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略十三篇》~ 卷三 (1)
卷三 (1)
1. 傷寒第三
《椿田醫話》曰:十味羌防散,主治三冬感冒風寒,兼治三時不正寒涼之氣,顛疼身痛,惡寒發熱,無汗,或有汗不透,舌苔白滑,或淡黃不腐,胸次或舒或不舒,飲食或進或不進,脈浮或緩或數或緊,小便色白,或淡黃不渾,大便或解,或不解,若溲赤而渾,便黑如醬,乃伏邪證據,當從伏邪門論治。虛人本方去枳殼,加當歸身三錢。
羌活(一錢),防風(一錢),雲茯苓(三錢),炙甘草(五分),製半夏(錢半),陳皮(一錢),枳殼(一錢),川芎(一錢),蒼朮(錢半),桔梗(一錢),生薑(一片),蔥白(一莖)
白話文:
《椿田醫話》記載:「十味羌防散」,主要用於治療冬天的風寒感冒,以及三季時不正之寒涼之氣引起的頭痛、渾身痠痛、畏寒發燒、無汗或有汗不暢、舌苔白滑或淡黃不腐、胸悶或不悶、飲食進食與否不影響、脈象浮或緩或數或緊、小便淡白或淡黃不混濁、大便通或不通。如果小便深紅混濁、大便烏黑如醬,表示存在伏邪,此時應按照伏邪的方法治療。體質虛弱的人使用此方時,去除枳殼,加入三錢當歸。
方劑組成:
- 羌活(一錢)
- 防風(一錢)
- 雲苓(三錢)
- 炙甘草(五分)
- 製半夏(半錢)
- 陳皮(一錢)
- 枳殼(一錢)
- 川芎(一錢)
- 蒼朮(半錢)
- 桔梗(一錢)
- 生薑(一片)
- 蔥白(一莖)
經以辛甘發散為陽,仲景汗劑,必以溫散。羌活氣味辛甘苦,防風氣味辛甘溫,二味俱是辛甘之品,以達三陽之表。川芎氣味辛溫,治顛痛主藥。蒼朮氣味甘苦溫,崇土行其津液,最能發汗。枳殼氣味苦涼,陳皮氣味苦辛,半夏氣味辛平,三味利氣寬中,以化宿痰宿食,推陳致新,使津液易達。桔梗氣味苦辛平,為藥中舟楫,載諸藥上行。
茯苓氣味甘淡,益氣以帥津液。甘草氣味甘平,協和群品。蔥姜通氣溫經。藥液入胃,輸於脾,營注於肺衛,達於皮毛,開腠理,致津液,通陽氣,沖寒氛於大表,返正氣於諸經,濈然汗出,諸證悉平,足以貫三冬風寒在表諸病。
白話文:
這方子以辛甘藥物發散驅寒為陽,仿效張仲景的汗劑,必用溫和的藥物散寒。羌活和防風都屬辛甘溫性,能直達身體表面的三陽經。川芎辛溫,是治療頭風痛的主藥。蒼朮甘苦溫,能疏通土氣,促進津液運行,最適合發汗。枳殼苦涼,陳皮苦辛,半夏辛平,這三味藥能理氣寬中,化解宿痰宿食,促進新陳代謝,使津液更容易到達表層。桔梗苦辛平,是藥物中的舟楫,能載著其他藥物上行。
茯苓甘淡,能益氣引導津液。甘草甘平,能調和藥性。蔥姜溫通經氣。藥液進入胃部,輸送到脾臟,再由脾臟運送到肺,滋養肺衛,最後到達皮毛,打開毛孔,促進津液排出,通暢陽氣,驅散表面的寒氣,使正氣回歸各經脈,汗水自然流出,各種症狀都消失了。這方子能有效治療三冬風寒表證。
又論麻黃曰:在內為血,發外為汗。汗即血也,隨氣以化。肺司百脈之氣,脾統諸經之血,寒則傷營,為風所引,先傷皮毛,內舍於肺,同氣相求,直入足太陽寒水之經。麻黃氣味苦辛熱,乃肺經專藥,據衛驅寒,為發汗之主,以治受病之原,使肺衛之氣不寒,以溫分肉,充皮毛,肥腠理,而司開闔。
桂枝氣味甘辛熱,散風救表,伐肝和脾,入營融血,為發汗之資,祛寒之援,使脾營之血不澀,溶溢於肺衛而為津液,則肺衛之津液,得氣化布滲於皮毛而為汗。佐以杏仁利肺以舒氣化,使以甘草和中,以緩麻桂之性,從容不迫,云蒸雨化,使在表之寒邪得汗而解,則傳次原流已斷,而先入足太陽之邪,孤懸自散。此仲景獨得之心法,近代多畏而不用,何哉。
白話文:
再論麻黃
