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略十三篇》~ 卷一 (6)

回本書目錄

卷一 (6)

1. 真中風第一

又曰:心風之狀,多汗惡風,善怒,赤色,甚則言不可快。又六元正紀大論曰:木鬱之發,太虛埃昏,雲物以擾,大風乃至。甚則耳鳴眩轉,目不識人,善暴僵仆。又至真要大論曰: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諸暴強直,皆屬於風。此《內經》諸篇,言暴病卒死,擊僕偏枯,言不可快,眩轉,目不識人,善暴僵仆,掉眩強直,乃風乘虛入,如此其明且著也。而河間、東垣、丹溪反謂中風非外來之風,何耶?吾友孫蘭亭曰,風之中人,猶矢之中鵠。

人之中風卒倒,何異中矢而倒,故經曰:避風如避矢石然。若以中風非外來之風,是猶無矢而云中鵠,有是理乎。此河間以來諸賢有不得辭其責也。至於中寒、中暑、中氣、中痰等證,猶類中之中,皆仿中風中字之義。《難經》列中風與傷寒、濕溫、熱病、溫病同歸一體,《左傳》言風淫末疾,即今之苛痹偏枯諸證。太倉公言病沓風,(沓風,乃前後重沓受風。

風伏於內,復感風而發之證。)四肢不用,使人喑,喑即死,即今之中風不語。《金匱要略》言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及喎僻不識人,舌難言,口吐涎。《傷寒論》云:言遲者風也。華元化言中風之病,口禁筋急,舌強,手足不遂,偏枯失音等證甚詳。《後魏書》言臨淮王孫孚好酒遇風,手足俱痹,口不能言。

巢元方言風證奄忽不知人,舌強不能言,口禁不開,口喎,目不能平視,四肢不收,暴絕如死,孫思邈言偏枯、風痱、風懿、風痹,及卒暴諸病,皆從風得。諸家之論如是,上與經旨相符,下與今之中風諸證相合,豈可謂非外中於風歟。《唐書》許裔宗治柳太后感風不能言而口禁,用黃耆、防風數十斛置床下薰蒸,此從風治而愈。成訥張詠進豨薟丸表,言豨薟治中風良愈,亦從風治。

由是觀之,自春秋以來,至於李唐北宋,論中風皆宗《靈》《素》,作外入風淫論治。自宋金劉河間,始謂中風非外中於風,由乎將息失宜,心火暴甚,腎水虛衰,不能制之,則陰虛陽實。又云:陽實陰虛,而風熱太甚以勝水濕,因而成燥。肝主於筋,而風氣自甚。此河間主火立說,蓋錯認《內經》陰虧火盛之擊僕偏枯無風似風諸證,以證有風之擊僕偏枯諸證為非是。

又云:風熱太甚,風氣自甚,(蘭亭注曰:風熱風氣謂肝木化風,則背經義,謂外來之風,則自相悖戾。)遂自相矛盾,而起後世之疑。李東垣曰:中風者,非外來風邪,乃本氣自病。凡人年逾四旬,氣衰之際,或憂喜忿怒傷其氣者,多有此疾。壯歲之時無有也。若肥盛者,則間有之,亦是形盛氣衰而如此耳。

此東垣主氣立說,蓋錯認《內經》陽虛暴脫之擊僕偏枯無風似風諸證,以證有風之擊僕偏枯諸證為非是,同於河間之誤。張子和言掉搖眩運,紆曲勁直,手足制顫,目斜口喎,頓僵暴僕,昏不知人,為風木之象,厥陰肝木之用,肝木所以自甚者,蓋肺金為心火所制,不能勝木故也。

白話文:

真中風第一

另外有人說,心風這種病症,常常會多汗、怕風、容易發怒、臉色發紅,嚴重時說不出話來。 《黃帝內經》裡也說,當木氣鬱結時,會天昏地暗、雲霧擾亂,接著就會刮起大風。嚴重的話,會出現耳鳴、眩暈、眼睛看不清人、突然倒地。還有書上說,所有搖頭晃腦、頭暈目眩的症狀,都屬於肝的問題;所有突然發生的僵硬、強直,都屬於風的影響。《黃帝內經》裡許多篇章,都提到暴病猝死、突然跌倒、半身不遂、說不出話、頭暈目眩、眼睛看不清人、突然倒地、搖晃眩暈、僵硬強直等症狀,都是因為風趁虛而入,這些說法都很明確。但是劉河間、李東垣、朱丹溪等人反而認為中風不是外來的風引起的,這是為什麼呢?我的朋友孫蘭亭說,風侵入人體,就像箭射中靶子一樣。

