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略十三篇》~ 卷八 (2)
卷八 (2)
1. 伏邪第八
溲赤而渾,或涓滴作痛。
大便自利純臭水不可近,或如敗醬。
大便秘結。
二便俱秘。
熱厥,厥深熱亦深,甚至身冷脈伏。
神昏如醉。
發狂。
消渴。
譫語煩躁。
發痙,身形強直。
未申時潮熱。
呃逆腹滿,二便不利。
發黃。
畜血。
通宜犀角地黃湯合調胃承氣湯下之。素稟陽虛者加製附子,陰虧已極者用生地露煎藥,氣虛者加人參,痰多者加陳膽星。凡下不必待七日後,有三五日即死,何可待也。有是證則投是藥,大都三五日即死者,皆下證也。然有不可下者,大勞大欲之後,及宿疾先虧,年邁氣衰,稟賦羸弱,適逢伏邪內發,如空城遇敵,戰守兩難,惟有犀角地黃湯合生脈散,冀其或免。
《周禮·天官》疾醫職曰:疾醫掌養萬民之疾病,四時皆有厲疾。
《呂氏春秋·孟春紀》曰:孟春行秋令,則民大疫疾。又季春紀曰:季春行夏令,則民多疾疫,時雨不降,山陵不收。又仲夏紀曰:仲夏行秋令,則草木零落,果實早成,民殃於疫。又仲冬紀曰:發蓋藏,起大塚,地氣且泄,是謂發天之房,諸蟄則死,民多疾疫。
《禮記·月令》曰:孟夏行秋令,則民多大疫。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曰:齊中御府長信病,臣意入診其脈,告曰:熱病氣也。然暑汗脈少衰不死。曰:此病得之當浴流水而寒甚,已則熱。信曰:唯然。往冬時為王使於楚,至莒縣陽周水,而莒橋梁頗壞,信則攬車轅未欲渡也。馬驚即墮,信身入水中幾死,吏即來救,信出之水中,衣盡濡,有間而身寒,已熱如火,至今不可以見寒。臣意即為之湯液火劑逐熱,一飲汗盡,再飲熱去,三飲病已。
即使服藥出入二十日,身無病者。所以知信之病者,切其脈時並陰。《脈法》曰:熱病陰陽交者死。切之不交,並陰,並陰者,脈順清而愈。其熱雖未盡,猶活也。腎氣有時間濁,在太陰脈口而希,是水氣也。腎固主水,故以此知之。失治一時,即轉為寒熱。
《說文》曰:疫,民皆疾也。
《釋名》曰:疫,役也。言有鬼行役也。
《張華博物志》曰:漢武帝時,西域月氏國,度弱水貢返魂香三枚,大如燕卵,黑如桑椹。值長安大疫,西使請燒一枚闢之。宮中病者聞之即起,香聞百里,數日不歇。疫死未三日者,熏之皆活。(理之所無,而事或有。芳香解疫則然也。)
《通鑑·唐紀》:關中比歲饑饉,兵民率皆瘦黑,至是麥始熟,市有醉人,當時以為嘉瑞。人乍飽食,死者五之一。
《太平御覽》七百四十二卷,載曹植《說疫氣》曰:建安二十二年,厲氣流行,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或以為疫者,鬼神所作。夫罹此者,悉被褐茹藿之子,荊室蓬戶之人耳。若夫殿處鼎食之家,重貂累蓐之門,若是者鮮焉。此乃陰陽失位,寒暑錯時,是故生疫,而愚民懸符厭之,亦可笑也。
白話文:
小便赤黃混濁,或者排尿時一滴一滴的且疼痛。
大便自行排出,像純粹的臭水,讓人難以靠近,或者像腐敗的豆醬。
大便阻塞不通。
大小便都阻塞不通。
因熱引起的昏厥,昏厥越深,熱度也越深,甚至身體冰冷、脈搏微弱難以摸到。
神志不清,像喝醉酒一樣。
出現精神錯亂的發狂現象。
口渴,喝很多水。
說胡話、煩躁不安。
發生抽搐,身體僵硬。
在下午三點到五點之間出現潮熱。
打嗝、腹脹、大小便不通暢。
出現黃疸。
體內有瘀血。
