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略十三篇》~ 卷五 (1)
卷五 (1)
1. 卷五
2. 濕證第五
《椿田醫話》曰:化濕湯,主治濕證。濕從土化,寄旺四季,在天則雲雨,在地則泥沙,在人則脾胃,在時則長夏,在西北則多化為寒,在東南則多化為熱,與燥相反,畏風剋制,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雖有上受下受之分,其實皆中土之所化也。從化而來,亦從化而去,故以化濕名之。
內受酒漿茶水,外受汗衣等濕,亦同此義。釀而為濕溫,著而為痿痹,及或為之證,難以悉舉,然當從而化之,以意加減,不可執一。
雲茯苓(五錢),炙甘草(五分),製半夏(二錢),焦白朮(二錢),薏苡仁(三錢),煨木香(五分),苦參(二錢)
在上在表,宜汗散,加羌活、獨活、防風、川芎、藁本之類。
在下在裡,宜分利,加豬苓、澤瀉、車前子、木通、飛滑石之類。
熱多加茵陳、川黃連、黃芩之類。寒多加蒼朮、製附子、油肉桂之類。氣虛加人參,血虛加生地,實則加製大黃。
《左傳·昭元》曰:晉侯求醫於秦伯,秦伯使醫和視之。又曰:雨淫腹疾。
《九峰醫案》曰:脈來滑數無力,證本濕熱傷陰,五液日耗,形神慵倦,竟若骨痿不能起於床,法宜補陰化濕,苦寒雖效,究非常服之方,擬甘露飲加減。
釵石斛(三錢),天花粉(三錢),淡天冬(二錢),大麥門(三錢),玄參(錢半),地骨皮(三錢),白知母(二錢),川黃柏(一錢),黃芩(錢半)
濕熱蘊於陽明,熏蒸肝木,耗損腎陰,肝主一身之筋,腎統諸經之水,陽明為十二經脈之長,譬如暑濕鬱蒸,林木萎弱,以故體倦多眠,熱蒸氣騰,上干清竅,唇瘍流液,目澀羞明,頰腫咽疼,苔黃舌絳,服養陰滲濕之品,共六十餘劑,病勢退而復進者,證延六載之久,藥淺病深故也。仍以補陰滲濕為丸,緩治。
大生地(八兩),大麥冬(三兩),天門冬(二兩),大沙參(三兩),生甘草(一兩),酸棗仁(三兩),冬白朮(三兩),川黃柏(三兩),川黃連(一兩),人參(三兩),雲茯苓(三兩),福澤瀉(三兩)
上十二味,水疊丸,每早服三錢,晚服三錢。
壯火食氣,陰不潛陽,氣不行水,蘊生濕熱,傷陽明之陰,動少陰之火,陽明陰傷,則宗筋縱,不能束筋骨而利機關,水流濕而注下,足脛綿弱,行則振掉,便瀉腸鳴,少陰火旺,則液耗金傷,不能藏精化氣,以行治節,痰嗽食減,夢泄頻仍,所服之方,都是法程王道,功遲難期速效,補陰當思濕熱蘊結,利濕竊慮陰液愈虧,爰以四斤六味,補陰滲濕,脾腎雙培,然否質諸明哲。
大熟地(八兩),淡蓯蓉(二兩),懷山藥(四兩),山萸肉(四兩),雲茯苓(三兩),五味子(二兩),宣木瓜(二兩),川萆薢(三兩),肥杜仲(三兩),玄武膠(二兩),桑螵蛸(一兩),人參(三兩)
白話文:
濕證第五
