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略十三篇》~ 卷八 (9)
卷八 (9)
1. 伏邪第八
)其證則溲赤而渾,神煩少寐,或洒洒振寒,或蒸蒸發熱,或但熱不寒,或汗出熱不退,或潮熱往來,或寒熱如瘧,或頭疼身痛,或狂躁譫語,或渴或不渴,或反欲熱飲,或有汗,或無汗,或汗不達下,舌苔或白或黃,或灰或黑,或滑或澀,或生芒刺,或反無苔而色紫赤,大便或秘或溏,或下利臭水,或如敗醬,或帶瘀血,或遇濕土司令,釀成濕溫,則身痛異常,溲更渾濁,當與濕證門參治。然濕從土化,土無成位,濕無專證,但治伏邪為主,輔以溫通治濕之意。
其解或戰汗自汗,躁汗狂汗,發斑發疹,其劇或發痙,或神昏如醉,或黑苔起刺,唇齒焦枯,或鼻煤舌裂,或呃逆從少腹上衝,或搖頭,肢體振掉,或氣急痰湧,其脈則忌緊澀細數,而喜和緩滑大。其治或先用吳氏達原飲加減,從乎中治。然後或汗或下。如見三陽表證,加羌活、葛根、柴胡之類。
見三陰里證,加大黃、芒硝之類。或先汗而後下,或先下而後汗,或汗而再汗,或下而再下,或但汗不下,或但下不汗,或養陰化邪,或補瀉兼施。無為夾陰所惑,誤服桂、附則死。(蘭亭注曰:夾陰二字,流俗相傳,本無所據。若因房室致病,男子為夾陰,則女子為夾陽,殊屬可笑,或謂夾虛可也。
病在三陰為陰證,孩提之童亦有之,房室何與焉。陰證乃正傷寒家事,伏邪溫疫無陰證,或有不過千萬中之一二耳。)察其證脈表裡虛實,老少強弱,風土寒暄,高粱藜藿,參合為治。善後則宜和胃養陰,汗則九味羌活湯、活人敗毒散、柴葛解肌湯、小柴胡湯、吳氏達原飲,加三陽表藥,醫話柴胡白虎湯之類。
下則大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桃仁承氣湯、大柴胡湯、柴胡加芒硝湯、涼膈散、拔萃犀角地黃湯、吳氏達原飲加大黃,醫話中承氣湯、蔞貝二陳湯之類。養陰化邪,則犀角地黃湯、醫話柴胡生地湯之類。補瀉兼施,則陶氏黃龍湯、醫話大黃人參湯,或半夏瀉心湯、十味溫膽湯之類。
善後則醫話歸芍二陳湯,加穀芽、神麯之類。此其大略,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黃帝內經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曰: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見於色,不知於身,若有若無,若亡若存,有形無形,莫知其情。又五變篇曰:百病之始期也,必先生於風雨寒暑,循毫毛而入腠理,或復還,或留止。
《素問·生氣通天論》曰:冬傷於寒,春必病溫。又八正神明論曰: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開,逢虛風,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見其形。又熱論篇曰: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此《內經》諸篇,分明以正邪內伏,而後發為溫疫。又六元正紀大論,六經司天之氣,氣溫草榮民康之際,溫厲乃作,遠近咸若。
白話文:
