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略十三篇》~ 卷八 (8)
卷八 (8)
1. 伏邪第八
生石膏(八錢),人參(錢半),知母(三錢),生甘草(一錢),粳米(五錢)
過經不解,便溏色絳,苔淡黃,溲渾赤,熱潮寅卯,指時而發,伏邪尚在少陽經也。
北柴胡根(一錢),黃芩(錢半),炙甘草(五分),麩炒枳實(一錢),赤芍(二錢),桔梗(一錢),赤茯苓(三錢),大荸薺(六個)
伏邪盤踞膜原,內與陰爭則寒,外與陽爭則熱,寒熱往來,熱多寒少,溲赤而渾,便溏色絳,虛煩少寐,汗出如漿,藏陰營液俱傷,伏熱邪氛猖獗,正氣不支,難以直折,避其來銳,暫以小柴陷胸,從乎中治。
柴胡根(一錢),黃芩(錢半),人參(一錢),炙甘草(五分),製半夏(錢半),川黃連(八分),栝蔞根(三錢),生薑(一片),大棗(一枚)
小柴胡守少陽之樞,小陷胸抑縱橫之熱,服後熟寐移時,大便迤邐而解,從初更至平旦共六次,俱如敗醬,溲頻數,渾赤之色漸清,寒熱往來,熱勢減半,濈然汗出,遍體涼和,數脈已緩,黃苔亦腐,伏邪中潰,表裡分傳,正復不能容邪,余氛散漫,擊其惰歸,宜開鬼門,潔淨府。
柴胡根(一錢),黃芩(錢半),生甘草梢(八分),赤茯苓(三錢),豬苓(錢半),福澤瀉(二錢),麩炒枳實(一錢),桔梗(一錢),飛滑石(三錢)
第八日,寒熱如瘧,一日數發,苔白溲紅,虛煩少寐,旦慧夕加,晝輕夜甚,經水適來,熱入血室,殊難調治。不可汗,不可吐,不可下,不可溫,不可補,且不可和,姑擬小柴胡,加生地、丹皮、歸、芍、紅花、青蒿、鱉甲、茯苓、澤瀉,從少陽開甲木,帥中正之氣入氣街,導營熱歸膀胱,庶不犯中胃二焦,或用犀角地黃湯近於是也。
柴胡根(一錢),黃芩(錢半),南沙參(三錢),炙甘草(五分),製半夏(錢半),大生地(三錢),粉丹皮(錢半),青蒿梗(錢半),赤芍(二錢),紅花(一錢),當歸身(三錢),炙鱉甲(三錢),赤茯苓(三錢),福澤瀉(錢半)
病經二十八日,口禁不語,身臥如塑,溲渾如柏汁,便解如豚肝,脈空弦無力,䐃肉全消,皮膚甲錯,舌卷目上視,心下熱熾手,伏邪深陷厥陰,液脫陰枯已著,攻之不可,補之不及,兩無生理。勉擬黃龍法,取攻補兼施之意,以副百一之望。
人參(一錢),生大黃(四錢),當歸身(三錢),炙甘草(五分),枳實(一錢),大生地(四錢)
昨服黃龍法,燥屎仍不下,溲渾赤如故,口禁不能言,身強直,形消脈奪,目眩然不瞑,舌橋而不下,液脫陰亡,髓熱發痙,化原已絕,無復資生,神機已息,枯魄獨存,雖扁鵲倉公復起,烏能措其手足,或以原方再服一劑。
蔣寶素曰:伏邪者,本篇創立之名。本之《內經》,參之諸家,驗之今世,即世人泛指傷寒、溫疫、春邪、秋邪、時邪、溫病、熱病諸證之本原也。然所謂伏者,冬寒伏於膜原之間,化熱傷陰,表裡分傳,多為熱證。以始得病,溲即渾濁,或黃或赤為據,(蘭亭注曰:小便乃州都氣化,邪在表無關於里,何至變色。色變渾濁,顯是邪伏於中,化熱傷陰之明驗也。
白話文:
伏邪第八
使用生石膏(八錢)、人參(一錢半)、知母(三錢)、生甘草(一錢)、粳米(五錢)。
如果病程超過一段時間仍未好轉,出現大便稀溏,顏色呈深紅,舌苔淡黃,小便混濁發紅,發熱的潮熱時間在寅時(凌晨三點至五點)或卯時(早上五點至七點),按時發作,這表示伏藏的邪氣還在少陽經。
使用北柴胡根(一錢)、黃芩(一錢半)、炙甘草(五分)、麩炒枳實(一錢)、赤芍(二錢)、桔梗(一錢)、赤茯苓(三錢)、大荸薺(六個)。