《椿田醫話》記載:化濕湯主治濕證。濕氣從土中化生,旺盛於四季,在天則為雲雨,在地則為泥沙,在人則影響脾胃,在季節則盛行於長夏,在西北地區多化為寒濕,在東南地區多化為熱濕,它與燥邪相反,怕風的克制。地氣上升形成雲,天氣下降形成雨,雖然有上受下受之分,但根本都是來自於中土的化生。濕氣從化生而來,也從化解而去,所以用「化濕」來命名這種治療方法。
內因如飲酒、飲漿、飲茶、喝水,外因如汗濕、衣濕等,皆與此理相同。濕邪久留,可釀成濕溫病,或導致痿痹等病症,其病症繁多,難以盡數,但都應該從化濕入手,根據病情增減藥物,不可拘泥於單一方劑。
化濕湯藥方:雲茯苓五錢、炙甘草五分、製半夏二錢、焦白朮二錢、薏苡仁三錢、煨木香五分、苦參二錢。
若濕邪在上焦或表證,宜用發汗散邪的方法,可加入羌活、獨活、防風、川芎、藁本等藥。
若濕邪在下焦或裡證,宜用利水滲濕的方法,可加入豬苓、澤瀉、車前子、木通、滑石等藥。
若濕邪偏熱,可加入茵陳、川黃連、黃芩等清熱藥。若濕邪偏寒,可加入蒼朮、製附子、肉桂等溫經散寒藥。氣虛者加人參,血虛者加生地,實證者加製大黃。
《左傳·昭公元年》記載:晉侯向秦伯求醫,秦伯派醫和診治。書中也提到:雨水過多導致腹疾。
《九峰醫案》記載:脈象滑數無力,證屬濕熱傷陰,五液日耗,患者形神疲倦,如同骨痿,臥床不起,宜用補陰化濕的方法治療。苦寒之藥雖有效,但並非長期服用的良方,故擬用甘露飲加減。
甘露飲加減藥方:釵石斛三錢、天花粉三錢、淡天冬二錢、大麥門冬三錢、玄參一錢半、地骨皮三錢、白知母二錢、川黃柏一錢、黃芩一錢半。
濕熱蘊積於陽明經,熏蒸肝木,耗損腎陰。肝主筋,腎主水,陽明經是十二經脈之長。如同暑濕鬱蒸,林木枯萎一樣,患者因此體倦嗜睡,熱蒸氣騰,上擾清竅,出現唇瘡流涕、目澀畏光、頰腫咽痛、苔黃舌紅等症狀。服用養陰滲濕的藥物六十餘劑,病情時好時壞,反覆六年之久,皆因用藥淺表,未能深入病灶之故。仍需用補陰滲濕的藥丸緩慢治療。
補陰滲濕丸藥方:大生地八兩、大麥冬三兩、天門冬二兩、大沙參三兩、生甘草一兩、酸棗仁三兩、冬白朮三兩、川黃柏三兩、川黃連一兩、人參三兩、雲茯苓三兩、澤瀉三兩。
上十二味,水飛丸,每日早晚各服三錢。
壯火耗傷陰液,陰精不能制約陽氣,陽氣不能疏導水濕,則蘊生濕熱,傷及陽明經的陰液,又動及少陰經的陽火。陽明經陰液受損,則筋脈鬆弛,不能束縛筋骨,導致關節活動不利;水濕下注,足脛無力,行走時搖晃,大便稀溏,腸鳴腹瀉。少陰經陽火旺盛,則津液耗損,金氣受傷,不能藏精化氣,以致出現咳嗽痰多、食慾減退、夢遺滑精等症狀。所用的方劑,都是符合醫理的正治之法,療效雖好,但見效較慢。補益陰液的同時,需考慮到濕熱蘊結,利濕的同時,也要考慮到陰液可能進一步虧損。因此,用以下四斤重六味藥,補益陰液,滲利濕濁,同時培補脾腎。其效用如何,敬請明哲之士指教。
四斤六味藥方:大熟地八兩、淡蓯蓉二兩、懷山藥四兩、山茱萸肉四兩、雲茯苓三兩、五味子二兩、木瓜二兩、川萆薢三兩、杜仲三兩、玄武膠二兩、桑螵蛸一兩、人參三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