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略十三篇》~ 卷十 (2)
卷十 (2)
1. 痢疾第十
陸文量《菽園雜記》曰:痢疾最忌油膩生冷,惟白鯗魚宜食。
《九峰醫案》曰:腸澼赤白,氣血俱傷,後重腹疼,溲赤脈數,暑滯俱重。河間云:溲而便膿血,氣行而血止,行血則便自愈,調氣則後重除,宜芍藥湯。
赤芍藥(二錢),當歸身(二錢),川黃連(八分),生木香(五分),炙甘草(五分),製大黃(三錢),黃芩(錢半),檳榔(一錢),官桂(三分)
因熱貪涼,人情之常,過食生冷,脾胃受傷,值大火流西,新涼得令,寒濕得以犯中,下傳於腎,致成腸澼。溲色清澄,是其明驗,脈來緩弱,溫中為主。
藿香梗(二錢),生木香(八分),赤茯苓(二錢),豬苓(錢半),陳橘皮(一錢),厚朴(一錢),炙甘草(五分),炮姜(八分),冬白朮(二錢)
經言:食飲有節,起居有常,飲食不節,起居不時,脾胃受傷,則上升精華之氣,翻從下降而為飧泄,久則戊邪傳癸,變生腸澼。延綿不已,變態多歧。見在下血或少或多,鮮瘀不一,此血不歸經,氣失統攝,下時裡急後重,脾陽腎水俱傷,下後魄門瘙癢,中虛逼陽於下,臍旁動氣有形,或左右上下,殆越人所謂動氣之狀,腹脅脹墜,不為便減,土困於中,魄門鎖束,小溲不利,水虧於下,均非熱象,矢氣欲解不解,則肛門脹墜,時或燥熱直逼前陰,腎囊收縮,氣隨上逆,皆水虧土弱之徵,小腹墜,大腹膨,矢氣解則舒,不解則脹連脅肋,右勝於左,以脾用在右,脾病故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常覺中下二焦否塞,大便有時暢下,則諸證較減,以腎居於下,為胃之關,開竅於二陰,大便既暢,土鬱暫宣,水源暫暢,故減至於或為之,猶浮雲之過太虛耳。治病必求其本,法當脾腎雙培,偏寒偏熱,恐致偏害。
人參(一兩),炙黃耆(三兩),冬白朮(三兩,土炒),炙甘草(八錢),煨木香(五錢),酸棗仁(三兩),遠志肉(兩半),炙升麻(三錢),煨肉果(二兩),雲茯苓(三兩),當歸身(三兩,土炒),川芎藭(一兩)
為末,以大生地十二兩,大白芍六兩,罌粟殼六兩,石榴皮六兩,烏梅肉四兩,熬膏,再入龜板膠三兩,鹿角膠三兩,熔化和丸,每早晚服三錢,開水下。
二氣素虛,七情不節,致傷脾胃,傳化失常,清不能升,濁無由降,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戊邪傳癸,轉為腸澼。色白如膿,日十餘次,下時裡急後重,脾陽腎水潛傷,舌苔色常黧黑,中寒格陽於上,腹中隱痛,澼久剝及腸胃脂膏,食減神疲,夜多妄夢,腎不交心,而中虛氣餒,因循怠治,希冀自瘥,反覆相仍,病情轉劇,將近一載。
前進補中益氣、歸脾、六君等湯,以行升降之令,繼服胃關煎、四神丸、五味子散,溫固三陰,病勢退而復進,脈體和而又否,病勢苦深,殊難奏捷。勉擬溫固命門,引火歸窟,冀其丹田暖,則火就燥,下元固,則氣歸精,然否質諸明哲。
白話文:
痢疾第十
陸文量的《菽園雜記》說:痢疾最怕吃油膩和生冷的食物,只有白鯗魚適合食用。
《九峰醫案》說:腸道排泄赤白相雜的黏液,是氣血都受損的表現,伴隨裡急後重、腹痛、小便赤紅、脈搏加快等症狀,這是暑濕積滯很嚴重的緣故。河間認為:小便時排出膿血,是因為氣運行了血就停止流出,活血就能讓排便恢復正常,調理氣就能消除裡急後重,適合服用芍藥湯來治療。
(芍藥湯的藥方:赤芍藥二錢,當歸身二錢,川黃連八分,生木香五分,炙甘草五分,製大黃三錢,黃芩一錢半,檳榔一錢,官桂三分)
