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略十三篇》~ 卷六 (1)

回本書目錄

卷六 (1)

1. 燥證第六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黃帝曰:燥甚則干。又岐伯曰: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

又藏氣法時論,岐伯曰:腎主冬,足少陰太陽主治,其日壬癸,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

又宣明五氣篇曰:腎惡燥。

又天元紀大論,鬼臾區曰:神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又曰:陽明之上,燥氣主之。

又五運行大論,岐伯曰:燥以干之。又曰:故風寒在下,燥熱在上,濕氣在中,火遊行其間。又曰燥勝則地干。

又氣交變大論,岐伯曰:歲金太過,燥氣流行。又曰:歲木不及,燥乃大行。又曰:西方生燥,燥生金,其德清潔,其化緊斂,其政勁切,其令燥,其變肅殺,其災蒼隕。

白話文: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黃帝說:太乾燥就會乾枯。岐伯又說:西方產生乾燥,乾燥產生金,金產生辛味,辛味滋養肺。

《藏氣法時論》 岐伯說:腎主宰冬季,足少陰太陽經主治,與壬癸日相應。腎臟厭惡乾燥,應多食辛味以滋潤。

《宣明五氣篇》 腎臟厭惡乾燥。

《天元紀大論》 鬼臾區說:神在天上為乾燥,在地下為金。又說:陽明經絡之上,受燥氣主宰。

《五運行大論》 岐伯說:乾燥可導致乾枯。又說:所以風寒在下部,燥熱在上部,濕氣在中間,火在其中遊走。又說:乾燥過盛,則大地乾裂。

《氣交變大論》 岐伯說:歲金太過,燥氣盛行。又說:歲木不足,乾燥嚴重。又說:西方產生乾燥,乾燥產生金,它的德性是潔淨的,它的變化是緊縮的,它的政事是嚴峻的,它的命令是乾燥的,它的變化是肅殺,它的災害是蒼老枯萎。

又五常政大論,岐伯曰:陽明司天,燥氣下臨。

《易》曰:燥萬物者,莫熯乎火。又曰:火就燥。

《左傳》曰:晦淫惑疾。

劉河間《原病式》曰:澀物濕則滑澤,干則澀滯,燥濕相反故也。如遍身中外澀滯,皆屬燥金之化,故秋脈濇,濇,澀也。或麻者,亦由澀也。由水液衰少而燥澀。

又曰:枯,不榮生也。涸,無水液也。干,不滋潤也。勁,不柔和也。春秋相反,燥濕不同故也。

又曰:經所不取火化渴者,謂渴非特為熱。如病寒吐利,亡液過極,則亦燥而渴也。雖病風熱,而液尚未衰,則亦不渴,豈可止言渴為熱而不為寒也。夫燥渴之為病也,多兼於熱,故《易》曰:燥萬物者,莫熯乎火。今言渴為燥,則亦備矣。

白話文:

**《五常政大論》,岐伯說:**陽明主掌天空,燥氣從上臨下。

**《易經》說:**使萬物乾燥的,沒有比火更厲害的。又說:火接近乾燥的地方。

**《左傳》說:**陰暗、淫亂、迷惑,會導致疾病。

**劉河間的《原病式》說:**濕潤的東西如果乾燥,就會變得光滑潤澤;乾枯的東西如果乾燥,就會變得澀滯,這是因為乾燥和濕潤是相反的。例如,全身內外都感到澀滯,這都是屬於燥金的變化,所以秋天的脈象會出現濇脈,濇,就是澀滯的意思。或者麻木,也是因為澀滯。這是因為水液虧少而導致乾燥澀滯。

又說:枯,是不會生長的意思;涸,是沒有水液的意思;幹,是不滋潤的意思;勁,是不柔和的意思。春秋季節相反,燥濕也就不同。

又說:經文所說「不取火化渴」,並不是說口渴一定是因為熱。例如,患有寒性疾病而嘔吐或腹瀉,導致體液流失過多,也會造成乾燥而口渴。即使患有風熱疾病,但體液尚未虧少,則也不會口渴。難道可以只說口渴是熱症,而不是寒症嗎?燥渴發生的時候,常常合併有熱,所以《易經》說:使萬物乾燥的,沒有比火更厲害的。現在我說口渴是燥症,那麼這個道理也已經包含在其中了。