人中風突然倒地,跟被箭射中倒地有什麼不同?所以書上說,躲避風邪要像躲避箭石一樣。如果說中風不是外來的風引起的,就像沒有箭卻說射中靶子一樣,哪有這種道理呢?這是從劉河間以來的一些醫家無法推卸的責任。至於中寒、中暑、中氣、中痰等症狀,也都類似於「中」這個字的意思,都是仿照中風的「中」字而來的。《難經》將中風與傷寒、濕溫、熱病、溫病歸為同一類疾病。《左傳》說的「風淫末疾」,指的就是現在的肢體麻痺、半身不遂等病症。太倉公說的「病沓風」,是指多次受風、風邪潛伏在體內,再次受風而發病的症狀,會導致四肢無力、失聲,失聲就代表快要死了,這就是現在說的中風不能說話的樣子。《金匱要略》說風邪引起的疾病,會導致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認不出人、說話困難、口吐涎沫。《傷寒論》說,說話遲緩是風邪引起的。華元化詳細描述了中風的症狀,包括口噤、筋脈緊張、舌頭僵硬、手腳不能動、半身不遂、失音等等。 《後魏書》記載,臨淮王孫孚因為愛喝酒又吹到風,導致手腳麻木、不能說話。

巢元方說,風邪引起的病症會突然昏迷不省人事、舌頭僵硬不能說話、口噤打不開、口眼歪斜、眼睛不能平視、四肢不能活動、突然像死了一樣。孫思邈說,半身不遂、肢體麻痺、風病、各種痺症以及突然發生的疾病,都是由於風邪引起的。各家的論述都像這樣,上面符合經典的旨意,下面與現在的中風症狀相符,怎麼可以說不是外來的風邪侵襲造成的呢?《唐書》記載,許裔宗治療柳太后因為感受風邪而不能說話、口噤,他用黃耆、防風等藥材,數十斛放在床下薰蒸,這是用風邪的方法治療而痊癒的。成訥、張詠進獻豨薟丸,說豨薟治療中風效果很好,這也是從風邪的角度來治療。

由此看來,從春秋時期到唐宋時期,對於中風的論述都遵從《黃帝內經》,認為是外來的風邪侵襲引起的。從宋金時期的劉河間開始,才認為中風不是外來的風邪引起的,而是由於生活不當、心火太旺、腎水虛弱,不能制約心火,導致陰虛陽實。還說,陽氣過盛、陰氣虛弱,風熱太過而勝過水濕,因而導致乾燥。肝臟主筋,所以風邪會更加嚴重。這是劉河間認為火是病因的觀點,他誤解了《黃帝內經》中陰虛火旺導致突然跌倒、半身不遂等無風卻類似風的症狀,反而認為有風邪導致突然跌倒、半身不遂等症狀的觀點是錯誤的。

他又說,風熱太過,風氣自盛。(蘭亭註解說,所謂風熱、風氣是指肝木化為風,這就違背了經典的意義;如果說是外來的風,就自相矛盾。)這就自相矛盾,也引起後世的疑惑。李東垣說,中風不是外來的風邪,而是自身氣機的問題。一般人到了四十歲以上,氣血衰弱的時候,或是有憂愁、喜悅、憤怒等情緒傷害到氣機,就容易得這種病。年輕力壯的時候沒有這種病。如果身體肥胖的人,偶爾也會得這種病,也是因為形體強盛而氣機衰弱的緣故。

這是李東垣以氣為病因的觀點,他誤解了《黃帝內經》中陽氣虛脫導致突然跌倒、半身不遂等無風卻類似風的症狀,反而認為有風邪導致突然跌倒、半身不遂等症狀的觀點是錯誤的,跟劉河間的錯誤一樣。張子和說,搖頭晃腦、頭暈目眩、身體僵硬、手腳顫抖、眼睛歪斜、口眼歪斜、突然倒地、昏迷不醒等症狀,都是風木的表現,是肝木的作用。肝木之所以會過盛,是因為肺金被心火所克制,不能制約肝木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