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略十三篇》~ 卷五 (3)

回本書目錄

卷五 (3)

1. 濕證第五

)故《難經》以濕溫與風寒濕熱同科,《活人》以濕主長夏,遂與暑相合,以暑濕相搏為濕溫。蓋不知《難經》所以名濕溫者,明與溫熱一體,即伏寒因濕而發非暑也。暑濕相搏,自有瘧痢瘴氣諸證,不得名濕溫。後世多宗《活人》,身涼不渴為濕溫,略而不辨,蓋思之而未得,不知《難經》濕溫之本旨,《金匱》六淫濕證之全體,伏邪因濕而發之源流也。余故論及之,以俟識者。

然濕性沉潛凝滯,治宜溫通。伏邪化熱傷陰,法當清解。治濕溫者,當以伏邪為主,參以治濕之意,如清解法中,佐以溫通之品,歸於伏邪門。《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曰:身半以下,濕中之也。此言濕從地升,先傷下也。歸於腳氣門。《素問·生氣通天論》曰:因於濕,首如裹。

此言濕從天降,先傷上也。歸於六淫濕證本門。又曰:濕熱不攘,大筋軟短,小筋弛長,軟短為拘,弛長為痿。此言濕從熱化也。歸於痿證門。長刺節論曰:肌膚盡痛,名曰肌痹,傷於寒濕。此言濕從寒化也。歸於痹證門。陰陽應象大論曰:濕盛則濡泄。此濕內侵於脾也。歸於泄瀉門。

又曰:秋傷於濕,冬生咳嗽。此濕伏於脾,醞釀生痰,上傳於肺也。歸於咳嗽門。至真要大論曰:諸濕腫滿,皆屬於脾。此濕歸於土,脾不及運也。歸於腫脹門。又曰:諸痙項強,皆屬於濕。此濕過極,河間所謂風化制之也。歸於痙證門。《易》曰:水流濕。此言水流其萬物之已濕,濕本屬土,水亦能濕者,土無成位,濕無專主故也。

《左傳》曰:雨淫腹疾。四十九難曰:腎主濕,皆水流濕之意。《金匱》本《難經》腎主濕,立腎著之名。東垣推外濕內侵於脾,以酒濕傷中為內濕,猶類中之意。丹溪本秋傷於濕,脾濕生痰,多兼痰治。方約之本東垣內濕之意,以七情勞役之火,薰蒸脾胃水穀,而為濕熱。

蓋不知內濕,猶類中之意。戴元禮辨方土之殊,內外之異,互相多少,隨證施治,此土無成位,濕無專證,治無專法本是。然不知新受之濕,亦可專方以治也。張景岳以濕近東南,火土合德,化為濕熱。濕近西北,水土合德,化為寒濕。(蘭亭注曰:以南北分濕之多少則可,以南北分濕之寒熱則不可,東南豈無寒濕,西北豈無濕熱乎。)此以南北分寒熱,未免執泥。

醫案以濕久多化熱傷陰,治以扶陰化溫為主,猶治類中之意,以補前賢之未備。醫話制化濕湯,為治新受六淫濕證之專方,可謂中流砥柱矣。

略曰:內濕外濕,猶真中類中之意。西北高寒,內濕多而外濕少。東南卑濕,外濕多而內濕少。正如西北真中風多,類中風少。東南類中風多,真中風少。然東南卑濕,百病宜參濕治。

白話文:

所以《難經》將濕溫和風寒濕熱歸為同一類,而《活人》認為濕氣主導夏季,於是將其與暑氣結合,認為暑濕相搏就是濕溫。其實他們不知道《難經》之所以稱濕溫,是明確說明它與溫熱是一體的,指的是潛伏的寒邪因為濕氣而發作,並非暑氣。暑濕相搏會產生瘧疾、痢疾、瘴氣等疾病,不能稱之為濕溫。後世大多遵循《活人》的說法,認為身體發涼、不口渴就是濕溫,沒有仔細辨別,他們只是思考了,但沒有領會到《難經》關於濕溫的本意,以及《金匱要略》中六淫所致的濕證整體情況,還有潛伏邪氣因濕而發的來龍去脈。所以我在此論述這些,希望能引起有識之士的注意。