又曰:病燥過極則煩渴,反兼火化制之也。

又《宣明方》曰:燥乾者,金肺之本,肺藏氣,以血液內損,氣虛感風,則皴揭。風能勝濕,熱能耗液,皆能成燥。故經云:風熱火兼為陽,寒濕燥同為陰。又燥濕亦異也。然燥金雖屬秋陰,而其性異於寒濕,燥陰盛於風熱火也。故風熱甚而寒濕同於燥也。然中寒吐瀉,亡液而成燥者,亦以此矣。故經云:諸澀枯涸,幹勁皴揭,皆屬於燥也。

張子和曰:燥於外則皮膚皴揭,燥於中則精血枯涸,燥於上則咽鼻焦乾,燥於下則便溺結閉。夫燥之為病,是陽明之化也。

《丹溪心法》:消渴便結,列於燥門。(消渴便結,俱見本書,茲不贅。)

白話文:

人們說,乾燥過度就會感到煩躁口渴,這是因為燥氣過盛反過來被火氣克制所致。

《宣明方》中也提到,乾燥是金屬和肺的本性,肺臟藏氣,若血液內損、氣虛感風,就會出現皮膚乾燥粗糙。風能勝過濕氣,熱能消耗體液,都能造成乾燥。所以經書裡說,風、熱、火都屬陽,寒、濕、燥都屬陰。而燥和濕也各有不同。雖然乾燥屬金,屬於秋天的陰氣,但它的性質不同於寒濕,燥的陰氣比風、熱、火更盛。因此風熱過盛,寒濕也會變得像乾燥一樣。但如果內寒導致嘔吐腹瀉,喪失體液而產生乾燥,也是同樣的道理。所以經書中說,所有澀滯、枯竭、乾硬、粗糙的症狀,都屬於乾燥。

張子和說,外燥則皮膚乾燥粗糙,內燥則精血枯竭,上燥則咽喉鼻腔乾燥,下燥則大小便不通。乾燥的病症,其實是陽明經氣化的結果。

《丹溪心法》中提到,消渴和便秘,都屬於乾燥的範疇。(消渴和便秘的詳細內容,本書中已有記載,在此不再贅述。)

王肯堂曰:燥乃陽明燥金,肺與大腸之氣也。燥之為病,皆屬燥金之化,然能令金燥者,火也。故曰:燥萬物者,莫熯乎火。夫金為陰之主,為水之源,而受燥氣,寒水生化之源,竭絕於上,而不能灌溉周身,營養百骸,色干而無潤澤皮膚,滋生毫毛者,有自來矣。

喻嘉言曰:春傷於風,夏傷於暑,長夏傷於濕,秋傷於燥,冬傷於寒。覺六氣配四時之旨,與五運不相背戾,而千古之大疑始一抉也。然則秋燥可無論乎。夫秋不遽燥也。大熱之後,繼以涼生,涼生而熱解,漸至大涼而燥令乃行焉。又曰:病機之諸氣膹郁,皆屬於肺。諸痿喘嗽,皆屬於上。

白話文:

**王肯堂說:**乾燥屬於陽明燥金,是肺和大腸之氣。乾燥導致的疾病,都屬燥金所化,但能使金屬乾燥的,是火。所以說:「能夠使萬物乾燥的,沒有比火更厲害的。」金是陰性的主宰,是水的源頭,而受到了乾燥之氣,寒冷的水的生化之源在上方枯竭,而不能灌溉全身,滋養百骸,皮膚乾燥沒有潤澤,生長不出汗毛,這是自然而然的。

