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略十三篇》~ 卷五 (2)
卷五 (2)
1. 濕證第五
為末,搗熟地如泥,熔膠加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早晚服三錢開水下。
蔣寶素曰:濕證者,六淫之一,中央脾土所生,從地氣上升,由天氣下降,(蘭亭曰:經言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凡雲霧雨露之屬,皆是濕氣。夫濕氣蒸騰,愈熱則愈高,愈寒則愈下。試觀杯水之熱,當隆冬之時,則氣蒸盈尺,當盛夏則不見者,以熱入熱故也。則盛夏濕熱蒸騰之氣,高於岑樓而不見也。
人居此氣之中,浸潤不覺,故百病之中多兼濕證。)盛於夏,藏於冬,聚於東南,斂於西北。然士無成位,濕無專主,六淫濕證,歸於本門。濕溫歸於伏邪門,或為之證,歸於各門。《金匱要略》曰: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者,此名濕痹。濕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
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疼,發熱,身色如熏黃也。濕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強,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則噦,或胸滿,小便不利,舌上如苔者,以丹田有熱,胸上有寒。渴欲得飲,而不能飲,則口燥煩也。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一云不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風濕相搏,一身盡疼痛,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不止,醫云此可發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蓋發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風濕者,發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風濕俱去也。濕家病,身疼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
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納藥鼻中則愈。濕家身煩疼,可與麻黃加朮湯,發其汗為宜,慎不可以大攻之。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名風濕。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耆湯主之。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大便堅,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朮湯主之。
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此上十一條,(《傷寒論》與此同七條。)乃六淫濕證,歸於本門。《難經》曰: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溫病,有熱病。《活人書》曰:濕溫者,兩脛逆冷,胸腹滿,多汗,頭痛,妄言,其人嘗傷於濕,因而中暑,暑濕相搏,則發濕溫。又曰:濕溫與中暑同,但身涼不渴耳。
《本事方》曰:一人季夏得病,胸頸多汗,兩足逆冷譫語,是濕溫。蓋先傷暑,後受濕也。先用人參白虎湯,次服蒼朮白虎湯。足漸溫,汗漸止,三日而愈。此上三條,言濕溫證也。蓋伏邪因溫而發,與溫熱一體,故名濕溫,即伏邪兼見六淫,濕證因春溫氣而發名溫,因夏暑氣而發名暑,因長夏濕氣而發名濕溫是也。(即冬寒內伏,因濕而發。
白話文:
將藥材磨成粉末,把熟地黃搗爛成泥狀,然後加入熔化的膠和煉製過的蜂蜜,混合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天早晚各服用三錢,用開水送服。
蔣寶素說:濕邪是導致疾病的六種外感因素之一,它源於中央脾土所生,從地氣上升,由天氣下降。(蘭亭說:經典說地氣上升形成雲,天氣下降形成雨。凡是雲、霧、雨、露都屬於濕氣。濕氣蒸騰,越熱就越高,越寒就越低。試看一杯熱水,在寒冷的冬天,水蒸氣會上升到數尺高,但在盛夏卻看不到,這是因為熱與熱相合的緣故。那麼盛夏時濕熱蒸騰之氣,高於高樓卻看不見,也是這個道理。
人處在這種濕氣之中,不知不覺地被浸潤,所以很多疾病都兼有濕邪。)濕邪在夏天最盛,冬天潛藏,在東南方聚集,在西北方收斂。然而,濕邪沒有固定的位置,也沒有專屬的歸類,六種外感因素中的濕證,都歸屬於濕邪本身的範疇。濕溫歸屬於伏邪的範疇,或者說,濕證所引起的各種症狀,歸屬於各個不同的病證門類。《金匱要略》說:太陽病,如果關節疼痛且煩躁,脈象沉而細的,就叫做濕痹。濕痹的症狀是小便不利,大便反而通暢,這時應該利小便。
濕邪引起的疾病,會導致全身疼痛、發熱,皮膚呈現像被熏過的黃色。患有濕邪的人,只會頭部出汗,背部僵硬,想要用被子蓋住身體並靠近火取暖。如果過早地使用瀉下藥,就會出現打嗝,或者胸悶,小便不暢,舌苔厚膩等症狀,這是因為丹田有熱,胸部有寒。患者口渴想要喝水,卻又不能喝,就會感到口乾煩躁。如果對濕邪患者使用瀉下藥,額頭會出汗,呼吸微弱急促,小便順暢(另有一說是小便不利),這是很危險的。如果瀉下後腹瀉不止,也是很危險的。
風邪和濕邪相互搏擊,會導致全身疼痛,應該通過發汗來解除。如果正值陰雨連綿,醫生認為可以發汗,但發汗後病情沒有好轉,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發汗之後,大量汗液只是帶走了風邪,而濕邪仍然留在體內,所以病情沒有好轉。如果治療風濕,發汗時只需要微微出汗,使風濕邪氣一起去除。濕邪引起的疾病,會出現身體疼痛、發熱、面色發黃、喘氣、頭痛、鼻塞、煩躁等症狀,脈象洪大,能夠正常飲食,腹部沒有不適。
病邪在頭部的寒濕,會導致鼻塞,將藥物塞入鼻中就能治癒。濕邪引起的身體煩躁疼痛,可以用麻黃加朮湯來發汗治療,但不宜使用攻下藥。如果患者全身疼痛,發熱,下午加重,就叫做風濕。這種病是因出汗時受風,或者長期受涼所致。可以用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治療。風濕病脈象浮,身體沉重,出汗且怕風的,可以用防己黃耆湯治療。如果傷寒病到了八九天,風濕相互搏擊,身體疼痛煩躁,不能自行翻身,不嘔吐,不口渴,脈象浮虛而澀的,可以用桂枝附子湯治療。如果大便乾燥,小便正常,可以去掉桂枝,加入白朮來治療。
風濕相互搏擊,導致骨節疼痛煩躁,牽拉疼痛不能屈伸,接近時疼痛加劇,出汗氣短,小便不利,怕風不想脫衣服,或者身體微微浮腫的,可以用甘草附子湯治療。以上十一條(《傷寒論》中有七條類似),是關於六淫濕證,都屬於濕邪本身的範疇。《難經》說:傷寒有五種,包括中風、傷寒、濕溫、溫病、熱病。《活人書》說:濕溫的症狀是兩小腿發涼,胸腹脹滿,多汗,頭痛,胡言亂語。這種人常常是因為受到濕邪侵襲,又因中暑,暑濕相搏而發病,就叫做濕溫。又說:濕溫和中暑的症狀相似,只是身體涼不口渴而已。
《本事方》記載:一人在夏天得了病,胸頸部多汗,兩腳冰涼,說胡話,這就是濕溫。是因為先受暑,後受濕。先用人參白虎湯,接著用蒼朮白虎湯,腳逐漸溫暖,汗也逐漸停止,三天後就痊癒了。以上三條,是說濕溫的症狀。伏邪因溫熱而發作,與溫熱病症狀相同,所以叫做濕溫。也就是說,伏邪兼有六淫症狀,濕證因為春天溫熱之氣而發病叫做溫,因為夏天暑氣而發病叫做暑,因為長夏濕氣而發病叫做濕溫。(也就是說,冬天潛藏的寒邪,因為濕邪而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