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略十三篇》~ 卷二 (4)

回本書目錄

卷二 (4)

1. 類中風第二

人參(三錢),淡竹瀝(三錢),蘇合香丸(一粒)

外以生鐵一塊,約重八兩,燒紅,好醋沃之,近病人口鼻,使氣薰入。

蔣寶素曰:類中風者,乃陰虧火盛,陽虛暴脫之擊僕偏枯神昏不語諸證,與真中風之擊僕偏枯神昏不語諸證相類,而以類相從,從類相別之證也。《靈樞·本神篇》曰:脾憂愁不解則傷意,意傷則悗亂,四肢不舉。又經脈篇曰:足陽明血所生病者,口喎。又五色篇曰:大氣入於藏府者,不病而卒死矣。

《素問·生氣通天論》曰:汗出偏沮,使人偏枯。又陰陽別論曰:三陽三陰發病,為偏枯痿易,四肢不舉。又通評虛實論曰:凡治擊僕偏枯,肥貴人則膏粱之疾也。又脈解篇曰:所謂入中為喑者。陽盛已衰,故為喑也。內奪而厥,則為陰俳。(素按:《素問》王冰注:俳、廢也。

)此腎虛也。又調經論曰: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又至真要大論曰:諸熱瞀瘈,皆屬於火。此《內經》諸篇,言四肢不舉,口喎卒死,擊僕偏枯,入中為喑,暴死,瞀瘈,乃陰虧火盛,陽虛暴脫,與真中風相似,而非關風氣,如此其明且著也。而河間、東垣、丹溪執此無風之似中,以證有風之真中,為無風之證,何耶。

《莊子》言民濕寢,則腰脊偏死。《史記》魏其侯救灌夫不得,傷意病痱。《傷寒論》脈病人不病,以無旺氣,卒眩僕而死,《晉書》皇甫謐半身不仁。諸家之論如是,上與經旨相符,下與今陰虧火盛,陽虛暴脫之似中諸證相合,與風邪絕不相關,而形證則與真中風相似,豈可以相似而反失其真,故當以類相從,從類以相別也。劉河間曰:凡人風病,多因熱甚,而風燥者為其兼化,以熱為其主也。

俗云風者,言末而忘其本也。所以中風癱瘓者,非謂肝木之風實甚,而卒中之也。亦非外中於風爾,由乎將息失宜,而心火暴甚,腎水虛衰,不能制之,則陰虛陽實,而熱氣怫鬱,心神昏冒,筋骨不用,而卒倒無所知也。多因喜怒思悲恐,五志有所過極,而卒中者,由五志過極,皆為熱甚故也。

此河間主火立說,本是《內經》陰虧火盛諸證,與真中風相似,即類中風也。乃不知自所論者,是無風之類中,錯作有風之真中為無風之證,為未合乃義也。李東垣曰: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此中風者,非外來風邪,乃本氣自病也。凡人年逾四旬氣衰之際,或憂喜忿怒傷其氣者,多有此疾。

壯歲之時無有也。若肥盛者,則間有之,亦是形盛氣衰而如此耳。此東垣主氣立說,本是《內經》陽虛暴脫諸證,與真中風相似,即類中風也。乃不知自所論者,是無風之類中,錯作有風之真中為無風之證,同於河間之誤。朱丹溪曰:中風大率主血虛有痰。又曰:氣虛卒倒者,用參耆補之。

白話文:

類中風的第二種情況:

用人參三錢、淡竹瀝三錢、蘇合香丸一粒。

另外,準備一塊約八兩重的生鐵,燒紅後倒入好醋,讓病人靠近口鼻,吸入蒸發的氣體。

蔣寶素說:所謂的「類中風」,是指因為陰液虧虛、火氣旺盛,或是陽氣虛弱、突然脫失所導致的跌倒、半身不遂、神智不清、說不出話等症狀,這些症狀和真正中風引起的跌倒、半身不遂、神智不清、說不出話等症狀很相似,所以才用「類」字來區分,這種病症與中風相似,卻又和中風不同。《靈樞·本神篇》說:「如果脾臟憂愁無法排解,就會傷害意志,意志受損則會心神煩亂,四肢無力。」《經脈篇》又說:「足陽明經的血氣所引起的疾病,會導致口歪。」《五色篇》也說:「如果外來的邪氣直接進入臟腑,就會突然死亡。」

