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用良方》~ 卷二 (11)
卷二 (11)
1. 癥瘕辨論並方
大抵食積痞積塊之症,皆以邪氣盛則實,真氣奪則虛,俱當養正辟邪,而積自除矣。雖曰堅者削之,實者除之,若胃氣未虛,或可少用,若病久虛乏者,不宜輕用。
氣瘕
瘕者,假也。所謂假者,謂其形雖若症,而原無窠,非若症痞之堅頑,有形者也。蓋有形者,或因血積,或因食積,有定形所不可移易者也。無形者,病在氣分,氣逆則甚,氣散則緩,聚散無根者也。惟其無根,故能大能小,或左或右,或近脅肋而如臂如指,則謂之痃癖。或下臍腹,而為脹為急,則謂之疝瘕。
難經曰:病有積聚,何以別之?然積者,陰氣也。陰沉而伏聚者,陽氣也,陽浮而動。故積者,五臟之所生。聚者,六腑之所成也。然則症由於積,積在陰分而有淵藪,故攻之非易,瘕由於聚,聚在陽分而猶烏合,故散之非難。此癥瘕之辨有如此,惟散之之法,最有因通因塞之妙用,而人多莫知之也,總須細按其脈象之虛實。
凡病在氣分,而無停蓄形積者,皆不可下。蓋凡用下者,可除有形,而不可以陰無形,若氣因形滯者,去其積則氣亦順,自無不可,若全在無形,氣分即下,亦不去,而適足以敗正氣也,切宜識之。散氣之法,正在行氣,蓋氣形則散也。但行氣之法,大有權宜,如氣實則壅滯,宜破而行之;氣閉而留蓄,宜利而行之;氣熱則乾涸,宜寒而行之;氣寒則凝結,宜溫而行之;此散氣治瘕之大法也。然瘕聚之證,使果氣強力健,則流行不息,又何瘕聚之有,惟正氣不行,而後邪氣得聚。
經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凡為此病,必氣虛者多,虛不知補,則正氣不行,正氣不行,則邪氣不散,安望其有瘳乎。但實者有據,故顯而易見,虛每以實,故隱而難知,此所以當辨其真也。破氣行氣之劑,凡氣實氣壅之甚,而為脹為痛者,宜排氣飲、木香順氣散、木香調氣散、四磨湯,諸七氣湯之類主之。若血中之氣滯,而為瘀為痛者,宜失笑散、通瘀煎、調經飲,甚者良方奪命丹。
疝瘕氣聚者荔香散,甚者天台烏藥散。氣結膀胱,小水不利者,小分清散、四苓散、五苓散。氣結大腸,干秘不行者,搜風順氣丸、麻仁丸。水虧血虛而秘滯者,濟川煎。肝氣逆而為聚者,解肝煎。兼火者,化肝煎。氣聚兼熱,久郁不行者,抽薪飲、大分清飲。寒滯不行,氣結脹聚者,抑扶煎、和胃飲、丁香茯苓湯。
三焦壅滯,氣道不清,而中滿腫脹者,廓清飲。痰飲水氣,停蓄胸脅,而為吞酸嘔逆者,苓朮二陳煎、六安煎、和胃飲、括痰丸之類主之。以上諸法,惟氣實瘕聚者宜之,凡元氣不足者,皆不可用。
補氣以行氣之劑,如聖愈湯、參歸湯、七福飲,皆能調心氣之虛滯。五味異功散、參朮湯,能理心脾之氣虛不行。獨參湯、參附湯,能助肺,以行五臟之治節。若脾胃氣虛而滯者,惟六君子湯、歸脾湯,為宜。脾胃虛寒而滯者,必溫胃飲、理中湯、五君子煎最佳。若虛在脾腎,陰分氣有不行,而或為痰飲,或為脹滿,或為嘔吐,腹痛等症,非理陰煎不可。若虛在血中之氣,而為滯為痛,微則四物湯,甚則五物煎、決津煎、大營煎方可。
白話文:
大體來說,飲食積滯或氣滯形成的腫塊,都是因為邪氣旺盛導致實證,正氣虛弱導致虛證。治療上應該兼顧扶正祛邪,積滯自然會消除。雖然說「堅硬的要削弱它,實在的要消除它」,但如果胃氣沒有虛弱,或許可以少量使用這些方法;如果病久導致身體虛弱,就不適合輕易使用。
氣瘕