濕氣的特性是沉重、潛伏、凝滯,治療上應該用溫通的方法。潛伏的邪氣化熱而傷陰,治療上應當用清解的方法。治療濕溫,應該以潛伏的邪氣為主,同時參考治療濕氣的方法,比如在清解的藥方中,加入溫通的藥物,這要歸於伏邪門。 《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說:身體下半部分容易被濕氣侵襲。這是說濕氣從地面上升,先傷害下半身。這應該歸入腳氣門。《素問·生氣通天論》說:因為濕氣,頭部像被包裹一樣。這是說濕氣從天上降落,先傷害上半身。這應該歸入六淫濕證本門。 又說:濕熱不去除,大筋就會變得軟弱短縮,小筋變得鬆弛伸長,軟弱短縮的會導致拘攣,鬆弛伸長的會導致痿軟。這是說濕氣從熱邪變化而來。這應該歸入痿證門。《長刺節論》說:肌肉皮膚都疼痛,叫做肌痹,這是因為寒濕侵襲。這是說濕氣從寒邪變化而來。這應該歸入痹證門。《陰陽應象大論》說:濕氣過盛會導致泄瀉。這是說濕氣侵入脾臟。這應該歸入泄瀉門。

又說:秋季受到濕氣的侵襲,冬季會產生咳嗽。這是說濕氣潛伏在脾臟,醞釀產生痰液,向上傳到肺部。這應該歸入咳嗽門。《至真要大論》說:各種濕氣引起的腫脹滿悶,都與脾臟有關。這是說濕氣歸於土,是脾臟運化功能不足。這應該歸入腫脹門。又說:各種痙攣、頸項強直,都與濕氣有關。這是說濕氣過盛,就像河間學派所說的,會被風氣所制。這應該歸入痙證門。《易經》說:水往濕處流。這是說水會流向已經濕潤的地方,濕氣本來就屬於土,水也能使之濕潤,這是因為土沒有固定的位置,濕氣也沒有固定的歸屬。

《左傳》說:連日下雨會導致腹部疾病。《四十九難》說:腎臟主導濕氣,都是水往濕處流的意思。《金匱要略》根據《難經》腎臟主濕的觀點,建立了腎著的病名。東垣認為外來的濕氣侵入脾臟,酒濕傷及中焦也屬於內濕,類似於中風。丹溪認為秋季受到濕氣侵襲,脾濕會產生痰,所以多用化痰的藥物。方約之根據東垣內濕的觀點,認為是七情勞役的火熱,薰蒸脾胃的水穀,而產生濕熱。

其實他們不知道內濕,類似於中風的道理。戴元禮辨別了不同地區、不同情況的差異,內外濕氣相互的多少,並根據不同的症狀來治療,這符合了土無固定位置,濕無固定症狀,治療也沒有固定方法的道理。但他們不知道,新受的濕氣也可以用專門的藥方來治療。張景岳認為東南地區靠近濕熱,火和土的屬性相同,所以會化為濕熱;西北地區靠近寒冷,水和土的屬性相同,所以會化為寒濕。(蘭亭的注釋說:用南北來區分濕氣的多少可以,但用南北來區分濕氣的寒熱就不對了,東南地區難道沒有寒濕,西北地區難道沒有濕熱嗎?)這種用南北來區分寒熱的方法,難免有些固執。

醫案中提到濕氣久了會化熱傷陰,治療應該以扶助陰液、化解溫邪為主,類似於治療中風的原則,補充了前人的不足。醫話中制定了化濕湯,作為治療新受六淫濕證的專門藥方,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成就。

總結一下:內濕和外濕,就像真中風和類中風一樣。西北地區寒冷,內濕多而外濕少;東南地區潮濕,外濕多而內濕少。正如西北地區真中風多,類中風少;東南地區類中風多,真中風少。所以東南地區潮濕,各種疾病都應該參考濕邪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