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略十三篇》~ 卷八 (7)
卷八 (7)
1. 伏邪第八
諸證悉退,溲色猶渾,知飢不欲食,黃苔未盡腐,中胃未醒,余氛未盡,尚宜養胃生陰。
大生地(五錢),當歸身(三錢),大白芍(錢半),赤茯苓(三錢),生甘草(五分),製半夏(錢半),陳橘皮(一錢),炒穀芽(三錢),六和曲(二錢)
養胃生陰,以安神志。
大生地(五錢),白茯神(三錢),當歸身(三錢),白芍藥(二錢),鮮石斛(三錢),陳橘皮(一錢),炙甘草(五分),炒棗仁(三錢),活水蘆根(二兩)
養胃生陰,以安神志,已服三劑,知飢欲食,二便如常。惟夜臥不安,虛里穴動,心腎不交,五液真陰未復,六味歸脾加減。
大生地(四兩),粉丹皮(兩半),人參(一兩),雲茯苓(兩半),淮山藥(二兩),福澤瀉(兩半),冬白朮(兩半),炙甘草(五錢),當歸身(二兩),酸棗仁(二兩),遠志肉(一兩)
為末,龍眼肉三兩,煎水疊丸,早服三錢,晚服二錢。
陰枯邪陷,邪盛正虛,譫語神昏,苔黑起刺,唇焦齒焦,溲赤目赤,汗出至腰而還,潮熱日晡益甚,循衣,肢強如痙,大便九日不解,脈數疾無力。補正則邪毒愈甚,攻邪則正氣不支,攻之不可,補之不及,兩無生理,勉擬一方,冀其百一。
大生地(八錢),人參(一錢),當歸身(三錢),大白芍(三錢),粉丹皮(三錢),犀角(二錢),黃芩(二錢),知母(三錢),生大黃(五錢,另煎數沸搗汁)
第七日,三投汗劑,繼進麻黃,汗竟不出,潮熱顛疼,肢尖反冷,脈數,苔淡黃不潤,溲渾赤,神昏。此非表證,乃伏邪內壅,陽郁不伸,氣液不能敷布於外,必得裡氣宣通,云蒸雨化,伏邪還表,方能作汗,譬如縛足之鳥,乃欲飛騰,其得可乎。
柴胡根(一錢),黃芩(錢半),炙甘草(五分),栝蔞仁(三錢),大貝母(二錢),赤芍(二錢),當歸身(三錢),陳橘皮(一錢),活水蘆根(二兩)
經以冬傷於寒,春必病溫。寒乃冬月之正邪,乘腎虛潛伏夾脊之內,橫連膜原,去少陰尚近,離陽明不遠,故溲赤而渾,神煩不寐,身熱汗自出,不惡寒而微渴,顯系邪氣先從內出之於外也。
所服之方,多從表散,延今二十三朝,身熱轉為潮熱,如癉瘧之狀,反無汗,大便易,色如漆,中有血塊,䐃肉全消,筋脈動惕,苔刺唇焦,神昏如醉,伏熱稽留,無由以泄,奪血無汗,奪汗無血,表液已枯,里血復竭,邪正兩亡,殊難奏捷,勉擬一方,質諸明哲。
大生地(八錢),烏犀角(錢半),大白芍(三錢),生甘草(八分),當歸身(三錢),桃仁泥(二錢),粉丹皮(三錢),懷牛膝(三錢),活水蘆根(二兩)
達原飲,達膜原之邪。沖和湯,開太陽之表。服後大汗淋漓,衣被俱濕,身反大熱,消渴引飲,舌根黃,舌尖絳,中央苔白不潤,溲渾赤,便不解,脈長洪而數,伏邪中潰,鬱熱暴伸,散漫經中,不傳胃府,欲作戰汗,宜白虎加人參湯。
白話文:
各種症狀都消退了,但小便顏色還是混濁,知道餓卻不想吃東西,黃色的舌苔還沒完全消退,表示脾胃功能還沒恢復,體內殘餘的邪氣還沒完全清除,這時應該要滋養脾胃,養陰生津。
藥方:大生地五錢、當歸身三錢、大白芍一錢半、赤茯苓三錢、生甘草五分、製半夏一錢半、陳皮一錢、炒穀芽三錢、六和曲二錢。
用來滋養脾胃、養陰生津,使精神安定。