瘕,是「假」的意思。所謂的「假」,是指它的形狀雖然像腫塊,但原本沒有固定的巢穴,不像實質腫塊那樣堅硬頑固,有實在的形狀。有形狀的腫塊,可能是因為血瘀或食積,有固定的位置且不易移動。而無形的腫塊,是病在氣分,氣機不順暢時會加重,氣機順暢時會緩解,聚散不定。正因為它沒有固定的根源,所以能大能小,或左或右,有時靠近脅肋就像手臂或手指,就稱為痃癖。有時在肚臍下方,會脹痛、急迫感,就稱為疝瘕。
《難經》說:「疾病有積聚,要如何區分呢?」積,屬於陰氣,陰氣沉伏聚結;聚,屬於陽氣,陽氣浮動不安。所以,積是五臟產生的,聚是六腑形成的。因此,症是積所造成,積在陰分,像深淵一樣難以清除,所以攻伐不易。瘕是由於聚,聚在陽分,像烏合之眾容易散開,所以疏散不難。這就是症瘕的區別,而疏散的方法,最重要的是「因通因塞」的巧妙運用,但很多人卻不了解,總是要仔細觀察脈象的虛實。
凡是病在氣分,沒有固定形狀和積滯的,都不能使用攻下的方法。因為攻下的藥物,只能消除有形的積滯,而不能消除無形的氣。如果是氣因為有形積滯而阻塞,去除積滯後,氣機自然順暢,當然可以使用攻下。但如果完全是無形氣滯,使用攻下也無法消除,反而會損害正氣,一定要清楚明白。疏散氣的方法,重點在於行氣,氣機順暢自然會散開。但行氣的方法需要斟酌權衡,如果氣機壅塞,應該用破氣的方法來疏通;如果氣機閉塞不通,應該用順氣的方法來疏導;如果氣熱導致乾涸,應該用寒涼的藥物來疏通;如果氣寒導致凝結,應該用溫熱的藥物來疏通,這是治療氣瘕的大原則。但如果氣機本身就很強健,運行順暢,又怎麼會產生氣聚呢?只有在正氣運行不暢的時候,邪氣才會聚集。
《黃帝內經》說:「邪氣侵襲的地方,必定是氣虛之處。」所以,凡是患上這種疾病的人,多半都是氣虛的體質,虛弱卻不知道補益,導致正氣不能運行,正氣不能運行,邪氣就無法消散,又怎麼能期望痊癒呢?實證有根據,所以容易觀察到,虛證則常常隱藏在實證之中,所以不容易發現,因此才需要辨別真假。破氣行氣的藥劑,凡是氣機壅塞嚴重,導致脹痛的,可以用排氣飲、木香順氣散、木香調氣散、四磨湯、諸七氣湯等方劑來治療。如果是血中氣滯,導致瘀血疼痛的,可以用失笑散、通瘀煎、調經飲,嚴重時可用良方奪命丹。
疝瘕氣聚可以用荔香散,嚴重時用天台烏藥散。氣結膀胱,小便不暢可以用小分清散、四苓散、五苓散。氣結大腸,大便乾結不通可以用搜風順氣丸、麻仁丸。水液不足、血虛導致大便秘結可以用濟川煎。肝氣鬱結可以用解肝煎,兼有火氣則用化肝煎。氣聚兼有熱邪,鬱積不通可以用抽薪飲、大分清飲。寒邪阻滯氣機不通,氣結脹滿可以用抑扶煎、和胃飲、丁香茯苓湯。
三焦氣機壅滯,氣道不暢,導致腹部脹滿腫脹,可以用廓清飲。痰飲水氣停留在胸脅,導致吞酸、嘔吐的,可以用苓朮二陳煎、六安煎、和胃飲、括痰丸等方劑治療。以上這些方法,都適合氣實導致的氣聚,凡是元氣不足的人,都不適合使用。
補氣以行氣的藥劑,例如聖愈湯、參歸湯、七福飲,都能夠調理心氣虛滯;五味異功散、參朮湯,能夠調理心脾氣虛不運;獨參湯、參附湯,能夠幫助肺氣,以調節五臟的功能。如果脾胃氣虛導致氣機不暢,適合使用六君子湯、歸脾湯。脾胃虛寒導致氣機不暢,最好用溫胃飲、理中湯、五君子煎。如果虛在脾腎,陰分氣機不通,導致痰飲、脹滿、嘔吐、腹痛等症狀,就必須用理陰煎。如果虛在血中之氣,導致氣滯疼痛,輕微的可以用四物湯,嚴重的可以用五物煎、決津煎、大營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