,熱則加四苓散五錢同煎。乾霍亂本方兩劑加炒鹽一兩,童子小便一小碗多服,以手指按舌根探吐,得吐即瀉,吐瀉後去炒鹽童便,照常煎服。忌稠黏粥食,宜老米湯及老米粥,三日後方可食新米,並治轉筋霍亂。

淨黃土(二兩),廣藿香(二錢),生木香(八分),宣木瓜(二錢),陳橘皮(一錢),紫厚朴(八分),白扁豆(三錢),活水蘆根(二兩),長流水煎。

前哲掘壁下成坑,灌水攪渾取起,名地漿,治乾溼霍亂,洗盡腹中穢濁,甚善。今用黃土為主,加藿香、木香之芳香以解穢濁,木瓜和胃舒筋,以杜轉筋,陳皮調暢氣機,厚朴、扁豆消暑去濕,蘆根致胃清和,猶是地漿之意,而勝於牆陰之不潔遠矣。

《春秋考異》郵曰:襄公朝於荊,士卒度歲,愁悲失時,泥雨暑濕,多霍亂之病。

《漢書》曰:淮南王上書云:南越多霍亂之病。(見《太平御覽》七百四十三卷。)

柳子厚曰:元和十一年十月得霍亂,上不可吐,下不可利,出冷汗三大升許,氣即絕。河南房偉傳,此方入口即吐,絕氣復通。用鹽一大匙,熬令黃,童子小便一升,合和溫服,少頃,吐下即愈也。

《九峰醫案》曰:客忤霍亂,內有所傷,傷其七情,外有所感,感於六氣,陰陽乖錯,吐瀉交作。吐則傷陽傷胃,瀉則傷陰傷腎。吐瀉時幸服理中得有轉機。今經二十日,胸次脹滿,口乾非渴,脈弦無力,陽不生陰,陰不化氣,陰陽俱虧,五液俱耗,乙癸同源是理,第腎陰不足以制肝陽,肝志為怒,怒則氣上,氣填胸膈,非食滯可比。肝無補法,補腎即所以補肝。

人身之陰陽,陽者親上而外衛,陰者親下而內營,難成而易虧,補之非易,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必得益氣生陰,陰從陽化,腎氣通於胃,陰精上蒸,清陽開展,自入佳境,二氣兩協其平,上下互相流貫,自無否象。公議生脈、八味,益火之原,壯水之主,從陰引陽,從陽引陰,是否候酌。

大熟地(八錢),粉丹皮(三錢),福澤瀉(三錢),淮山藥(四錢),雲茯苓(三錢),山萸肉(四錢),製附子(一錢),油肉桂(八分),人參(二錢),大麥冬(三錢),北五味(一錢)

肝脈漸和,胃脈尚軟,夜來半寤半寐,二氣漸有和順之機,素本腎虧,虛寒之體,真陽不健,值大病之後,二氣交傷,五液互損,藏府之氣,何由驟復,補陰之品,無過熟地,但守補則中樞易鈍,得桂附走而不守,達腎火之窟,蘊生中土,方能化液生陰,不獨不悶不滯,且於腎胃有贊襄之功,所謂補腎則胃開,補命則脾健。

白話文:

霍亂第十一

《椿田醫話》記載:黃土湯能治療霍亂引起的嘔吐和腹瀉。這種病多發生在夏秋季節,是暑熱和濕邪以及飲食積滯在中焦(胃部)造成的,導致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紊亂,氣機逆亂,味道變異,正氣不足以抵禦邪氣,邪氣犯上則嘔吐,犯下則腹瀉。既嘔吐又腹瀉,邪氣有出路,所以濕霍亂較輕,多能痊癒。如果上不能吐,下不能瀉,邪氣無處排出,這就是乾霍亂,病情較重,多半會死亡。霍亂雖然是由暑熱和濕邪引起,但有些患者還會出現寒症,這是因為夏天貪涼,過食瓜果造成的。

