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略十三篇》~ 卷八 (10)

回本書目錄

卷八 (10)

1. 伏邪第八

此其先有伏邪可據。《難經》溫病之脈,行在諸經,不知何經之動。此經中有伏氣可知。《周禮》四時皆有厲疾。蓋邪伏之深,亦可期年而發。《呂覽》《禮記》,以非時之氣為疫,即伏邪因感而發。(蘭亭注曰:外感之病卒而少,內伏之病遲而多。外受之邪,數日之間。內伏之氣,數月之久,則多少可較,證名可徵矣。

)《史記》齊中御府長信,冬時墮水濡衣,病熱伏寒,化熱可證。《金匱要略》百合病,必待日數足而後解,亦伏邪之類。《傷寒論》平脈篇,直以伏氣為病名。又傷寒例,以寒毒藏於肌膚,春變為溫,夏變為暑。春時陽氣發於冬時伏寒。冬傷於寒,發為溫病,本於經旨。

又太陽篇,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即不惡寒,邪非在表,而渴屬內熱伏氣顯然。又陽明篇諸下證,與伏邪入胃之意同。又少陰篇之自利,心下痛,厥陰篇之厥深熱亦深諸下證,與伏邪化熱傷陰之意同。《太平御覽》,(七百四十二卷。)載曹植說疫氣致病,悉被褐茹藿之子,荊室蓬戶之人,若夫殿處鼎食之家,若是者鮮矣。

此亦飢寒傷正,邪伏而後發。巢元方以疫厲與時氣溫熱相類,蓋不知由於一氣所伏,而有輕重多寡之分耳。《通鑑·唐紀》,關中比歲饑饉,兵民率皆瘦黑,至是麥始熟,市有醉人,當時以為嘉瑞,人乍飽食,死者五之一。此人飽食,非受風寒,蓋有伏邪內動。劉河間《宣明方》,治疫厲不宜熱藥解表,而用白虎湯、涼膈散,明其伏熱在內。

李東垣《辨惑論》,載壬辰改元,京師戒嚴,受敵半月,解圍之後,都人之不病者,萬無一二,既病而死者,繼踵不絕,將近百萬。豈俱感風寒,皆伏邪所致。《丹溪心法》,溫疫,眾人一般病者是,治有三法,宜補,宜散,宜降,首用大黃、黃連、黃芩,先攻其里,亦見其內有伏邪。

《丹溪心法附余》,附《傷寒直格》心要論,證治諸法,治伏邪甚善,當與吳氏《溫疫論》互閱。方約之謂溫熱之病,因外感內傷,觸動鬱火,自內而發之於外,此明指邪伏於中。《元史》耶律楚材,用大黃治士卒病疫,足見邪伏於裡。王履《溯洄集》,溫病熱病發於天令暄熱之時,怫熱自內而達之於外。

又云:每見世人治溫熱病雖誤,攻其里亦無大害,誤發其表,變不可言,足以明其熱之自內達外矣。張景岳以溫疫本即傷寒,多發於春夏,必待日數足,然後得汗而解,此與《金匱》百合病之義同,皆有內伏之邪故也。

吳又可《溫疫論》,治伏邪最切,而反以冬傷於寒,春必病溫為非是,蓋不知寒乃冬月之正邪,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見於色,不知於身,若有若無,若亡若存,及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開,逢虛風為正邪,可伏而後發也。醫案醫話諸方,治得其中,切於時用,可謂備前人之未備。

白話文:

這段文字主要在探討一種叫做「伏邪」的病理概念。簡單來說,就是身體裡潛藏著一種病邪,它不是立即發作,而是潛伏一段時間後才顯現出來。

根據古代醫書記載,這種伏邪可以潛伏在身體的各個經絡中,難以確定具體位置。它可能因為外在的因素(例如氣候變化)或內在的因素(例如飲食不當、疲勞)而引發。潛伏的時間有長有短,短則數月,長則可達數年。

古人認為,伏邪的出現與體質虛弱、正氣不足有關。當身體抵抗力下降時,伏邪就容易趁虛而入,發病。

具體來說,文中列舉了一些例子:

  • **《史記》**提到,有人冬天落水,當時沒事,之後卻發熱,這是寒邪潛伏,後來化熱發病。
  • **《金匱要略》**的百合病,需要經過一段時間才能痊癒,也屬於伏邪一類。
  • **《傷寒論》**將伏氣直接作為一種病名,也提到寒邪潛伏在皮膚裡,春天會變成溫病,夏天會變成暑病。
  • 太陽病的發熱口渴卻不畏寒,說明病邪不在表面,而是潛伏在體內。
  • 陽明病、少陰病、厥陰病的某些症狀,也與伏邪化熱、損傷陰液有關。
  • **《太平御覽》**記載,窮困之人容易因飢寒導致正氣虛弱,更容易被疫氣侵襲。
  • **《通鑑》**記載,關中飢荒後,人們暴飲暴食,導致潛伏的病邪發作而死亡。
  • 劉河間認為,治療疫病不宜用熱藥發汗,而是應該用清熱解毒的藥物,這說明病邪潛藏在體內。
  • 李東垣的記錄也提到,戰爭後,許多人死於疾病,並非單純感受風寒,而是伏邪導致。
  • 朱丹溪認為,治療溫疫要先攻裡,說明體內有伏邪。他還認為,溫熱病是內傷外感導致鬱火從內爆發出來,也指出了伏邪的存在。
  • **《元史》**記載,耶律楚材用大黃治療士兵的疫病,說明病邪潛藏在體內。
  • 王履認為,溫病熱病發病於天氣炎熱時,是由內向外發的,治療時應注意攻裡,而非發汗。
  • 張景岳認為,溫疫其實就是傷寒,需要經過一段時間才能通過發汗痊癒,這也說明體內有伏邪。

總的來說,這段文字強調了伏邪的潛伏性和多樣性,說明了它的發病與體質虛弱、外感內傷都有關聯。同時,古人也認識到,治療伏邪需要區分具體情況,不可一概而論,要根據病邪的性質和所在部位,選用合適的治療方法。

其中,吳又可雖然不同意「冬傷於寒,春必病溫」的說法,但他認為寒邪可以在冬天潛伏,若有虛風就會發病。這也呼應了伏邪的潛伏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