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略十三篇》~ 卷九 (5)

回本書目錄

卷九 (5)

1. 痎瘧第九

如受病應一日一作,一月解。若一日二次,則十五日盡。若二日一作,則六十日解。若三日一作,則至九十日矣。寒熱輕而愈速者,邪本少也。而愈遲者,化之慢也。寒熱重而愈遲者,邪本多也。而愈速者,化之快也。如寒熱大作數次愈,此化之速也。以數日大作之寒熱,分為數十次,則寒熱輕而化之遲也。

推此雖萬變可知也。有熱忽不退,而轉為溫熱者,內與伏邪相遇也。有伏邪轉為痎瘧者,內有伏暑發動也。溫瘧者得之冬中於風,先熱後寒,非正瘧也。戰汗者,正不容邪,大戰於營衛之間,正勝而復,猶瘧之意也。有瘧邪盡而寒猶存,及產後與虛勞寒熱往來如瘧者,營衛亂而自相吞併也。

一切內外證,發熱惡寒,得汗而解者,無非邪正爭而營衛亂也。但內無伏暑,不能作瘧,故正傷寒無轉瘧之理,內無伏暑故也。《周禮》秋有瘧寒疾,即風寒感於衛之意。《呂覽》孟秋行夏令,民多瘧疾,即暑熱伏於營之意。《說文》曰痎,二日一發,瘧也。即間二日一發,世俗所謂三瘧也。

《金匱要略》曰:病瘧以月一日發,當以十五日愈。設不差,當以月盡解。如其不差,結為癥瘕,名曰瘧母,宜鱉甲煎丸。此言所伏之邪,正氣化之,當一月解。如間日則六十日盡,間二日則九十日盡,正化邪盡而已。若化不盡,結為瘧母,用鱉甲煎丸,以開治久瘧之端。又曰:陰氣孤絕,陽氣獨發,名曰癉瘧。

若但熱不寒者,邪氣內藏於心,此言但熱者,非無寒也。蓋暑熱極盛,風寒極微,不覺其寒也。又曰:瘧多寒者,名曰牝瘧。此言多寒者,非無熱也。蓋風寒極甚,暑熱極微,不覺其熱也。《傷寒論》曰:脈陰陽俱盛,重感於寒熱,變為溫瘧。此先冬中於風,又復感寒,故先熱後寒為溫瘧,非正瘧也。

又曰:邪正分爭,往來寒熱,小柴胡湯主之。此邪正戰於少陽表裡營衛之間,用和解之法,以開治瘧之境。巢元方、孫思邈、劉完素、張子和俱宗經旨,以暑為主。李東垣曰:亦有非暑而感冒風寒得之者,謬矣。(怡齋曰:內無伏暑,不能作瘧,正傷寒無轉瘧之證,內無伏暑故也。

)丹溪始言痰瘧,論治諸法皆佳。惟以日作與間日,乃受病一月與半年,乃三瘧發於子午寅申辰戌之日分三陰,未免執泥。蓋不知瘧,猶酒徒之醉態不一,而醒有遲速也。王節齋始言日夜各一作之瘧,薛立齋、張景岳證治俱得其中。吳又可所論,乃瘧內與伏邪相遇。醫案開旁通之路,醫話制圓機之方。

由是觀之。治瘧之法,亦云備矣。

略曰:天衛地外,地營天中,天地亦營衛也。暑蒸地氣上為云,風搏天氣下為雨,風雲暑雨之合散,亦瘧象也。人亦宜然。故瘧之寒熱,因暑而作,得汗而解,觀乎天地,可以察人矣。

白話文:

如果罹患瘧疾,應該是一天發作一次,一個月後會痊癒。如果一天發作兩次,那麼十五天就會痊癒。如果是兩天發作一次,則需要六十天才能痊癒。如果是三天發作一次,則需要到九十天才能痊癒。寒熱症狀輕微而且痊癒較快的,是因為邪氣原本就比較少。而痊癒較慢的,則是邪氣消化的速度比較慢。寒熱症狀嚴重而且痊癒較慢的,是因為邪氣原本就比較多。而痊癒較快的,則是邪氣消化的速度比較快。如果寒熱症狀劇烈發作幾次就痊癒,這就是邪氣消化的速度很快。如果將幾天內劇烈發作的寒熱,分成數十次輕微的發作,那麼寒熱症狀就會比較輕微,但邪氣消化的速度也會比較慢。