麻黃這味藥,在體內為血,發揮作用於體外時則為汗。汗液其實就是血液,隨著水氣的化生而產生。肺部主管人體所有脈絡中的氣,脾臟統攝各條經絡的血液。如果受寒,就會損傷營血,被風邪引動,最先損傷皮毛,進而深入肺部,氣血相求,直接進入足太陽膀胱經這一寒性的經絡。麻黃性味苦辛熱,是肺經的專門藥物,能夠祛衛中之寒,發汗驅邪,治療疾病的根本原因。讓肺衛之氣不寒,溫養分肉,滋養皮毛,肥潤肌肉組織,並主管體表的開闔。
再論桂枝
桂枝性味甘辛熱,能夠散風救表,調和肝脾,入營融血,是發汗的輔佐藥物,祛除寒邪的援軍。讓脾營之血不滯澀,融洽於肺衛而化為津液,那麼肺衛之津液得到氣的化生布散,滲透於皮毛而化為汗液。輔以杏仁,利肺以舒展水氣的化生;配合甘草來調和中焦,緩和麻桂的藥性,不急不躁,像蒸汽化為雨水一樣,讓體表的寒邪通過發汗而消散,這樣傳變的源頭就被截斷,而先進入足太陽膀胱經的寒邪,孤立無援,自然會自行消散。這是仲景獨得的心法,近代人大多忌憚而不使用,這是為什麼呢?
故筆之於此,以俟識者。
《左傳·昭元》曰:晉侯求醫於秦伯,秦伯使醫和視之。又曰:陰淫寒疾。
《範汪方》曰:故督郵顧子獻,得傷寒已瘥未健,詣畢甫視脈。甫曰:雖瘥尚虛未平復,陽氣不足,勿為勞事也。能勞尚可,女勞即死,臨死當吐舌數寸。獻婦聞其瘥,從百餘里來省之。住數宿,止交接之間三日死。
《九峰醫案》曰:傷寒惡寒,寒傷營,血澀無汗,皮膚閉而為熱,頭身腰背俱痛,脈浮緊,溲色澄清,大便五日不解,尚屬太陽經證,宜麻黃湯。
麻黃(一錢),桂枝(一錢),炙甘草(一錢),苦杏仁(三錢)
苔白,脈浮,顛痛,身疼,惡寒發熱,溲便自調,痰嗽氣促,有汗不透,風寒兩傷,營衛俱病,法宜解肌兼汗,議取青龍。
白話文:
因此將這些內容記載於此,期待有識之士能見。
《左傳·昭公十一年》記載:晉侯向秦伯求醫,秦伯派醫師醫和去診視。又說:是陰寒引起的疾病。
《範汪方》記載:原任監督縣郵政的官員顧子獻,得了傷寒後雖已治癒,但體虛未復原,就去找畢甫診脈。畢甫說:雖然病已痊癒,但元氣仍虛弱,不宜勞累。勉強勞累還可以,若過度操勞將會死亡,臨死時會吐出好幾寸長的舌頭。顧子獻的妻子得知他病癒,從百里外趕來探視。住了好幾天,只有在交合的時候才會停一下,三日後就死了。
《九峯醫案》記載:傷寒畏寒是寒邪侵犯營血,血液滯澀導致出汗不暢,皮膚閉塞而產生熱感,頭身腰背都疼痛,脈象浮緊,小便清澈,大便五天未解,這些都是太陽經的證候,應該使用麻黃湯。
麻黃(一錢),桂枝(一錢),炙甘草(一錢),苦杏仁(三錢)
舌苔白色,脈象浮動,頭部疼痛,全身痠痛,畏寒發熱,小便大便正常,痰咳氣喘,汗出不暢,風寒兩邪侵犯,營衛氣血同時受阻,應當解肌發汗,建議採用青龍湯。
麻黃(八分),桂枝(八分),炙甘草(五分),赤芍藥(錢半),五味子(五分),北細辛(五分),乾薑(五分),製半夏(錢半)
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顛疼身痛無汗,苔白胸否,脈浮緊,宜先開表。
羌活(一錢),防風(一錢),川芎(一錢),香白芷(八分),蒼朮(錢半),北細辛(五分),大生地(三錢),炙甘草(五分),黃芩(一錢,酒炒)
白話文:
麻黃(四公克),桂枝(四公克),炙甘草(二點五公克),赤芍藥(二點五公克),五味子(二點五公克),細辛(二點五公克),乾薑(二點五公克),製半夏(二點五公克)
發燒怕冷者,是陽氣過盛造成的。頭痛全身痠痛沒有汗,舌苔白而乾燥,脈浮緊,宜先發散解表。
羌活(五公克),防風(五公克),川芎(五公克),白芷(四公克),蒼朮(二點五公克),細辛(二點五公克), 生地(十五公克),炙甘草(二點五公克),黃芩(五公克,用酒炒過)
