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略十三篇》~ 卷二 (1)
卷二 (1)
1. 卷二
2. 類中風第二
《椿田醫話》曰:第一類黃風湯,主治類中風,擊僕偏枯,神昏不語等證,與真中風相類,但小便不渾,舌苔不厚,別無邪證邪脈可據者,唯見五絕不治。(五絕見真中風門。)
大熟地(八錢),人參(三錢),雲茯苓(三錢),淮山藥(四錢),當歸身(三錢),枸杞子(三錢),山萸肉(四錢),大麥冬(三錢),五味子(一錢)
甘瀾水(取甘瀾水法,以千里長流水數斗,傾於盆內,用木杓揚之數千遍至萬遍更妙。)煎服。若陽虛欲脫者,加製附子錢半,鹿茸二錢。若陰虧已極,加黃柏一錢,龜板三錢。若牙關不開,藥不能入者,用蘇合香丸擦牙即開,或烏梅肉亦可。本方服二三劑,或五七劑至十劑後,不見病情增劇,便是藥證相當,接服第二方。
第二類黃風湯,主治類中風。服第一類黃風湯後,無問諸證進退效否,但病勢不見轉增,宜服此方。補陽不燥,補陰不寒,且兼清氣化痰之意,最切於時用。
大熟地(六錢),人參(錢半),懷牛膝(二錢),淮山藥(三錢),麥門冬(二錢),福橘皮(一錢),山萸肉(三錢),五味子(八分),炙甘草(五分)
甘瀾水煎服。若陽虛欲脫,加製附子錢半,鹿茸二錢。若陰虧已極,加黃柏一錢,龜板三錢。本方服二三劑,或五七劑至十劑後,諸恙向安者,接服第三方。
第三類黃風湯,主治類中風。服第二類黃風湯後,諸證垂愈,宜靜補真陰。第陰無驟補之法,此方補陰最得從容之理。
大熟地(四錢),雲茯苓(二錢),懷山藥(三錢),大沙參(三錢),大麥冬(二錢),炙龜板(三錢),野黃精(三錢),五味子(五分)
甘瀾水煎服。二三劑,或五七劑至十劑後,更以十劑為末,水疊丸。每早晚開水服三錢。
《莊子·內篇》曰:民濕寢,則腰脊偏死。
《史記·魏其武安列傳》曰:魏其失勢,默默不得志,獨厚灌將軍,及論灌夫及家屬,魏其良久乃聞,聞即恚,病痱不食欲死。
《晉書·皇甫謐表》曰:久嬰篤疾,半身不仁,右腳偏小。
《九峰醫案》曰:舌強語言蹇澀,右臂麻木不舒,言乃心之聲,賴肺金以宣揚,脾主四肢,其用在右,心火盛,腎水虛,將息失宜,五志過極,濕土生痰,機竅不利,脈來三五不調,類中復萌已著。理陽明,和太陰,佐化濕痰,不致陰陽離決,方克有濟。
人參(三錢),白蒺藜(三錢),白茯神(三錢),白殭蠶(二錢),福橘皮(一錢),製半夏(錢半),炙甘草(五分),鮮竹茹(錢半)
類中復萌,舌強言蹇,右臂屈伸不利,心火暴甚,腎水虛衰,智意不和,濕痰阻竅,本擬瀉心法,緣脈來甚慢如結代之狀,尺部尤甚,仍從中治。理陽明,和太陰,亦可保其心腎。
白話文:
類中風第二
《椿田醫話》記載:第一類黃風湯,主要治療類似中風的症狀,例如半身不遂、偏癱、神志昏迷、不能言語等,與真正中風的症狀相似,但不同的是小便清澈,舌苔不厚,也沒有其他明顯的邪氣或異常脈象。只有出現「五絕」症狀才無法治療(「五絕」症狀詳見真中風篇)。
藥方:熟地黃八錢、人參三錢、茯苓三錢、淮山藥四錢、當歸三錢、枸杞子三錢、山茱萸四錢、麥門冬三錢、五味子一錢。
使用甘瀾水煎服。(甘瀾水製作方法:取千里之外長流的清水數斗,倒入盆中,用木勺攪拌數千遍,攪拌至萬遍更好。)若患者陽氣虛弱,將要脫離危險,則加製附子半錢,鹿茸二錢。若陰氣虧損嚴重,則加黃柏一錢,龜板三錢。若患者牙關緊閉,藥物無法服用,可用蘇合香丸擦拭牙齒使其張開,或用烏梅肉也可。服用本方二至三劑,或五至七劑至十劑後,如果病情沒有加重,就表示藥物與病情相符,可以繼續服用第二方。
第二類黃風湯,主要治療類似中風的症狀。服用第一類黃風湯後,不論病情好轉與否,只要病情沒有加重,就應該服用此方。此方補益陽氣而不燥熱,補益陰氣而不寒冷,同時兼具清熱化痰的功效,非常適合當時的情況。
藥方:熟地黃六錢、人參半錢、懷牛膝二錢、淮山藥三錢、麥門冬二錢、陳皮一錢、山茱萸三錢、五味子八分、炙甘草五分。
使用甘瀾水煎服。若患者陽氣虛弱,將要脫離危險,則加製附子半錢,鹿茸二錢。若陰氣虧損嚴重,則加黃柏一錢,龜板三錢。服用本方二至三劑,或五至七劑至十劑後,如果諸症狀好轉,則可以服用第三方。
第三類黃風湯,主要治療類似中風的症狀。服用第二類黃風湯後,諸症狀將要痊癒,此時應該靜養,慢慢滋補真陰。由於陰虛不能驟然補益,此方補益陰氣的方法最為溫和。
藥方:熟地黃四錢、茯苓二錢、淮山藥三錢、沙參三錢、麥門冬二錢、炙龜板三錢、黃精三錢、五味子五分。
使用甘瀾水煎服。服用二至三劑,或五至七劑至十劑後,將剩下的藥渣研磨成粉末,加水製成藥丸。每日早晚用開水送服三錢。
《莊子·內篇》記載:人長時間處於潮濕環境睡眠,就會導致腰脊偏癱。
《史記·魏其武安列傳》記載:魏其侯失勢,鬱鬱不得志,獨厚待灌將軍,及到論及灌夫及其家人時,魏其侯很久才聽到消息,聽到後就憤怒,病倒了,不思飲食,最後死去。
《晉書·皇甫謐表》記載:長期患有重病,半身不遂,右腳萎縮。
《九峰醫案》記載:舌頭僵硬,說話困難,右臂麻木不靈活。說話是心臟的聲音,依靠肺部的金氣來宣揚,脾臟主宰四肢,其作用在右側,心火旺盛,腎水不足,休息不好,七情過度,濕邪生痰,經絡不通暢,脈象三五不調,類似中風的症狀再次出現。治療方法是調理陽明經,調和太陰經,輔助化解濕痰,防止陰陽失衡,才能得到治療。
藥方:人參三錢、白蒺藜三錢、茯神三錢、僵蠶二錢、陳皮一錢、半夏半錢、炙甘草五分、竹茹半錢。
類似中風的症狀再次出現,舌頭僵硬,說話困難,右臂屈伸不利,心火過盛,腎水不足,神志不清,濕痰阻塞經絡,原本想用瀉心火的辦法,但脈象非常緩慢,像脈搏結代一樣,寸口脈尤甚,所以還是從中間調治。調理陽明經,調和太陰經,也能夠保護心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