從這些情況推論,即使有千萬種變化也是可以了解的。如果發熱突然不退,反而轉為溫熱,這是因為體內原有的潛伏邪氣與新來的邪氣相遇了。如果潛伏的邪氣轉變成瘧疾,這是因為體內潛伏的暑熱發作了。所謂的溫瘧,是因為冬天感受風邪,先發熱後發冷,這不是真正的瘧疾。所謂的戰汗,是正氣不能容忍邪氣,在營衛之間發生激烈的抗戰,正氣戰勝後身體恢復正常,這也類似瘧疾的表現。有些人瘧邪已經清除,但寒症仍然存在,或是產後、虛勞體質的人,出現寒熱往來像瘧疾的症狀,這是因為營衛功能紊亂,自身互相吞噬的緣故。

所有內外疾病,只要發熱怕冷,流汗後就會緩解的,無非都是邪氣和正氣抗爭,導致營衛功能紊亂。但是體內沒有潛伏的暑熱,就不會引發瘧疾,所以一般的傷寒不會轉變成瘧疾,就是因為體內沒有潛伏的暑熱。《周禮》記載,秋季會有瘧疾這種寒病,這是指風寒侵襲人體衛表的疾病。《呂氏春秋》記載,如果孟秋季節還像夏天一樣炎熱,人民就會多患瘧疾,這是指暑熱潛伏於人體營分的疾病。《說文解字》說,痎這種病是隔一天發作一次,也就是瘧疾。也就是現在俗稱的三日瘧。

《金匱要略》說:如果瘧疾在每月初一發作,應該在十五天痊癒。如果沒有痊癒,應該在月底痊癒。如果還是沒有痊癒,就會結成腫塊,稱為瘧母,應該用鱉甲煎丸來治療。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潛伏的邪氣,在正氣的作用下,應該在一個月內清除。如果是隔一天發作,則需要六十天才能清除;如果是隔兩天發作,則需要九十天才能清除,這是正氣慢慢清除邪氣的過程。如果無法完全清除,結成瘧母,就要用鱉甲煎丸,來開啟治療久病瘧疾的開端。書中又說:陰氣極度虛弱,陽氣獨自發作,就叫做癉瘧。

如果只有發熱而沒有怕冷的症狀,這是因為邪氣藏在心臟。這裡說只有發熱,並非沒有怕冷,只是因為暑熱極盛,風寒非常輕微,所以感覺不到怕冷。書中又說:如果瘧疾以怕冷為主的,就叫做牝瘧。這裡說以怕冷為主,並非沒有發熱,只是因為風寒極盛,暑熱非常輕微,所以感覺不到發熱。《傷寒論》說:如果脈象顯示陰陽都很旺盛,又同時感受寒熱,就會轉變成溫瘧。這是因為冬天先感受了風邪,又再次感受寒邪,所以會先發熱後發冷,這是溫瘧,不是真正的瘧疾。

書中又說:如果邪氣和正氣相互抗爭,出現寒熱往來的症狀,可以用小柴胡湯來治療。這是因為邪氣和正氣在少陽的表裡營衛之間抗爭,所以用和解的方法,來開啟治療瘧疾的局面。巢元方、孫思邈、劉完素、張子和都遵循經典的旨意,認為瘧疾主要是因為暑熱引起的。李東垣說:也有不是因為暑熱,而是因為感受風寒而得病的,這是錯誤的。(怡齋說:體內沒有潛伏的暑熱,就不會引發瘧疾,一般的傷寒不會轉變成瘧疾,就是因為體內沒有潛伏的暑熱。)

朱丹溪開始提出痰瘧的說法,他所論述的治療方法都很好。只是他認為一天發作一次的瘧疾,是因為受病一個月;而隔一天發作的瘧疾,是因為受病半年;而且三日瘧發作的時間是在子、午、寅、申、辰、戌這六個時辰,分屬於三陰經,這種說法未免太過於拘泥。他不知道瘧疾就像酒醉的人一樣,醉態各不相同,清醒的時間也有快慢之分。王節齋開始提出一天之中早晚各發作一次的瘧疾的說法,薛立齋、張景岳的證治也都得到了這種說法的精髓。吳又可所論述的,是瘧疾發作是因為體內邪氣與潛伏的邪氣相遇。他所寫的醫案開闢了其他治療的途徑,他所說的醫話制定了靈活變通的治療方法。

由此看來,治療瘧疾的方法已經相當完備了。

簡略地說:天屬於衛,地屬於外,地屬於營,天屬於中,天地也有營衛的功能。暑熱蒸發地氣上升成為雲,風吹動天氣下降成為雨,風、雲、暑、雨的合散,也類似於瘧疾的現象。人也是這樣。所以瘧疾的寒熱,是因為暑熱而發作,流汗後就會緩解,觀察天地的變化,就可以了解人體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