脈體尺寸俱浮,證勢頭身俱痛,翕翕發熱,洒洒振寒,稟賦雖充,寒邪甚厲,星馳無寐,二氣乖違,正逢月郭空虛,遂罹霜露之疾,謹擬南陽敗毒散,祛邪返正,得汗便解,公議如是,敬呈鈞鑒。
人參(一錢),雲茯苓(三錢),枳殼(一錢),川芎(一錢),炙甘草(五分),桔梗(一錢),羌活(一錢),獨活(一錢),柴胡(一錢),前胡(一錢),生薑(一錢)
長流水煎服。
昨進南陽法,濈然汗出,諸證悉平。惟胸次不舒,不思飲食,溲色澄清,大便未解,余氛未盡,尚宜和里。
白話文:
脈象尺寸浮大,病勢表現為頭身疼痛,發熱微汗,怕冷發寒,稟賦雖好,但寒邪非常嚴重,導致失眠,氣血失調,又碰上月亮缺失,才招致這種風寒之症。謹慎擬用南陽[敗毒散],驅邪糾正,出汗後即可痊癒。大家集思廣益,恭敬地呈上我的見解供您參考。
- 人參(一錢)
- 雲茯苓(三錢)
- 枳殼(一錢)
- 川芎(一錢)
- 炙甘草(五分)
- 桔梗(一錢)
- 羌活(一錢)
- 獨活(一錢)
- 柴胡(一錢)
- 前胡(一錢)
- 生薑(一錢)
用長流水煎服。
昨天服用南陽法後,大汗淋漓,各症狀皆已平息。但胸中仍覺不舒暢,不想飲食,小便清澈,大便未通,餘毒未清,尚需調整腸胃。
人參(八分),雲茯苓(三錢),焦白朮(錢半),炙甘草(五分),福橘皮(一錢),麩炒枳實(一錢),製半夏(錢半),炒穀芽(三錢),六和神麯(二錢)
蔣寶素曰:傷寒者,乃冬寒司令,從霜降以後,至春分節前,觸冒霜露,體中寒邪即發之證,而為伏邪溫熱之原,正與夏暑司令,從穀雨後至秋分前,觸冒太陽君火,炎蒸亢熱之氣,即發之中暑相對之證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冬傷於寒,春必病溫。又熱論篇曰: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
白話文:
人蔘(8 分),雲茯苓(3 錢),焦白朮(1.5 錢),炙甘草(5 分),福橘皮(1 錢),麩炒枳實(1 錢),製半夏(1.5 錢),炒穀芽(3 錢),六和神麯(2 錢)
蔣寶素說:傷寒是由於冬天的寒冷所致,從霜降後到春分節前,接觸到霜露,體內寒邪發作,成為伏邪溫熱的根源。這與夏季的炎熱,從穀雨後到秋分前,接觸到太陽君火,炎蒸亢熱之氣,而發作的中暑相對應。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冬天受寒,春天必定發熱。又《熱論篇》說:如今那些熱病,都是傷寒的種類。
此《內經》溫熱諸證,乃冬時傷寒內伏所致。余因立伏邪門,專論溫熱。張長沙傷寒論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發盡傷寒奧旨,文多茲不選。言其要,一日太陽受病,太陽主氣,其脈上連風府,循腰脊,故頭項痛,腰脊強。二日陽明受病,陽明主肉,其脈挾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疼,鼻乾不得臥。
三日少陽受病,少陽主膽,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病而耳聾。三陽經絡皆受其病,未入於府者,可汗而已。四日太陰受病,太陰脈布胃中,絡於嗌,故腹滿而嗌乾。五日少陰受病,少陰脈貫腎絡於肺,系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六日厥陰受病,厥陰脈循陰器而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
白話文:
《內經》中所說的溫熱諸證,是因為冬天受了寒邪,潛伏在體內而引起的。我因此專門立了「伏邪」一門,專門討論溫熱病。