**喻嘉言說:**春天受風邪侵襲,夏天受暑熱侵襲,長夏受濕邪侵襲,秋天受乾燥侵襲,冬天受寒邪侵襲。認識到六氣與四時相應的道理,與五運的運行順應不違背,千古以來的重大疑問才得以解決。那麼,秋天乾燥難道可以不討論嗎?秋天並不會突然乾燥。大熱之後,緊接著有涼氣產生,涼氣產生後熱氣消散,逐漸轉為大涼,然後才會出現乾燥的現象。又說:疾病機制的諸多氣體鬱結,都與肺有關。諸如痿症、喘息、咳嗽等,都與上焦有關。

二條明指燥病言矣。生氣通天論,謂秋傷於燥,上逆而咳,發為痿厥。燥病之要,一言而終,與病機二條道相吻合,只以誤傳傷燥為濕。

蔣寶素曰:燥證者,六淫金燥之證也,與火證之燥不同。火氣燥烈,爍陰耗液,百病之中皆有。各詳本門論治,不得入六淫燥門。金燥之證,在《內經》本無重病,在五運六氣,不過言勝復之氣耳。前賢誤認火證之燥,錯作金燥之證。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西方生燥,燥生金。

又天元紀大論曰:神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又曰:陽明之上,燥氣主之。又氣交變大論曰:歲金太過,燥氣流行。又五常政大論曰:陽明司天,燥氣下臨。又至真要大論曰:陽明司天,其化以燥。此內經諸篇言金燥也。《易》曰:燥萬物者。莫熯乎火。又曰:火就燥。此《易》言火氣之燥烈也。

白話文:

兩條論述清楚地說明了燥病。生氣通天論指出,秋季受燥邪侵襲,會上逆而引發咳嗽,甚至發展為痿厥。燥病的關鍵在於,它與病機的兩條論述相吻合,只是誤將傷燥當作濕邪。

蔣寶素說,燥證是六淫中的金燥,與火證的燥不同。火氣燥烈,灼傷陰液,各種病症中都有火證。各個病症的治療需詳見本門論述,不可歸入六淫燥門。金燥在《內經》中並非重症,在五運六氣中只是描述了勝復之氣。前人誤將火證的燥當成金燥。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西方生燥,燥生金。

天元紀大論也說:神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又說:陽明之上,燥氣主之。氣交變大論說:歲金太過,燥氣流行。五常政大論說:陽明司天,燥氣下臨。至真要大論說:陽明司天,其化以燥。這些《內經》的篇章都說明了金燥。《易經》說:燥萬物者,莫熯乎火。又說:火就燥。這是《易經》對火氣燥烈性的描述。

燥萬物之不燥,就萬物之已燥,火也。不待火而自燥,火不能就之燥,金也。(蘭亭注曰:以諸物試於燈下,諸物之燥,火皆就。惟金燥,火不就。若以金在上,火在下,是火爍,非火就。)金只自燥,不能燥物,火不止燥,能燥萬物。萬物皆可濕,金不可濕。此金燥與萬物之燥所以不同也。

火氣能燥,風亦能燥,寒亦能燥,皆非固有良能之金燥可比。試以萬物與金同入於水,金獨不濡。(香海注曰:玉石入水亦不濡者,金石同類也。故李時珍曰:石之精為金為玉,)同入於火,金獨不枯。乃見金燥良能之本體,豈可與火燥混同乎。前賢不知金燥本無重病,但見火之燥烈,百病之中皆有,故誤以火證之燥,錯入金燥之門。

白話文:

什麼都能乾燥,只有金子不能乾燥,什麼都能被乾燥,只有金子不能用火乾燥。不需要用火就能自行乾燥,而且火也不能使金子乾燥,這是金子的特性。(蘭亭注:用各種物品放在燈下試驗,所有物品乾燥時,火都能乾燥。只有金子乾燥時,火不能乾燥。如果把金子放在上面,火放在下面,這是火燒金子的情況,不是火乾燥金子的情況。)金子只能自身乾燥,而不能乾燥其他物品;火不僅可以乾燥自身,還能乾燥所有物品。所有的物品都可以被弄濕,只有金子不能被弄濕。這就是金子的乾燥特性與其他物品的乾燥特性不同的原因。

