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略十三篇》~ 卷十 (4)

回本書目錄

卷十 (4)

1. 痢疾第十

)雷斅云:陽虛久痢,須假草零。(草零即五倍子為末調服。)《趙溍養疴謾筆》云:宋孝宗食湖蟹患痢,用藕節搗爛酒調服而痊。《夷堅志》云:暑毒在脾,濕氣連腳,不泄則痢,不痢則瘧,獨煉雄黃,蒸餅和藥,甘草作湯,服之安樂。寇宗奭云:洛陽女子耽飲,多食魚蟹,畜毒在藏,大便膿血,諸藥不應,如此期年,垂命待盡,或教服人參散而愈。(人參、椿根皮各一兩為末,每服二錢,開水調下。

)劉河間云:下痢赤白,俗言寒熱相兼,其說尤誤。如熱生癰瘍,而出白膿,豈可以白為寒歟。由其在皮膚之分,屬肺金,故色白也。次在血脈之分,屬心火,故色赤也。(此即癰瘍化膿之理。)李東垣云:腸澼為水穀與血,另作一派,如⿳⺮中而桶湧出。(此即癰疽出頭之意。

)朱丹溪云:赤屬血,白屬氣,下如魚腦者半生半死,下如塵腐色者死,下純血者死,下如屋漏水者死。(此與癰疽敗症無異。)張景岳云:痢之膿垢,非糟粕,乃附腸著藏之脂膏,皆精血之屬也。(此即癰疽化膿之理。)吳又可云:溫疫愈後,及戰汗後,反腹痛裡急,欲作滯下也。

(此即留熱發病遺之意。)又曰:下痢膿血,更加發熱而渴,此疫痢兼症。此即熱極生癰之意。此上十一條,論痢疾證治之理,正與癰瘍機宜暗合,但未有直言癰癤流注瘡瘍之屬,生於膜原連絡腸胃之間,膿血內潰,滲入腸中,漂澼而下,為痢之赤白者。由是觀之,治痢之法,當參入治癰之義。

如痢之初起用芍藥等湯,即癰疽初起宜攻之意也。正氣偏虛,用補中益氣等湯,即癰疽托裡之意也。曠日持久,用收澀等法,即癰瘍合口之意也。如痢之所忌,身熱脈大,禁口不食,亦癰瘍之所忌也。癰瘍所忌,膿色清稀,塵腐如屋漏水,亦痢疾之所忌也。前賢治痢諸方已備,今參以治癰之法,無遺義矣。

然治法多歧,恐滋惑亂,茲約三法,可以類推。一日攻發,二日托補,三日收澀。如有表,敗毒散、小柴胡湯等。無表,芍藥湯、承氣湯等。皆攻發之劑也。氣虛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等,血虛四物湯、六味地黃湯等,皆托補之劑也。滑泄休息,桃花湯、養藏湯、椿根皮、罌粟殼、烏梅、訶子等,皆收澀之劑也。

若醫話新制痢疾三方,探本窮源,從博反約,更無出其右者。

略曰:道光甲午,余祖母氏楊,年九十五,涼秋九月,患痢如魚腸屋漏水,晝夜無度,色臭腐敗,腳縮不伸,足脛紅腫若腸癰之狀,知其不起,未敢進藥,八日而卒。(自九月初六至十三亥時終。)又叔母氏王,年六十六,於己亥秋杪,病亦如是而卒。(自九月初十至十八寅時終。

又余女年甫五歲,亦於是月病此而卒。)余以是知痢即內癰,赤白即膿血,而著此論也。

白話文:

痢疾的第十篇

雷斅說:「陽氣虛弱導致長期痢疾,必須借助草零來治療。」(草零就是五倍子磨成粉調服。)

《趙溍養疴謾筆》中記載,宋孝宗吃了湖蟹得了痢疾,用搗爛的藕節加酒調服就痊癒了。

《夷堅志》中說:「暑天的毒氣積在脾臟,濕氣往下連到腳,如果不排出就會導致痢疾,不痢疾就會得瘧疾。單獨煉製雄黃,用蒸餅和藥一起服用,再用甘草煮湯送服,就能痊癒。」

寇宗奭說:「洛陽的女子喜歡喝酒,吃很多魚蟹,毒素積在體內,導致大便有膿血,用各種藥都沒用,拖延了一年,生命垂危,有人教她服用人參散才治好。」(人參、椿樹根皮各一兩磨成粉,每次服用二錢,用開水調服。)