病症表現為小便赤黃且混濁,精神煩躁難以入睡,有時會感到一陣陣發冷,有時又會覺得身體發熱,或者只有發熱沒有發冷,或者出汗後熱度不退,或者時而發冷時而發熱,或者像瘧疾一樣忽冷忽熱,或者頭痛身體疼痛,或者狂躁不安、胡言亂語,或者口渴或者不渴,或者反而想喝熱飲,或者出汗,或者不出汗,或者汗液無法到達下身,舌苔可能是白色、黃色、灰色或黑色,可能是滑潤的也可能是乾澀的,可能長有芒刺,也可能沒有舌苔但舌頭顏色呈現紫紅色,大便可能秘結,也可能溏泄,或者拉出像腐敗醬油一樣的臭水,或者帶有瘀血,如果遇到濕氣重的時節,容易形成濕溫病,身體疼痛會特別嚴重,小便會更加渾濁,這種情況應當參考濕症的治療方法。然而濕氣是從脾土轉化而來的,脾土本身沒有固定位置,濕氣也沒有固定的病症,所以治療主要以清除潛伏的邪氣為主,輔以溫通的方法來祛除濕氣。
邪氣解除的時候,可能會有戰慄出汗、自汗、煩躁出汗、狂汗等情況,也可能出現斑疹、皮疹,嚴重的時候可能會抽搐、神志不清像喝醉了一樣,或者出現黑色舌苔且長出芒刺,嘴唇和牙齒乾燥枯萎,或者鼻孔發黑、舌頭裂開,或者出現從少腹向上衝的呃逆,或者搖頭、肢體顫抖,或者呼吸急促、痰多,脈象則忌諱緊澀細數,而喜歡和緩滑大的脈象。治療上可以先用吳氏達原飲加減藥物,從中間入手治療。然後可以採用發汗或者攻下的方法。如果出現三陽經的表證,可以加入羌活、葛根、柴胡之類的藥物。
如果出現三陰經的裡證,可以加大黃、芒硝之類的藥物。或者先發汗後攻下,或者先攻下後發汗,或者發汗後再次發汗,或者攻下後再次攻下,或者只發汗不攻下,或者只攻下不發汗,或者用養陰的方法來化解邪氣,或者採用補瀉兼施的方法。不要被所謂的「夾陰」所迷惑,誤服桂枝、附子,否則會導致死亡。(蘭亭注說:「夾陰」這兩個字,民間流傳,其實沒有根據。如果因為房事導致生病,男子是「夾陰」,那麼女子就是「夾陽」,非常可笑,或許說「夾虛」還說得過去。
病在三陰經是屬於陰證,小孩子也會有這種情況,和房事有什麼關係呢?陰證是傷寒病的事情,潛伏的邪氣導致的溫疫病沒有陰證,即使有,也是極少數。)。要仔細觀察病症的脈象、表裡虛實、老少強弱、風土氣候、飲食習慣,綜合考慮後再進行治療。痊癒後則應當調理脾胃、滋養陰液,發汗可以選用九味羌活湯、活人敗毒散、柴葛解肌湯、小柴胡湯、吳氏達原飲,加入治療三陽經表證的藥物,或使用醫案中的柴胡白虎湯之類。
攻下可以選用大承氣湯、調胃承氣湯、桃仁承氣湯、大柴胡湯、柴胡加芒硝湯、涼膈散、拔萃犀角地黃湯、吳氏達原飲加大黃,或使用醫案中的中承氣湯、蔞貝二陳湯之類。養陰化邪,可以使用犀角地黃湯,或醫案中的柴胡生地湯之類。補瀉兼施,則可以使用陶氏黃龍湯、醫案中的大黃人參湯,或者半夏瀉心湯、十味溫膽湯之類。
善後調理則可以使用醫案中的歸芍二陳湯,加入穀芽、神麯之類。以上是大致的治療思路,具體運用還要靠個人的領悟。黃帝內經《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說:「邪氣侵入人體是很細微的,首先會表現在臉色上,身體沒有明顯感覺,好像有又好像沒有,好像消失又好像存在,有形無形,難以察覺。」《五變篇》又說:「各種疾病的開始,一定先是因為風雨寒暑等外邪,沿著毛孔進入皮膚,可能遊走不定,也可能停留在體內。」
《素問·生氣通天論》說:「冬天感受寒邪,春天必定會發生溫病。」《八正神明論》說:「正氣和邪氣的關係,如果身體過度勞累,汗出毛孔張開,遇到虛邪之風,邪氣侵入人體非常細微,所以難以察覺它的存在和形狀。」《熱論篇》說:「現在的發熱疾病,都是屬於傷寒一類的。」《內經》這些篇章都明確指出,邪氣潛伏體內,然後才會發展成溫疫。另外《六元正紀大論》認為,六氣主司一年的氣候,在氣候溫和、草木茂盛、人民安康的時候,溫疫容易發生,而且傳播範圍很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