應該用犀角地黃湯合調胃承氣湯來瀉下。如果體質原本就陽虛的人,要加用製附子;陰液虧損到極點的人,要用生地露煎藥;氣虛的人要加人參;痰多的要加陳膽星。凡是需要瀉下的情況,不必等到七天後,因為有些病三五天就可能死亡,怎麼可以再等呢?只要出現這些症狀就應該用這些藥,大多數三五天就死亡的,都是可以瀉下的情況。然而,也有不能瀉下的情況,例如過度勞累、縱慾之後,以及原本就有舊疾、身體虛弱、年老體衰、體質羸弱,恰巧又遇到伏邪在體內爆發,就像空城遇到敵人一樣,攻守兩難,只能用犀角地黃湯合生脈散,希望可以僥倖免於一死。
《周禮·天官》中管理疾病的官員說:「負責照顧百姓的疾病,一年四季都有嚴重的傳染病。」
《呂氏春秋·孟春紀》說:「如果春天做了秋天該做的事情,人民就會發生大瘟疫。」又在《季春紀》說:「如果晚春做了夏天該做的事情,人民就會發生很多傳染病,而且時雨不下,山陵的植物也無法收成。」又在《仲夏紀》說:「如果盛夏做了秋天該做的事情,草木就會凋零,果實提早成熟,人民就會遭受瘟疫之害。」又在《仲冬紀》說:「如果挖掘儲藏的物品,開挖巨大的墳墓,地氣洩漏,這就叫做打開天的房間,冬眠的動物就會死亡,人民也會發生很多傳染病。」
《禮記·月令》說:「如果初夏做了秋天該做的事情,人民就會發生大瘟疫。」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齊國中御府長信生病,醫生淳于意診斷他的脈搏後說:「這是熱病,暑天出汗脈搏應該會減弱,不會死。」淳于意又說:「這種病是因為洗冷水澡而導致寒冷,之後又發熱。」長信說:「確實如此。去年冬天我出使楚國,到莒縣陽周水時,莒橋樑有些損壞,我拉著車轅還沒過橋,馬就受驚墜落,我掉進水中差點淹死。官吏救我上來時,我全身衣服都濕透了,過了一會兒就覺得身體發冷,然後就開始發熱,至今都不能再受寒了。」淳于意就給他開了湯藥和火劑來驅除熱邪,喝了一次藥就汗流浹背,再喝一次熱就退了,喝了三次病就好了。
即使服藥治療二十天,身體沒有其他疾病。之所以知道長信的病因,是因為診脈時他的陰脈也同時出現異常。《脈法》說:「熱病陰陽之脈交錯的人會死。」如果診脈時陰陽之脈沒有交錯,而是陰脈獨盛,陰脈獨盛就表示脈象順暢清和,可以痊癒。即使熱還沒有完全退去,也能活下來。腎氣有時會混濁,在太陰脈口處微弱,這是水氣引起的。腎臟本來就主管水液,所以可以這樣判斷。如果不及時治療,就會轉變為寒熱病。
《說文解字》說:「疫,就是人民都生病的意思。」
《釋名》說:「疫,就是役使的意思,意思是說有鬼在役使人。」
《張華博物志》記載,漢武帝時,西域月氏國進貢三枚返魂香,大小像燕子蛋,黑色像桑葚。當時長安發生大瘟疫,西域使者請求燒一枚來辟邪。宮中生病的人聞到香味就立刻起床,香味傳遍百里,數日不散。瘟疫死後還沒超過三天的人,用香熏過之後都活了過來。(這個道理說不通,但事情卻確實發生了。或許是芳香能解瘟疫。)
《通鑑·唐紀》記載,關中地區連年饑荒,士兵和百姓都又瘦又黑,到了這一年麥子才成熟,市集裡有人喝醉了,當時人們都認為這是好兆頭。然而,人們剛飽餐一頓,死亡的人數就佔了五分之一。
《太平御覽》第七百四十二卷,記載曹植《說疫氣》說:「建安二十二年,瘟疫流行,家家戶戶都有人死去的痛苦,每間屋子都有人號哭的哀傷,有全家死光的,有整個家族都喪命的。人們認為瘟疫是鬼神作祟。凡是染上瘟疫的人,都是穿著粗布衣服、吃粗食的人,是住在茅草屋的人。至於那些住在宮殿裡、吃山珍海味的人,穿著貴重皮衣、鋪著華麗床褥的人,他們很少感染瘟疫。這都是因為陰陽失調,寒暑錯亂,所以才發生瘟疫。愚蠢的人掛符咒來驅除瘟疫,實在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