《素問·生氣通天論》說:「汗液只從身體的一側流出,會導致半身不遂。」《陰陽別論》又說:「三陽和三陰的經脈發病,會導致半身不遂、肌肉萎縮、四肢無力。」《通評虛實論》說:「凡是治療跌倒、半身不遂的病症,如果是富貴人家,多半是飲食過於肥甘厚膩所致。」《脈解篇》說:「所謂的『進入體內而失聲』,是因為陽氣過盛而衰退,所以才會失聲。體內虛損導致氣血逆亂,就會出現陰氣衰竭的現象。」(註:《素問》王冰註解:俳,同「廢」,指功能喪失。)這是因為腎虛導致的。另外,《調經論》說:「血氣一起向上衝,就會導致昏厥,昏厥就會突然死亡。」《至真要大論》又說:「各種發熱、抽搐等症狀,都屬於火熱引起的。」《內經》的這些篇章所說的四肢無力、口歪、突然死亡、跌倒、半身不遂、失聲、暴死、抽搐等症狀,都是因為陰液虧虛、火氣旺盛,或是陽氣虛弱、突然脫失所導致的,這些症狀與真正中風相似,但並非風邪所致,這種道理非常明顯。而劉河間、李東垣、朱丹溪等人卻將這種沒有風邪卻類似中風的病症,當作有風邪的真正中風來治療,這是不對的。

《莊子》說,人民睡在潮濕的地方,會導致腰部和脊椎癱瘓。《史記》記載,魏其侯因救灌夫不成,傷心而得了類似癱瘓的疾病。《傷寒論》說,脈象顯示病人沒有生病,但因為身體沒有旺盛的陽氣,會突然暈倒而死。《晉書》記載,皇甫謐半身麻木。以上這些論述,與《內經》的理論相符,也與現代人陰液虧虛、火氣旺盛、陽氣虛弱、突然脫失等類似中風的症狀相符合,這種情況與風邪完全無關,只是症狀與真正的中風相似,怎麼可以因為相似就誤認其本質呢?所以應該從相似的症狀來區分,進一步辨別疾病的真正原因。劉河間認為:「凡是患有風病的人,多半是因為熱氣過盛,風燥是熱氣引起的兼症,而熱才是主要的病因。」

俗話說的「風」,是只看到表象而忘記了根本原因。所謂的中風癱瘓,並不是說肝木之風過於旺盛而突然發作,也不是因為外感風邪,而是因為生活作息不當,導致心火過於旺盛,腎水虛弱而無法制約,陰液虛虧而陽氣過盛,熱氣鬱積於體內,導致心神昏迷,筋骨無力,突然跌倒而失去知覺。這種情況多半是因為喜、怒、思、悲、恐等情緒過度而導致的,因為五種情緒過度都會導致體內熱氣過盛。

劉河間主張火熱的理論,其實就是《內經》所說的陰液虧虛、火氣旺盛等症狀,這些症狀與真正中風相似,也就是「類中風」。他卻沒有意識到自己所說的是沒有風邪的「類中風」,反而將其誤認為有風邪的「真中風」,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李東垣認為:「陽氣可以用天地間的疾風來比喻。」他認為中風並非外來風邪,而是自身氣血的問題。他認為,人到了四十歲以後,氣血開始衰退,或是因為憂愁、喜悅、憤怒而傷了氣,就容易罹患此病。年輕力壯的時候很少會得這個病。如果體形肥胖的人患病,也是因為體形雖壯但氣血衰弱所致。李東垣主張氣虛的理論,其實就是《內經》所說的陽氣虛弱、突然脫失等症狀,這些症狀與真正中風相似,也就是「類中風」。他卻沒有意識到自己所說的是沒有風邪的「類中風」,反而將其誤認為有風邪的「真中風」,與劉河間的錯誤相同。朱丹溪認為:「中風大多是因為血虛、有痰。」他又說:「因為氣虛而突然跌倒的人,應該用人參、黃耆等藥物來補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