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略十三篇》~ 卷九 (4)
卷九 (4)
1. 痎瘧第九
蔣寶素曰:痎瘧者,暑熱內伏,風寒外乘,寒亂於衛,暑逆於營,邪正交爭於少陽表裡營衛之間,出表為熱,入里為寒,先寒後熱,作止有時,與伏邪相近之證也。伏邪乃伏寒化熱,痎瘧乃伏暑化虛。暑乃夏月之正邪,故可伏而後發,猶冬傷於寒,春必病溫之義。《靈樞·經脈篇》曰:膽足少陽之脈,是主骨所生病者,振寒瘧。
又論疾診尺篇曰:夏傷於暑,秋生痎瘧。又歲露篇曰:夏日傷暑,秋病瘧。又《素問·生氣通天論》曰:夏傷於暑,秋為痎瘧。又金匱真言論曰: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又陰陽應象大論曰:夏傷於暑,秋必痎瘧。又瘧論曰:夫痎瘧皆生於風。又曰:此皆得之夏傷於暑。又刺瘧論,少陽在太陽之後,陽明之前,以少陽為樞。
又氣交變大論曰:炎暑流行,民病瘧。又五常政大論曰:赫曦之紀,病笑瘧。又六元正紀大論曰:火鬱之發,民病溫瘧。又至真要大論曰:少陽司天,火淫所勝,民病頭痛,發熱惡寒而瘧。此《內經》諸篇,分明以暑熱伏於前,風寒感於後,而會於少陽表裡營衛之間,所受之氣,本一寒一熱,故病亦如是。少陽介乎表裡,乃四戰之地,營衛邪正之出入,必由乎此。
衛為陽,營為陰,衛猶兵衛衛於外,營猶營壘營於中,營衛相維,不容邪擾。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邪正不兩立,相遇必交爭。暑熱先伏營中,風寒後乘衛外,營陰不容暑熱,逼之而外越。衛陽不容風寒,迫之而內侵。衛失外護,營失中守,邪正爭,營衛亂,而寒熱作。正氣勝,營衛和,而寒熱止。
邪正復爭,寒熱更作。正氣復勝,寒熱更止。作者,邪爭也。止者,正勝也。有熱重於寒者,暑熱多而風寒少也。有寒重於熱者,風寒甚而暑熱微也。有但熱不寒者,暑熱極甚,風寒極微,不覺其寒也。有但寒不熱者,風寒極甚,暑熱極微,不覺其熱也。有日一作,夜一作,(俗名子母瘧。
)有一日一作,有間一日作,有間二日作,或間數日作,有連作二日,間一日,四日共三作,或間瘧,當期日二作,(俗名間日子母。)或間日轉為日作,或日作轉為間日,或間瘧轉連日,正期止,間期作,仍為間瘧,或潮熱如癉瘧數次,時覺憎寒,轉而為瘧,或早或晏,或輕或重,或一日早,一日晏,一日輕,一日重,或依時不移,或寒熱竟日,或今日之寒熱未已,明日之寒熱又至,或須臾即止,或數次即已,或延綿不斷。蓋由人之稟賦不同,受病有異,正氣化邪有遲速,邪氣化盡而已。
如酒醉人,醉態不一,醒有遲速也。《內經》諸論,言其常也。余之所論,言其變也。若以淺深遠近而分輕重遲速,則日作之寒熱,常竟日不已。三瘧之寒熱,常須臾即止。此深者遠者之寒熱,何以反輕,淺者近者之寒熱,何以反重,是未可以此分也。惟在正氣化邪,邪盡而已。
白話文:
蔣寶素說:「痎瘧這種病,是暑熱潛伏在體內,又感受了外來的風寒,寒邪擾亂了衛氣,暑邪逆行於營氣,邪氣與正氣在少陽經的表裡及營衛之間互相爭鬥。當邪氣發散到體表時就表現為發熱,侵入到體內時就表現為寒冷。發病時先寒冷後發熱,發作和停止有一定規律,這與伏邪的症狀很相似。但伏邪是伏藏的寒邪轉化為熱,而痎瘧是伏藏的暑邪轉化為虛。暑熱是夏天的主導邪氣,所以可以潛伏一段時間後才發病,就像冬天感受寒邪,春天一定會得溫病一樣。《靈樞·經脈篇》說,膽經,也就是足少陽經,是主導骨骼疾病的,會出現發冷顫抖的瘧疾。