夏季治療時加香薷一錢,秋季加蓼花根一兩,虛弱者加半錢土炒白朮,實證者加一錢雞心檳榔,寒症者加五錢理中丸同煎,熱症者加五錢四苓散同煎。乾霍亂用本方兩劑,再加炒鹽一兩,童子尿一小碗,多服用,用手指按壓舌根催吐,吐出來後就會腹瀉,吐瀉後停止服用炒鹽和童子尿,繼續服用原方。忌食黏稠的粥,宜食老米湯和老米粥,三天後才能吃新米,此法也能治療轉筋霍亂。

藥方組成:淨黃土(二兩),廣藿香(二錢),生木香(八分),宣木瓜(二錢),陳橘皮(一錢),紫厚朴(八分),白扁豆(三錢),活水蘆根(二兩),用流動的清水煎煮。

古人曾經挖掘牆壁下方的泥土,灌水攪拌後取用泥漿,稱為地漿,用於治療乾濕霍亂,能洗滌腹中污穢,效果很好。現在用黃土為主藥,加入藿香、木香等芳香藥物以解毒去污,木瓜和胃舒筋,防止轉筋,陳皮調暢氣機,厚朴、白扁豆消暑除濕,蘆根清胃和中,這與地漿的功效相似,而且比牆陰取泥更乾淨衛生。

《春秋考異郵》記載:襄公到荊國朝見,士兵在外過冬,憂愁悲傷,錯過了時節,加上泥濘、雨水、暑濕,許多人患了霍亂。

《漢書》記載:淮南王上書說:南方多霍亂之病。(見《太平御覽》七百四十三卷)

柳宗元記載:元和十一年十月患霍亂,上不能吐,下不能瀉,出冷汗約三大升,幾乎氣絕。河南房偉傳來的方法是,服藥後立即嘔吐,氣絕後又恢復了。方法是用一大匙鹽熬成黃色,加一升童子尿,混合溫服,不久就嘔吐腹瀉而痊癒。

《九峰醫案》記載:客忤霍亂,可能是內傷七情,或外感六氣,導致陰陽失調,嘔吐腹瀉交替出現。嘔吐傷陽傷胃,腹瀉傷陰傷腎。嘔吐腹瀉期間服用理中丸有所好轉。現在已經二十天了,胸部脹滿,口乾但不渴,脈弦細弱,陽氣不生,陰氣不化,陰陽俱損,津液耗傷,陰陽同源,但腎陰不足以制約肝陽,肝氣鬱結而化為怒,怒則氣上衝,氣體充斥胸膈,這與飲食積滯不同。肝沒有直接的補法,補腎就是補肝。

人體的陰陽,陽氣主外衛上,陰氣主內營下,陰氣容易虧損,不容易滋生,補陰不容易,沒有陽氣,陰氣就無法產生;沒有陰氣,陽氣就無法化生,必須益氣生陰,陰氣從陽氣化生,腎氣通於胃,陰精上蒸,清陽開展,才能恢復健康,陰陽協調,上下貫通,就不會有病症。考慮使用生脈散、八味丸等,益火之源,壯水之主,從陰引陽,從陽引陰,具體用藥要根據病情而定。

藥方組成:熟地黃(八錢),丹皮(三錢),澤瀉(三錢),淮山藥(四錢),茯苓(三錢),山茱萸(四錢),製附子(一錢),肉桂(八分),人參(二錢),麥冬(三錢),五味子(一錢)

肝脈漸趨平和,胃脈仍然柔軟,夜晚時而清醒時而睡著,陰陽漸趨平和。病人素體腎虛,虛寒體質,真陽不足,大病之後,陰陽俱傷,津液耗損,臟腑元氣何時才能恢復呢?補陰藥物中,熟地黃是最好的,但單純補益容易導致中樞遲鈍,所以加入桂枝、附子,使其溫而不守,直達腎火之處,溫煦脾土,才能化生陰液,不僅不覺得悶脹,而且對腎胃都有幫助,所謂補腎則胃開,補命則脾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