劉河間說:「痢疾有紅有白,民間說這是寒熱交雜,這種說法是錯的。就像熱毒引起的癰瘡會流出白色膿液,難道可以說白色代表寒嗎?這是因為它在皮膚的部位,屬於肺金,所以顏色是白的。如果是在血脈的部位,屬於心火,所以顏色是紅的。」(這就是癰瘡化膿的道理。)

李東垣說:「腸澼是指水穀和血另外形成一種病症,就像竹筒裡面的東西湧出來一樣。」(這就像癰瘡要冒出來的樣子。)

朱丹溪說:「拉出來的如果像魚腦一樣,是半生半死;拉出來的如果像塵土腐爛的顏色,就會死;拉出來的純粹是血,也會死;拉出來的如果像屋簷漏水一樣,也會死。」(這和癰瘡敗壞的症狀沒有什麼不同。)

張景岳說:「痢疾的膿垢,不是食物殘渣,而是附在腸壁上的脂肪,都是精血一類的物質。」(這就像癰瘡化膿的道理。)

吳又可說:「溫疫痊癒後,或者大汗淋漓後,反而出現腹痛、裡急後重,這是要發生滯下痢疾的徵兆。」(這是因為殘留的熱邪再次發作引起的。)他又說:「下痢膿血,並且發燒口渴,這是疫痢兼有的症狀。」這都是熱到極點產生癰瘡的道理。

以上十一条,論述痢疾病症和治療的道理,正好與癰瘡的機理暗合,只是沒有直接說明癰癤、流注、瘡瘍等病症,是生在膜原、連接腸胃之間,膿血往裡面潰破,滲入腸道,導致拉出來的膿血就是痢疾中赤白的部分。由此看來,治療痢疾的方法,應該參考治療癰瘡的思路。

例如,痢疾初期使用芍藥等湯劑,就像癰瘡初期應該攻伐的道理一樣;正氣偏虛的時候,使用補中益氣等湯劑,就像癰瘡需要扶正托裡的道理一樣;病情拖延很久,使用收澀的方法,就像癰瘡要癒合的道理一樣。痢疾最忌諱的是身熱脈大、不能進食,這也是癰瘡所忌諱的。癰瘡所忌諱的,是膿液顏色清稀、像塵土腐爛一樣、像屋簷漏水一樣,這也是痢疾所忌諱的。前人治療痢疾的各種方劑已經很完備了,現在再參考治療癰瘡的方法,就沒有遺漏了。

但是治療方法很多,恐怕會讓人迷惑,所以現在歸納為三種方法,可以根據情況來推廣應用。一是攻邪發散,二是扶正托補,三是收斂固澀。如果有表證,可以使用敗毒散、小柴胡湯等。沒有表證,可以使用芍藥湯、承氣湯等。這些都屬於攻邪發散的藥劑。氣虛可以使用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等,血虛可以使用四物湯、六味地黃湯等,這些都屬於扶正托補的藥劑。滑瀉不止,可以使用桃花湯、養藏湯、椿根皮、罌粟殼、烏梅、訶子等,這些都屬於收斂固澀的藥劑。

如果再採用醫家新創製的治療痢疾的三個方子,探究病因,從多方面歸結到簡約,就沒有比這更好的方法了。

簡略地說:道光甲午年,我的祖母楊氏,九十五歲高齡,在涼秋九月,患上痢疾,拉出來的像魚腸和屋簷漏水一樣,白天黑夜不停,顏色發臭腐敗,腳蜷縮無法伸直,腳踝紅腫像腸癰一樣,知道她快不行了,沒敢給她吃藥,八天後去世了。(從九月初六到十三日亥時終。)還有我的叔母王氏,六十六歲,在己亥年秋末,也得了同樣的病而去世。(從九月初十到十八日寅時終。)還有我的女兒才五歲,也在這個月得了這種病而去世。因此我才知道痢疾就是體內的癰瘡,拉出來的赤白色就是膿血,所以寫下了這篇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