張仲景的《傷寒論》共有三百九十七個治療方法,一百一十三個藥方,已經發揮盡了傷寒病的奧妙精髓,文章繁多,在此不一一列舉。
簡要而言,六經受病的症狀如下:
- **太陽受病:**太陽主氣,其經脈上連風府,沿著腰脊向下,因此會有頭痛、腰脊強痛的症狀。
- **陽明受病:**陽明主肉,其經脈挾著鼻旁的經絡到眼睛,因此會有發熱、眼睛痛,鼻子乾澀,無法入睡的症狀。
- **少陽受病:**少陽主膽,其經脈沿著脅部到耳朵,因此會有胸脅疼痛、耳聾的症狀。
- **太陰受病:**太陰經脈分佈在胃中,聯絡著咽喉,因此會有腹滿、咽喉乾澀的症狀。
- **少陰受病:**少陰經脈貫通腎臟,聯絡著肺部,繫著舌根,因此會有口乾、舌乾、口渴的症狀。
- **厥陰受病:**厥陰經脈沿著陰部到肝臟,因此會有煩躁鬱悶、小便短少的症狀。
三陰經絡皆受其病,已入府者可下而已。(傷寒化熱在數日之後,伏邪溫熱化熱在數月之後,乃用承氣下之則一也。)六日為傳經盡,則病當愈。不愈者,仍自太陽經來復。(七日來復、至十三日再復,俗以十四日非是。)此言傳次之大體,非必如是也。有間經而傳者,有越經而傳者,有傳至二三經而止者,有始終只在一經者,有自少陽陽明而入者,有初入太陽,不傳陽明,遽入少陰,變成真陰證者。有直中三陰者,有二陽三陽合病者,有二陽並病者,有少陽倒入陽明胃府者。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然世轉風移,近代正傷寒稀少。若大江以南,風氣溫和,正傷寒尤鮮,惟見伏邪溫熱諸證。然伏邪溫熱諸證,皆由冬時伏寒所致。或曰:人身營衛陰陽不失其常,雖微感風寒,病即隨見,寒邪豈能伏於冬而發於春夏乎?曰:正邪可伏,賊邪不可伏,寒乃冬月之正邪也。
白話文:
所有陰經絡都會受到疾病的影響,已進入內臟的疾病只能用瀉下法治療。(傷寒化熱通常在幾天後,伏邪溫熱化熱通常在幾個月後,這時用承氣湯瀉下治療就可以了。)六天是疾病傳變到各經的極限時間,這時疾病應該痊癒。如果不痊癒,仍會從太陽經開始再次發作。(第二次發作是七天後,第三次發作是十三天後,民間流傳的十四天是不對的。)這是在說明傳變病邪的大致規律,但也不一定完全符合這個規律。有時疾病會隔經傳變,有時會越過某些經絡傳變,有的傳變到二三條經絡就停止了,有的始終只在其中一條經絡內進行,有的從少陽經陽明經進入內臟,有的先進入太陽經,不傳變到陽明經,而直接進入少陰經,變成真陰症。有的直接侵襲三條陰經,有的陽明經和少陽經同時發病,有的二陽經同時發病,有的少陽經逆傳到陽明經的胃腑。
能靈活掌握這些規律,這取決於醫者的才能。然而隨著社會變遷,近代真正的傷寒已經很少見了。比如長江以南,氣候溫和,正傷寒更是罕見,主要見到的都是伏邪溫熱等證候。不過,這些伏邪溫熱的證候都是冬天的潛伏寒邪造成的。有人說:人體的營衛陰陽正常運行,即使輕微感受風寒,疾病也會隨即出現,寒邪怎麼能潛伏在冬天,到春天夏天才發作呢?答:正邪可以潛伏,賊邪不可以潛伏,寒邪正是冬天的正邪。
《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曰: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見於色,不知於身,若有若無,若亡若存,有形無形,莫知其情。《素問·八正神明論》曰: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開,逢風寒,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見邪形。蓋冬三月陽氣閉藏於內,寒邪本不能傷。因逢腎氣之虧,形體之勞,精搖於內,汗泄於外,寒氛得以乘之。