伏藏的邪氣盤踞在膜原部位,在體內與陰氣相爭就會產生寒象,在體外與陽氣相爭就會產生熱象,所以會出現時冷時熱的狀況,而且熱象多於寒象,小便赤紅而混濁,大便稀溏呈深紅色,感到虛煩,難以入睡,出汗像漿液一樣,這是因為藏陰和營液都受到了損傷,伏藏的熱邪氣勢猖狂,正氣無法抵擋,難以直接攻破,所以要避開其銳氣,暫時使用小柴胡湯配合陷胸湯的藥方,從中間部位進行治療。
使用柴胡根(一錢)、黃芩(一錢半)、人參(一錢)、炙甘草(五分)、製半夏(一錢半)、川黃連(八分)、栝蔞根(三錢)、生薑(一片)、大棗(一枚)。
小柴胡湯能夠守護少陽經的樞紐,小陷胸湯能夠抑制橫行的熱邪,服藥後病人熟睡了一段時間,大便慢慢排出,從晚上開始到天亮總共排了六次,都像腐敗的醬汁一樣,小便次數頻繁,混濁發紅的顏色逐漸變清,時冷時熱的狀況,熱勢減弱了一半,汗液微微滲出,全身感覺清涼舒適,脈象也變緩,黃色的舌苔也開始消退,這表示伏藏的邪氣已經從內部潰散,從表和裡分別傳導,正氣恢復而不能容忍邪氣,殘餘的邪氣散漫開來,乘勢攻擊,促使邪氣退散,應該開鬼門,清除潔淨府。
使用柴胡根(一錢)、黃芩(一錢半)、生甘草梢(八分)、赤茯苓(三錢)、豬苓(一錢半)、澤瀉(二錢)、麩炒枳實(一錢)、桔梗(一錢)、飛滑石(三錢)。
到了第八天,病人出現像瘧疾一樣的寒熱症狀,一天內多次發作,舌苔呈現白色,小便發紅,感到虛煩,難以入睡,早上精神好,晚上加重,白天症狀輕,晚上症狀嚴重,恰逢月經來潮,熱邪進入血室,非常難以治療。不能發汗,不能催吐,不能攻下,不能溫補,也不能使用調和之劑,暫時使用小柴胡湯,再加入生地、丹皮、當歸、芍藥、紅花、青蒿、鱉甲、茯苓、澤瀉等藥材,從少陽經開通甲木,引導中正之氣進入氣街,導引營分的熱邪歸於膀胱,這樣才不會侵犯中焦和胃,或者使用類似犀角地黃湯的藥方。
使用柴胡根(一錢)、黃芩(一錢半)、南沙參(三錢)、炙甘草(五分)、製半夏(一錢半)、大生地(三錢)、粉丹皮(一錢半)、青蒿梗(一錢半)、赤芍(二錢)、紅花(一錢)、當歸身(三錢)、炙鱉甲(三錢)、赤茯苓(三錢)、澤瀉(一錢半)。
病程經過二十八天,病人無法說話,身體僵硬像雕塑一樣躺著,小便混濁像柏樹汁液,大便像豬肝一樣,脈象空虛而弦,無力,肌肉完全消瘦,皮膚粗糙乾燥,舌頭捲曲,眼睛向上看,心下感到熾熱,這是因為伏藏的邪氣深深陷入厥陰,陰液耗盡,陰液枯竭的狀況已經很明顯,攻邪不行,補虛不及,這兩種方法都無法產生生機。勉強使用黃龍湯的藥方,採取攻補兼施的方法,希望能有一絲希望。
使用人參(一錢)、生大黃(四錢)、當歸身(三錢)、炙甘草(五分)、枳實(一錢)、大生地(四錢)。
昨天服用了黃龍湯後,乾燥的大便仍然沒有排出,小便還是混濁發紅,無法說話,身體僵硬,形體消瘦,脈搏微弱,眼睛昏花,不能閉眼,舌頭僵硬,無法下伸,陰液耗盡,精髓發熱導致抽搐,生機已經斷絕,沒有恢復的希望,神志已經衰竭,只剩下枯槁的軀殼,即使扁鵲和倉公再次出現,也無力回天,或許可以再次服用一劑原方。
蔣寶素說:伏邪,是本篇首創的名詞。根據《內經》的理論,參考各家的學說,並在現代驗證,是指世人普遍認為的傷寒、溫疫、春邪、秋邪、時邪、溫病、熱病等各種病症的根本原因。所謂的伏,是指冬天的寒邪潛伏在膜原之間,轉化為熱邪,損傷陰液,從表和裡分別傳導,多表現為熱性病症。從剛得病時,小便就開始混濁,呈現黃色或紅色為判斷依據。(蘭亭注說:小便的生成是體內氣化的表現,邪氣在表時與裡無關,怎麼會出現顏色變化呢?小便顏色變得混濁,明顯是邪氣潛伏在體內,化熱損傷陰液的明顯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