藥方:大生地五錢、白茯神三錢、當歸身三錢、白芍藥二錢、鮮石斛三錢、陳皮一錢、炙甘草五分、炒棗仁三錢、活水蘆根二兩。
用來滋養脾胃、養陰生津,使精神安定,已經服用了三次藥,知道餓也想吃東西了,大小便也恢復正常。只是晚上睡不安穩,胸口虛里穴會跳動,這是心腎不交的現象,體內五液真陰還沒恢復,要用六味地黃丸和歸脾湯加減來治療。
藥方:大生地四兩、粉丹皮二兩半、人參一兩、雲茯苓二兩半、淮山藥二兩、澤瀉二兩半、冬白朮二兩半、炙甘草五錢、當歸身二兩、酸棗仁二兩、遠志肉一兩。
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再加入龍眼肉三兩,一起煎煮後製成藥丸,早晚各服用三錢和二錢。
陰液枯竭,邪氣深入,病邪旺盛而正氣虛弱,出現胡言亂語、神志不清、舌苔發黑且有芒刺、嘴唇乾燥、牙齒焦黃、小便赤紅、眼睛發紅、汗從腰部以上出後又停止、潮熱在下午更加嚴重、手在衣服上摸索、四肢僵硬像抽筋、大便九天都沒解、脈象細數且無力。用補的方法會讓邪毒更加嚴重,用攻邪的方法又會使正氣無法支持,進退兩難,勉強擬定一個藥方,希望能有一線生機。
藥方:大生地八錢、人參一錢、當歸身三錢、大白芍三錢、粉丹皮三錢、犀角二錢、黃芩二錢、知母三錢、生大黃五錢(另外煎煮數次後搗汁)。
到了第七天,用了三次發汗的藥,又用了麻黃,卻還是發不出汗,出現潮熱、頭痛、四肢末端反而冰冷、脈象細數、舌苔淡黃且乾燥、小便混濁赤紅、神志不清。這不是表證,而是伏藏的邪氣鬱積在體內,陽氣被鬱遏而不能伸展,氣血無法輸布到體表,必須要使體內的氣機疏通,才能使伏邪從內部散發到體表,進而發汗,就像被綁住腳的鳥,怎麼可能飛得起來呢?
藥方:柴胡根一錢、黃芩一錢半、炙甘草五分、瓜蔞仁三錢、大貝母二錢、赤芍二錢、當歸身三錢、陳皮一錢、活水蘆根二兩。
按照醫理來說,冬天受寒,春天容易發溫病。寒邪是冬天的正邪,潛伏在腎臟虛弱的人的脊椎內部,橫向連結到膜原,接近少陰經,距離陽明經也不遠,所以小便赤紅混濁,心煩難眠,身體發熱且自汗,不覺得怕冷但稍微口渴,明顯是邪氣先從體內向外發散的現象。
服用的藥方,多是用發散表邪的藥,拖延到現在二十三天,身熱轉變成潮熱,像是瘧疾的樣子,反而沒有汗,大便容易排出,顏色像漆一樣黑,裡面有血塊,臀部的肌肉都消失了,筋脈跳動,舌苔有芒刺,嘴唇焦乾,神志不清像喝醉酒一樣,伏藏的熱邪滯留在體內,沒有辦法發散出去,失血過多又沒有汗,出汗過多又會失血,表面的津液已經枯竭,體內的血液又耗盡,邪氣和正氣都將要衰敗,實在難以見效,勉強擬定一個藥方,請各位明智的人來評斷。
藥方:大生地八錢、烏犀角一錢半、大白芍三錢、生甘草八分、當歸身三錢、桃仁泥二錢、粉丹皮三錢、懷牛膝三錢、活水蘆根二兩。
達原飲,可以用來疏散膜原的邪氣。沖和湯,可以開啟太陽經的表氣。服用後大汗淋漓,衣服被子都濕透了,身體反而發高熱,口渴想喝水,舌根發黃,舌尖發紅,中間的舌苔發白而且乾燥,小便混濁赤紅,大便解不出來,脈象長大而洪數,這是伏藏的邪氣潰散出來,鬱積的熱邪突然發散到全身經絡,沒有傳到胃腑,將要發出戰汗,應該用白虎加人參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