同氣相求,深入少陰之地,真陽復斂,進不能攻,腠理返密,退無歸路,逡巡進退於其間,勢必盤踞膜原之分。膜原者,藏府之外,形骸之內是也。有形積聚,尚且能容,而況無形寒氣,因春之溫氣而發,故名溫。因夏之暑熱而發,故名暑熱,即伏邪也。由是言之,其人腎氣不虛,腠理又密,而觸冒嚴寒殺厲之氣,寒邪不能入腎,直襲足太陽膀胱寒水之經。膀胱為腎之府,此為正傷寒,當從仲景傷寒論治。
白話文:
人體的正氣和邪氣交戰時,最初的徵兆會先表現在臉色上,自己卻沒有感覺,就像有又像沒有,像存在又像不存在,有形無形,難以察覺。當人體勞累出汗,腠理開泄,遇上風寒時,邪氣就會趁虛而入。由於寒邪本不該在冬三月入侵,但因腎氣不足,身體勞累,精氣外泄,寒邪便乘虛而入。寒邪與人體的同類氣息相吸,深入少陰之地,真陽氣收斂,無法抵抗寒邪,腠理又變得緊密,寒邪無法退去,便在體內徘徊。寒邪最終會盤踞在膜原,也就是藏府之外、形骸之內的地方。有形的病邪尚且可以容納,更何況是無形的寒邪。寒邪在春季溫暖的氣候下發作,稱為溫病;在夏季炎熱的氣候下發作,稱為暑熱,都是伏藏的邪氣。如果腎氣充足,腠理緊密,即使遇到嚴寒的氣候,寒邪也無法入侵腎臟,只會直接襲擊足太陽膀胱經,而膀胱是腎臟的府,這便是正傷寒,需依照《傷寒論》來治療。
所以正傷寒罕見者,以今世之人,腎氣多虧,形體多勞,而知避嚴寒殺厲之氣故也。若腎虛之人,不避嚴寒殺厲之氣,則為直中三陰危證。今三冬所見感寒之證,不過惡寒發熱,頭疼身痛而已,如醫案之用九味羌活湯,南陽敗毒散,醫話新制十味羌防散之類,一汗而解,甚者二三劑即愈。未聞循日以傳經,依經以見證,究非真正傷寒。
其辛苦之人,形勞汗泄,鼎食之家,腎虛難免,形勞傷腎,腎勞傷精,雖不觸冒嚴寒殺厲之氣,正邪由是潛伏於中,為伏邪諸病。今人但知嚴寒之可避,不覺正邪之潛侵,樂於以欲竭其精,不解奉閉藏之令,病患故多藏於隱微,而發於人之所忽。前哲以春夏諸病,總名傷寒者本此。
白話文:
因此真正嚴重的傷寒病現在很少見,因為現代人腎氣虛弱,經常勞累,懂得避開嚴寒和致病的寒氣。如果腎虛的人不避開嚴寒,就會直接傷及三陰,出現危急的病症。現在冬天常見的受寒症狀,不過是發冷發熱、頭痛身痛而已,用九味羌活湯、南陽敗毒散、十味羌防散等藥物治療,一兩劑就能痊癒。不像以前,病症會隨著時間傳經絡,出現不同症狀,才是真正的傷寒。
那些勞苦的人,經常勞累出汗,富裕的人,腎虛也不可避免。勞累傷腎,腎虛傷精,即使沒有直接接觸嚴寒,正氣和邪氣也會潛藏在體內,形成潛伏的病症。現代人只知道避開嚴寒,卻不了解正氣和邪氣會潛伏入侵,縱慾耗精,不懂得順應冬天的閉藏之令,所以很多疾病都隱藏在身體裡,突然發作讓人措手不及。古代醫家把春夏出現的各種疾病統稱為傷寒,正是這個道理。
此所以寒伏於冬,而蔓延於春夏及秋冬為病滋甚也。茲故略於傷寒,而詳於伏邪溫熱諸證。
略曰:仲景因《內經》熱論篇作《傷寒論》,後世因《傷寒論》化裁雜證。此《傷寒論》所以應萬變於無窮。世多有其書,諸家多引其文,以故不錄,而雜證門或援以為證云。
白話文:
這是因為寒邪在冬天潛伏,在春夏及秋冬時蔓延,會導致病情加劇。所以,我們略講傷寒,而詳述伏邪溫熱等證候。
略曰
仲景因為《內經》熱論篇而作《傷寒論》,後世因為《傷寒論》而編撰出各種雜證條文。這就是《傷寒論》能夠應對無窮變化的原因。世上有很多人都有這本書,各家學說也多引用它的內容,因此我不錄入,而雜證一門有時也會援引它作為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