《黃帝內經》又在《疾診尺篇》中說:「夏天感受暑邪,秋天就會得痎瘧。」《歲露篇》也說:「夏天受暑邪侵害,秋天就會得瘧疾。」《素問·生氣通天論》說:「夏天感受暑邪,秋天就會得痎瘧。」《金匱真言論》說:「夏天暑熱時出汗不暢的人,秋天會得風瘧。」《陰陽應象大論》也說:「夏天感受暑邪,秋天一定會得痎瘧。」《瘧論》說:「痎瘧的產生都和風邪有關。」又說:「這些病都是因為夏天感受了暑邪所導致的。」《刺瘧論》說,少陽經位於太陽經之後,陽明經之前,所以把少陽經看作樞紐。
《氣交變大論》說:「炎熱的暑氣流行時,百姓容易得瘧疾。」《五常政大論》說:「天氣酷熱時,容易得笑瘧(一種特殊的瘧疾)。」《六元正紀大論》說:「火氣鬱積而發作時,百姓容易得溫瘧(發熱為主的瘧疾)。」《至真要大論》說:「少陽經主管時令時,火氣過盛,百姓容易頭痛、發熱、怕冷並患上瘧疾。」這些《黃帝內經》中的篇章,都明確指出,暑熱潛伏在先,風寒侵襲在後,兩者在少陽經的表裡及營衛之間相會。所感受的邪氣,本來就是一寒一熱,所以發病時也表現為寒熱交替。少陽經位於表裡之間,是邪氣與正氣交戰的地方,營衛之氣的進出都必須通過這裡。
衛氣屬陽,營氣屬陰。衛氣就像保衛邊疆的士兵,駐守在體表;營氣就像營寨,駐守在體內。營衛相互維繫,不允許邪氣侵擾。邪氣侵襲的地方,一定是正氣虛弱之處。邪正不兩立,相遇必然會互相爭鬥。暑熱先潛伏在營氣中,風寒後侵襲到衛氣外。營陰不能容納暑熱,就把暑熱逼迫到體外。衛陽不能容納風寒,就把風寒逼迫到體內。衛氣失去了外在的保護,營氣失去了內在的防守,邪氣與正氣相互爭鬥,營衛之氣混亂,於是就出現寒熱交替的症狀。當正氣戰勝邪氣時,營衛之氣調和,寒熱症狀就會停止。
如果邪正之氣再次爭鬥,寒熱症狀就會再次發作。正氣再次戰勝邪氣,寒熱症狀就會再次停止。發作,是因為邪氣在爭鬥;停止,是因為正氣戰勝了邪氣。有的人發熱比寒冷更嚴重,是因為體內暑熱多而風寒少;有的人寒冷比發熱更嚴重,是因為風寒侵襲猛烈而暑熱輕微;有的人只有發熱而沒有寒冷,是因為體內暑熱極盛,風寒極輕微,所以感覺不到寒冷;有的人只有寒冷而沒有發熱,是因為風寒侵襲極其嚴重,暑熱極其輕微,所以感覺不到發熱。有的瘧疾一天發作一次,有的瘧疾夜晚發作一次(俗稱子母瘧)。
有的瘧疾一天發作一次,有的間隔一天發作一次,有的間隔兩天發作一次,有的間隔數天發作一次。有的連續發作兩天,間隔一天,四天共發作三次,有的間隔發作,在發病日發作兩次(俗稱間日子母)。有的間日瘧會轉變成每日發作,有的每日發作會轉變成間日發作,有的間日瘧會轉變成連續發作。到了瘧疾發作的預定日期,發作停止,到了間隔期又發作,仍然是間日瘧。有的發熱像癉瘧一樣持續發熱數次,時而感覺怕冷,然後轉變成瘧疾。發病時間有早有晚,病情有輕有重,有時一天早發病,一天晚發病,有時一天輕,一天重,有的按時發作,毫不改變,有的寒熱持續整天,有的今天寒熱未止,明天寒熱又來,有的很快就停止,有的發作數次就停止,有的則持續不斷。這都是因為每個人的體質不同,所患的疾病各異,正氣化解邪氣的速度有快有慢,邪氣完全消散後病才會痊癒。
這就像喝醉酒的人,醉態各不相同,酒醒的時間有快有慢一樣。《黃帝內經》所論述的是常見的情況,而我所論述的是疾病的變化。如果按照病情的深淺遠近來區分輕重緩急,那麼每日發作的瘧疾,寒熱常常持續整天;而間隔三天發作的瘧疾,寒熱常常很快就停止。那麼,病情深遠的瘧疾為什麼反而輕微,病情淺近的瘧疾為什麼反而嚴重呢?所以不能以此來區分病情。關鍵還是在於正氣化解邪氣,邪氣完全消散,病才會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