因為天氣熱就貪涼,這是人之常情,過度食用生冷食物,就會傷害脾胃。正值盛夏轉涼時,寒濕之氣就容易侵入體內,向下傳到腎臟,導致形成腸澼。小便清澈,就是明顯的證據。脈象呈現緩慢無力的狀態,治療應以溫補中焦為主。
(溫中藥方:藿香梗二錢,生木香八分,赤茯苓二錢,豬苓一錢半,陳橘皮一錢,厚朴一錢,炙甘草五分,炮姜八分,冬白朮二錢)
經典醫書說:飲食要有節制,作息要有規律。如果飲食不節制,作息不規律,傷害到脾胃,就會導致本應上升的精華之氣,反而向下形成腹瀉。時間久了,戊土的邪氣傳到癸水,就會轉變成腸澼。病程纏綿不斷,症狀變化多端。時而下血,量有多有少,鮮血和瘀血交雜出現,這是因為血沒有回到正常的經脈,氣失去統攝的作用。排便時會裡急後重,脾陽和腎水都受損,排便後肛門會瘙癢,這是因為中焦虛弱,陽氣被迫向下走。肚臍周圍有氣在動,有時在左邊,有時在右邊,有時在上,有時在下,這大概就是扁鵲所說的“動氣”的狀態。腹部和脅肋脹滿下墜,排便後症狀也不會減輕,這是因為脾土被困在中焦,導致肛門緊縮,小便不利,這是因為腎水虧虛在下,這些都不是熱症的表現。想放屁卻放不出來,導致肛門脹痛下墜,有時會感到燥熱直衝陰部,陰囊收縮,氣隨之上逆,這些都是腎水不足,脾土虛弱的徵兆。小腹下墜,大腹膨脹,放屁之後會覺得舒服,放不出來則脹痛會牽連到脅肋,右側比左側更嚴重,因為脾的功能主要在右邊,脾病所以會後續連帶著出現氣機不暢。放屁之後會感覺如衰敗一樣的快感,常常感覺中下二焦不通暢。大便有時會順暢排出,那麼各種症狀就會減輕,因為腎臟位於下焦,是胃的關卡,在二陰開竅,大便通暢,土鬱之氣暫時得以宣洩,水源也暫時暢通,所以症狀減輕,但只是一時的,如同浮雲飄過天空一樣。治療疾病一定要找出根本原因,方法應該是脾腎同補,偏寒或者偏熱,都可能導致偏頗的傷害。
(培補脾腎的藥方:人參一兩,炙黃耆三兩,冬白朮三兩,(炒過),炙甘草八錢,煨木香五錢,酸棗仁三兩,遠志肉一兩半,炙升麻三錢,煨肉果二兩,雲茯苓三兩,當歸身三兩(炒過),川芎一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然後用大生地十二兩,大白芍六兩,罌粟殼六兩,石榴皮六兩,烏梅肉四兩,熬成膏狀,再加入龜板膠三兩,鹿角膠三兩,融化後混合均勻製成藥丸,每天早晚各服用三錢,用開水送服。
如果體內正氣不足,情緒不順暢,會導致損傷脾胃,使其運化失常。清陽之氣不能上升,濁陰之氣無法下降,清氣反而下陷,就會產生腹瀉。戊土的邪氣傳到癸水,就轉變成腸澼。大便顏色呈現白色如膿液,一天要排十多次,排便時有裡急後重感,脾陽和腎水都受到暗傷。舌苔常常呈現黑色,這是因為中焦寒冷,將陽氣格拒於上。腹部隱隱作痛,腸澼時間久了,會侵蝕腸胃的脂肪,導致食慾下降、精神疲憊,夜間容易做夢。這是因為腎臟不能與心臟交通,中焦虛弱氣血衰竭。如果因循怠惰不積極治療,希望疾病自己痊癒,就會導致病情反覆發作,越來越嚴重,將近一年的時間都沒有好轉。
之前用過補中益氣湯、歸脾湯、六君子湯等方劑,以調整氣機的升降,接著又服用過胃關煎、四神丸、五味子散等方劑,來溫補固攝三陰經,但病情卻時好時壞,脈象時而平和時而虛弱,病情如此深重,很難奏效。現在嘗試用溫補命門之火,引導火氣歸入丹田的方法,希望能夠讓丹田溫暖起來,火氣能安穩,下元固攝,則精氣歸藏,但這個方法是否可行,還請各位明智的人加以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