火的熱氣可以乾燥,風也可以乾燥,寒氣也可以乾燥,但這些乾燥特性都無法與金子的乾燥特性相提並論。試著將各種物品與金子一起放入水中,只有金子不浸濕。(香海注:玉石放入水中也不浸濕,這是因為金、石屬於同一類。所以李時珍說:石頭的精華就是金子和玉。)再把金子和各種物品一起放入火中,只有金子不枯竭。由此可見,金子的乾燥特性是其固有的本質,怎麼能與火的乾燥特性混為一談呢?前人不知道金子的乾燥特性本就沒有什麼重大的病理意義,只看到火的乾燥特性十分猛烈,各種疾病中都有,所以錯誤地將火的乾燥症狀歸咎於金子的乾燥特性。

蓋未考《內經》大易之旨。夫金在氣則天,蒼蒼悠悠,星漢光明而不變也。在質則金,堅強瑩潔,萬古而不磨滅也。在位則西,東作而西成也。在時則秋,春華而秋實也。在病不過毛髮蒼隕等疾,猶秋葉之搖落,而根干精華內蘊也。此金氣主成功,燥不為重病,故《內經》諸篇,皆以秋傷於濕為病,不言秋傷於燥者是也。

劉河間以渴為燥。(此火燥金,非金自燥。)又以血液內損為燥。(此乃火爍,陰消液耗,非金燥所致。)張子和以咽鼻乾焦、便溺結秘為燥病。(此火上炎下熾,非金燥。)朱丹溪列消渴便結於燥門。(香海注曰:此皆火燥,非金燥。或曰飲一溲二,大便陰結,豈非金燥乎。

白話文:

因為沒有審視《內經》與《易經》的精髓。金寄宿在氣當中的時候,就是蒼天,遼闊無垠,星河閃爍而恆久不變。金寄宿在物質當中的時候,就是金屬,堅固而純淨,萬古不滅。金寄宿在方位當中的時候,就是西方,東邊萌芽,西方成熟。金寄宿在時間當中的時候,就是秋天,春天開花,秋天結果。金寄宿在疾病當中的時候,不過是頭髮變白、牙齒脫落等疾病,就像秋天的落葉一樣,而根基和精華仍然蘊藏在內。金這種氣氛主宰著成熟,乾燥不致於帶來大病,所以《內經》的各個篇章,都以秋天受濕傷為病,而不提秋天受燥傷的原因也是這個道理。

劉河間認為口渴是燥證。(這是火燥傷金,不是金本身燥。)又認為血液在內耗損是燥證。(這是火暴,陰液消耗,不是金燥所導致。)張子和認為咽喉鼻腔乾燥,大便乾結是燥病。(這是火在上焚燒,下熾烈,不是金燥。)朱丹溪把消渴大便乾結列在燥證門類。(《香海藏注》說:這些都是火燥,不是金燥。也有人說,喝一杯水小便兩次,大便乾結,難道不是金燥嗎?

曰:溲多內不燥,陰結是火虧,乃水冰地坼之寒燥。)王肯堂言能令金燥者火也。(余侄安伯曰:萬物之燥,皆待火。惟金燥不待火,以火灼金,熔化為水液,反無燥象。)喻嘉言以秋傷於燥,謂生氣通天論,秋傷於濕,乃誤傳傷燥與濕,且漫引諸氣膹郁諸痿喘嘔等病為燥證。(蘭亭注曰:《內經》不言秋傷於燥,而曰秋傷於濕,以五行五方五位言之。

東方春肝木,生南方夏心火,南方夏心火,生中央長夏脾土,中央長夏脾土,生西方秋肺金,西方秋肺金,生北方冬腎水,北方冬腎水,復生東方春肝木,五行方位相生,如環無端,脾土雖無成位,寄旺四季,然主中央長夏,由南方心火所生,而生西方肺金,然則脾土由南而中,由中而西,旺於夏末秋初之際,故曰長夏。金燥不為重病,濕亦秋之正邪,故可伏而後發,故曰秋傷於濕,冬生咳嗽。

