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略十三篇》~ 卷十 (3)
卷十 (3)
1. 痢疾第十
懷山藥(三兩),補骨脂(二兩,鹽水炒),煨木香(八錢),炙甘草(八錢),冬白朮(三兩,土炒),訶子肉(三兩),罌粟殼(三兩),乾薑(八錢),白芍藥(二兩),石榴皮(二兩),縮砂仁(兩半),蓽茇(二兩),赤石脂(三兩),煅龍骨(三兩),淡吳萸(八錢),煨肉果(二兩),煨草果(一兩),五味子(二兩)
為末,用大熟地十六兩,大洋參十二兩,嫩黃耆十二兩,龍眼肉八兩,熬膏和丸,每早晚服三錢,開水下。
痢成休息,本是纏綿,氣傷則白,血傷則赤,痢下純血,血分受傷,起自客冬,暮春未已,大和中土,培補胃關,共服十有六劑,痢勢十減六七,第尊年胃氣易傷,飲食頗減,宜停煎劑,以丸緩圖。
大熟地(八兩),懷山藥(四兩),人參(一兩),陳橘皮(兩半),炙升麻(五錢),炙甘草(八錢),五味子(二兩),赤石脂(三兩),煨木香(五錢)
為末,地榆六兩,煎水疊丸,早晚服三錢,開水下。
蔣寶素曰:痢疾者注下赤白,裡急後重,腹痛,晝夜無度數,至圊而不能便,乃暑濕食毒,鬱蒸醞釀於藏府腸胃膜原連絡之間,津液脂膏化為膿血,滲入腸中而下。蓋癰癤流注瘡瘍之類,即《內經》腸澼之證也。《素問·生氣通天論》曰:因而食飽,經脈橫解,腸澼為痔。(此即痢與外症相通之意。
)又脈要精微論曰:脈數動一代者,病在陽之脈也。泄及便膿血。(膿血二字、明與癰瘍相似。)又通評虛實論曰:腸澼便血,身熱則死,寒則生。(此與癰瘍逆順相似。)又曰:腸澼下膿血,脈懸絕則死,滑大則生。(此與癰瘍陽症陰症意合。)又太陰陽明論曰:飲食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
入五藏則䐜滿閉塞,下為飧泄,久為腸澼。(可見暑濕食毒,薰蒸醞釀於藏府膜原之間,脂液化為膿血,而為腸澼。)又六元正紀大論曰:風濕交爭,注下赤白。又至真要大論曰:少陽在泉,火淫所勝,注下赤白。(此風濕相火傷於陰絡,血液化為赤白,即癰瘍化膿之意。)此《內經》諸篇,分明以痢疾與癰瘍相似,曰腸澼為痔,曰便膿血,尤彰明較著者。
《難經》云:溲而便膿血。(此以痢之赤白名膿血,即是癰瘍之類。)《金匱要略》云:脈數而渴,今自愈。設不瘥,必清膿血,以有熱故也。(《傷寒論·厥陰篇》與此同。按:《傷寒論》云:數脈不時,則生惡瘡,與此意同。)又云:下痢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傷寒論·少陰篇》同。
)此《難經》《金匱》,論證論治,與癰瘍相合。《北史》載司馬膺之,患痢十七年不愈,巢元方論休息痢之乍發乍止,腸蠱痢之先赤後白,連年不愈,此上二條,即癰瘍成漏之屬。孫思邈云:藏毒為痢。《唐太宗實錄》云:太宗苦於氣痢,服乳煎蓽茇而愈。(牛乳半斤,蓽茇三錢煎服。
白話文:
痢疾第十
將懷山藥三兩、用鹽水炒過的補骨脂二兩、煨過的木香八錢、炙甘草八錢、用土炒過的冬白朮三兩、訶子肉三兩、罌粟殼三兩、乾薑八錢、白芍藥二兩、石榴皮二兩、縮砂仁一兩半、蓽茇二兩、赤石脂三兩、煅龍骨三兩、淡吳茱萸八錢、煨肉豆蔻二兩、煨草果一兩、五味子二兩,全部磨成粉末。
