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略十三篇》~ 卷八 (1)

回本書目錄

卷八 (1)

1. 卷八

2. 伏邪第八

《椿田醫話》曰:小金丹,主治預解伏邪溫疫。夫兵荒之後,人多病疫,固在人事,不在天時。然牛疫而人不疫,雞瘟而鴨不瘟,豈非天乎。蓋天時人事兩失其宜,疫厲乃作。

大塊硃砂(五錢),明雄黃(五錢),黑沉香(五錢),草果仁(五錢),川厚朴(一兩),雞心檳榔(兩半),白檀香(一兩),降真香(一兩),錦紋大黃(兩半)

為末,神麯糊丸,桐子大,金箔為衣。凡瘟疫盛行之際,空心開水服一錢,每食後仍服三丸,亦可將此丸投入井中及水缸中,不拘多少皆妙,並治山嵐瘴氣、痎瘧、沙蜮、霍亂、邪祟諸證。

柴胡生地湯,主治伏邪溫疫,人虛證實,正不敵邪,攻補兩難,或攻補失宜,日久不解,余氛未盡,陰液大虧,邪正相持,奄然待斃。

大生地(四錢至八錢),柴胡根(一錢),黃芩(錢半),炙甘草(五分),當歸身(三錢),赤芍藥(二錢),雲茯苓(三錢),陳橘皮(一錢),活水蘆根(二兩)

虛甚加人參一錢,便結加懷牛膝三錢,中胃不開加穀芽、神麯。

柴胡白虎湯,主治伏邪溫疫,身熱脈浮,有汗心煩口渴等證,非羌防所宜者。

柴胡根(一錢),黃芩(錢半),當歸身(二錢),炙甘草(五分),生石膏(八錢),白知母(二錢),淡竹葉(三十片),晚米(五錢)

痰多加製半夏錢半,陳橘皮一錢。心下滿加枳殼一錢,桔梗一錢,或加秋梨二兩,或加荸薺六個。

人參大黃湯,主治伏邪溫疫,日久失下,陰液枯涸,神志沉迷,溲赤而渾,大便不解,不思米飲,手足掉搖,形消脈奪,攻之元氣不繼,補之邪結不開,攻之不可,補之不及,兩無生理,與其坐待,莫如一決,故立此方,冀其百一。

生大黃(三錢至五錢,或八錢),人參(一錢至錢半,或三錢)

上二味,長流水另煎和服。

中承氣湯,主治伏邪一切下證,慮其大承氣太峻,小承氣太輕,調胃承氣太緩,三乙承氣太渾,執其中治宜之。

生大黃(三錢),玄明粉(二錢),枳實(一錢)

蔞貝二陳湯,主治裡實宜下,人虛證實,非硝黃所宜。

栝蔞仁(四錢),大貝母(二錢),赤茯苓(三錢),生甘草(五分),製半夏(錢半),陳橘皮(一錢),麩炒枳實(一錢),活水蘆根(二兩),或加淡竹茹(錢半),或加大荸薺(六個),或加陳海䖳頭(二兩),或加滾痰丸(三錢)

治疫大法,汗、下、養陰而已。然下證十居八九,下之當萬舉萬全,下之不當,危亡立見,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茲略舉其應下諸證,以俟圓機之士。

舌苔起刺,其苔或黑或灰,或黃或白,其舌或強或硬,或短或裂或卷。

唇齒焦黑。

鼻煤如煙燻。

目赤如火爍。

咽喉乾燥思冷飲。

心下至少腹痞滿脹痛拒按。

白話文:

伏邪第八

《椿田醫話》記載:小金丹主要用於預防和治療伏邪溫疫。戰亂之後,疫病盛行,固然與人為因素有關,但也並非完全由天時所決定。然而,牛瘟疫而人不疫,雞瘟疫而鴨不瘟,這又豈非天意?總之,天時和人為因素都失去平衡,疫病才會流行。

大塊硃砂(五錢)、明雄黃(五錢)、黑沉香(五錢)、草果仁(五錢)、川厚朴(一兩)、雞心檳榔(半兩)、白檀香(一兩)、降真香(一兩)、錦紋大黃(半兩),研磨成粉末,用神麴糊做成丸藥,大小如桐子,再以金箔包裹。瘟疫流行時,空腹用開水送服一錢,每餐後服用三丸。也可將此丸藥投入井中或水缸中,多少皆有效,也能治療山嵐瘴氣、痎瘧、沙蜮、霍亂、邪祟等症。

柴胡生地湯,主要用於治療伏邪溫疫,針對人體虛弱而邪氣盛實,正氣不足以抵禦邪氣,攻邪與補虛兩難抉擇,或攻補失宜,久治不癒,邪氣未盡,陰液大量損耗,邪正相持,瀕臨死亡的情況。

生地黃(四錢至八錢)、柴胡根(一錢)、黃芩(半錢)、炙甘草(五分)、當歸身(三錢)、赤芍藥(二錢)、雲茯苓(三錢)、陳橘皮(一錢)、蘆根(二兩)

虛弱嚴重者加人參一錢,便秘者加懷牛膝三錢,胃口不開者加穀芽、神麴。

柴胡白虎湯,主要用於治療伏邪溫疫,症狀為身熱脈浮,出汗心煩口渴,而非羌防藥物所能治療者。

柴胡根(一錢)、黃芩(半錢)、當歸身(二錢)、炙甘草(五分)、生石膏(八錢)、知母(二錢)、淡竹葉(三十片)、粳米(五錢)

痰多者加製半夏半錢,陳橘皮一錢。心下痞滿者加枳殼一錢,桔梗一錢,或加秋梨二兩,或加荸薺六個。

人參大黃湯,主要用於治療伏邪溫疫,久病導致下痢,陰液枯竭,神志不清,小便赤色混濁,大便不通,不想喝粥,手腳顫抖,形體消瘦,脈象微弱,攻邪則元氣受損,補虛則邪氣鬱結,攻補皆無效的情況下,不如孤注一擲,故而有了此方。

生大黃(三錢至五錢,或八錢)、人參(一錢至半錢,或三錢)

以上兩味藥,用長流水另煎服用。

中承氣湯,主要用於治療伏邪引起的一切下焦證候,考慮到大小承氣湯及調胃承氣湯的藥性輕重緩急各有所不同,故而制定此方。

生大黃(三錢)、玄明粉(二錢)、枳實(一錢)

蔞貝二陳湯,主要用於治療裡實證候需要瀉下,但患者虛弱的情況,而非硝石、黃連等藥物所能治療者。

栝蔞仁(四錢)、大貝母(二錢)、赤茯苓(三錢)、生甘草(五分)、製半夏(半錢)、陳橘皮(一錢)、麩炒枳實(一錢)、蘆根(二兩),或加淡竹茹(半錢),或加大荸薺(六個),或加陳海藻頭(二兩),或加滾痰丸(三錢)

治療疫病的大法,就是發汗、瀉下、養陰。但瀉下證佔大多數,瀉下用藥必須謹慎,瀉下不當,則危及生命,能否靈活運用,全憑經驗。茲略舉一些需要瀉下的症狀,以供經驗豐富者參考。

舌苔尖銳,苔色或黑或灰,或黃或白,舌質或強硬或柔軟,或短或裂或卷曲。

嘴唇齒齦焦黑。

鼻孔內有黑痂,如煙燻般。

眼睛紅赤,如火燒般。

咽喉乾燥,想喝冷飲。

心窩到腹部脹滿疼痛,拒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