白話文:

他說:小便過多但身體不乾燥,這是陰氣凝聚,導致火氣不足,就像水結成冰,土地龜裂一樣的寒燥。王肯堂說,能讓金乾燥的,只有火。我的侄子安伯說:萬物乾燥,都得依靠火。只有金乾燥不需要火,用火燒灼金,會把它熔化成水液,反而沒有乾燥的現象。喻嘉言說秋天容易受燥氣傷害,這是根據《生氣通天論》的說法。秋天傷於濕,才是正確的傳承,傷燥與濕是錯誤的說法。而且隨便把各種氣鬱、痿、喘、嘔等病症當成燥證。蘭亭注釋說:《內經》並沒有說秋天傷於燥,而是說秋天傷於濕,這是根據五行、五方、五位來解釋的。

東方是春天,屬木,生於南方的夏天,屬火。南方的夏天屬火,生於中央的長夏,屬土。中央的長夏屬土,生於西方的秋天,屬金。西方的秋天屬金,生於北方的冬天,屬水。北方的冬天屬水,又生於東方的春天,屬木。五行方位相生,像環一樣沒有起點,也無止境。脾土雖然沒有固定的方位,但旺盛於四季,然而主宰中央的長夏,是由南方的心火所生,然後生於西方的肺金。因此,脾土從南方到中央,再從中央到西方,旺盛於夏末秋初之際,所以稱為長夏。金燥不是嚴重的疾病,濕氣也是秋季的主要邪氣,所以可以潛伏起來,然後發作,所以說秋天傷於濕,冬天就會生咳嗽。

喻嘉言才宏筆肆,好作大言欺人,不知金燥玄微,謬以秋燥傷肺,謂《內經》秋傷於濕,乃誤傳傷燥為濕,妄改經文,不容不辨。)皆未達《內經》金燥固有良能之本體也。夫秋金之氣,雖燥見於外,金能生水,而金水蘊於中,內何枯燥之有。如水旺於冬,而冬水易涸者,蘊蓄於內也。

豈可謂水涸於冬乎。此金燥所以不為重病者,外燥而內不枯也,而病之中外枯燥者,火也。自河間以來,諸賢所論燥證,俱是火證之燥,非金燥之證,不得入於六淫燥門。茲立燥門,以正六淫名目。略曰: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在天為燥,在地成金。金止於燥,燥而不枯,故為病輕。

火不止燥,燥即枯焚,故為病重。故《內經》有火證之燥,無金燥之證,而後世妄意之言,豈足憑哉。

白話文:

喻嘉言才思豐富,文筆豪放,喜歡誇大其辭欺騙人,不知道金屬的燥性微妙,誤把秋燥當作會傷及肺部,認為《內經》中所說的「秋傷於濕」,是誤傳「傷燥」為「傷濕」,還擅自修改經文,不得不出面糾正他的謬誤。這些人都沒有理解《內經》中金屬的燥性本身就具有良性功能。秋金之氣,雖然外表呈現乾燥,但金屬能生水,金和水蘊藏於內部,又怎麼會枯燥呢?就像水在冬天旺盛,但冬天的水容易乾涸,是因為水氣蘊藏在體內。

怎麼能說水在冬天會乾涸呢?這就是金燥之性不會造成嚴重疾病的原因,外部乾燥而內部不枯竭。而疾病中內外都枯竭的,是火造成的。從張仲景以來,許多名醫所論述的燥證,都是火證引起的燥,而不是金燥之證,不能歸入六淫燥邪之中。因此設立燥門,以糾正六淫的名目。概略來說:在天上是氣,在地上成形。在天上是燥,在地上成金。金的極致狀態就是燥,燥而不枯,所以造成的疾病較輕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