另外準備大熟地十六兩、大洋參十二兩、嫩黃耆十二兩、龍眼肉八兩,將這些熬成膏狀,然後將之前的藥粉加入膏中混合製成藥丸。早晚各服用三錢,用開水送服。
痢疾反覆發作,本來就是一種纏綿難癒的病,如果損傷到氣,就會拉出白色的痢疾,如果損傷到血,就會拉出紅色的痢疾。如果拉出的純粹是血,那就是血分受傷。這種病如果從冬天開始,拖到暮春還沒好,主要是脾胃虛弱。所以要調理脾胃,用以上藥方,共服用十六劑後,痢疾的狀況減輕了六七成。因為年紀大了,脾胃容易受傷,食慾也變差了,所以應該停止煎劑,改用藥丸慢慢調理。
準備大熟地八兩、懷山藥四兩、人參一兩、陳皮一兩半、炙升麻五錢、炙甘草八錢、五味子二兩、赤石脂三兩、煨木香五錢,全部磨成粉末。另外用六兩的地榆煎水,用這個水將藥粉製成藥丸。早晚各服用三錢,用開水送服。
蔣寶素說:痢疾這種病,會拉出紅白色膿血,有裡急後重(想大便卻拉不出來的感覺),腹痛,而且晝夜拉不停,想上廁所卻又拉不出來。這是因為暑濕、食物中毒等因素,在腸胃等內臟之間,鬱積發酵,導致津液脂膏化為膿血,滲入腸道中排出。這種病和癰、癤等瘡瘍類似,就是《黃帝內經》所說的「腸澼」。《素問·生氣通天論》說:「吃了太飽,經脈就會散亂,腸澼就會變成痔瘡。」(這說明痢疾和外症是相通的。)
《脈要精微論》說:「脈搏跳動很快且不規律,這是陽脈有問題,會出現腹瀉和便膿血。」(這裡的「膿血」說明痢疾跟癰瘡相似。)《通評虛實論》說:「如果得了腸澼,拉膿血,身體發熱就會死亡,身體寒冷就會存活。」(這和癰瘡的順逆情況相似。)又說:「腸澼拉出膿血,脈象呈現懸絕就代表會死亡,脈象滑大就表示可以存活。」(這和癰瘡的陽症陰症意思相符。)《太陰陽明論》說:「飲食不節制,作息不規律,陰氣就會受損。陰氣進入五臟就會產生脹滿閉塞,向下就會造成腹瀉,時間久了就會變成腸澼。」(可見暑濕、食物中毒在內臟之間鬱積發酵,脂液化為膿血,就成了腸澼。)《六元正紀大論》說:「風濕交戰,就會拉出紅白色痢疾。」《至真要大論》說:「少陽在泉的時候,火氣過旺,也會造成紅白色痢疾。」(這是風濕相火傷害陰絡,血液化為紅白色,就像癰瘡化膿一樣。)《黃帝內經》的這些篇章,都清楚地說明痢疾和癰瘡相似,說「腸澼會變成痔瘡」、「會拉膿血」,這些都是很明顯的證據。
《難經》說:「小便和大便都排出膿血。」(這裡把痢疾的紅白色物質稱為膿血,說明跟癰瘡是同一類疾病。)《金匱要略》說:「脈搏快且口渴,如果能自癒,就不會拉膿血,如果沒有自癒,一定會拉膿血,因為體內有熱。」(《傷寒論·厥陰篇》也有相同的說法。《傷寒論》說:「脈搏快速且不規律,就會生惡瘡」,意思跟這裡相同。)又說:「拉痢疾且便膿血的,就用桃花湯治療。」(《傷寒論·少陰篇》也有相同的說法。)《難經》和《金匱要略》所說的理論和治療方法,都和癰瘡相符。《北史》記載,司馬膺之患痢疾十七年沒有好,巢元方論述說,休息痢會時好時壞,腸蠱痢會先拉紅色後拉白色,多年不癒,這兩條都是癰瘡變成漏瘡的症狀。孫思邈說:「臟腑的毒素會導致痢疾。」《唐太宗實錄》記載,唐太宗得了氣痢,服用乳煎蓽茇後病就好了。(用半斤牛奶加三錢蓽茇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