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用良方》~ 卷五 (1)

回本書目錄

卷五 (1)

1. 卷五

2. 治外科各症並跌打損傷

活命仙方,凡一切瘡瘍,未成膿者內消,已成膿者即潰,此止痛消毒之聖藥也。

穿山甲(蛤粉炒黃,三錢),白芷(三錢),防風(三錢),天花粉(三錢),赤芍藥(三錢),歸尾(三錢),乳香(三錢),沒藥(三錢),貝母(三錢),金銀花(三錢),皂刺(三錢),陳皮(三錢),甘草(三錢),紹酒(一碗)

煎數沸,溫服。

瘩疽懸久,凡瘩疽已久,元氣虛弱,攻伐已過,不能潰散。服之未成即消,已成即潰,腐肉即去,新肉即生。

人參(另燉,一二錢),黃耆(鹽水炒,二錢),當歸(二錢),川芎(二錢),芍藥(炒,二錢),白米(炒焦,三錢),茯苓(二錢),金銀花(一錢),白芷(七分),連翹(五分),甘草(生,五分)

清水煎服。

若腐肉即潰,而新肉不能收斂,屬氣虛者,四君子湯為主。

人參(二錢),白朮(二錢),茯苓(二錢),清炙甘草(一錢),加大黑棗(七個),煨生薑(一大片),水煎服。或加粳米(百粒)亦可。

若血虛者,四物湯為主。熟地黃(三錢),當歸(三錢),川芎(一錢),芍藥(二錢),水二鍾煎服。

氣血俱虛者,十全大補湯為主,即前四君四物湯方內加黃耆(一二錢),肉桂心(研沖,五分或一錢),水煎服,並忌寒涼消毒之劑。

瘡疽托裡散,凡一切瘡疽,始終常服,不致內陷。

瓜蔞(大者,一個),當歸(紹酒浸炒,一兩五錢),黃耆(米炒,一兩五錢),白芍藥(一兩五錢),生甘草(一兩五錢),熟地(一兩五錢),天花粉(一兩),金銀茶(一兩),皂刺(炒,一兩)

上藥以無灰酒浸之,入磁器內,厚紙封口,再用油紙重封。隔水蓋煮至藥香,取出,分服直至瘡愈。

立齋曰:此方藥品平易,消毒之功甚大,且不動臟腑,不傷血氣,不問陰陽,腫潰屢試屢驗。

若發背腦疽勢甚者,更用隔蒜灸之。若脈氣沉實,大小便秘,先用疏通之劑,隨服此藥,功效甚速。若火毒已退,不作膿或不潰者,更宜服此托裡。若潰而不斂及膿清者,宜用大補。

腸癰,凡腸疽癰疽發背乳癰及一切腫毒,或焮痛憎寒壯熱者。

金銀花(二錢),黃耆(二錢),當歸(二錢),生甘草(二錢)

紹酒一盅,水一鍾。分病上下,食前食後服之。少頃,再服一劑。渣滓敷患處。老少虛實皆可服。

參耆托裡散,凡瘡瘍氣血俱虛,不能起發,或潰腐不能收斂,及惡寒發熱者。

人參(氣虛者多用之,一、二錢),黃耆(米炒,一錢),白朮(炒,一錢),當歸(一錢),熟地(一錢),芍藥(紹酒炒,一錢),茯苓(一錢),陳皮(一錢)

水煎服。

瘰癧流注,凡瘰癧流注,及一切癰疽不足之症,不作膿或不潰,或潰後發熱,或惡寒,肌肉消瘦,飲食不思,睡臥不安,盜汗不止。

白話文:

治外科各症並跌打損傷

活命仙方:各種瘡瘍,未化膿的能內消,已化膿的能使其潰破,這是止痛消毒的良藥。

組成:穿山甲(炒黃,三錢)、白芷(三錢)、防風(三錢)、天花粉(三錢)、赤芍藥(三錢)、當歸尾(三錢)、乳香(三錢)、沒藥(三錢)、貝母(三錢)、金銀花(三錢)、皂莢刺(三錢)、陳皮(三錢)、甘草(三錢)、紹酒(一碗)。

用法:煎煮至沸騰數次,溫服。

瘩疽久治不癒:對於久治不癒的瘩疽,元氣虛弱,攻伐過度,無法潰散者,服用此方,未化膿的能使其內消,已化膿的能使其潰破,腐肉能脫落,新肉能長出。

組成:人參(另燉,一二錢)、黃耆(鹽水炒,二錢)、當歸(二錢)、川芎(二錢)、芍藥(炒,二錢)、白米(炒焦,三錢)、茯苓(二錢)、金銀花(一錢)、白芷(七分)、連翹(五分)、甘草(生,五分)。

用法:清水煎服。

若腐肉潰破,但新肉無法收斂,屬於氣虛者,以四君子湯為主。

組成:人參(二錢)、白朮(二錢)、茯苓(二錢)、炙甘草(一錢)、大黑棗(七個)、煨生薑(一大片)。

用法:水煎服,或可加粳米(百粒)。

若血虛者,以四物湯為主。

組成:熟地黃(三錢)、當歸(三錢)、川芎(一錢)、芍藥(二錢)。

用法:水二碗煎服。

氣血都虛者,以十全大補湯為主,即在四君子湯和四物湯的基礎上,加入黃耆(一二錢)、肉桂心(研末沖服,五分或一錢),水煎服,並忌寒涼消毒藥物。

瘡疽托裡散:各種瘡疽,長期服用此方,可以防止內陷。

組成:瓜蔞(大的,一個)、當歸(紹酒浸後炒,一兩五錢)、黃耆(米炒,一兩五錢)、白芍藥(一兩五錢)、生甘草(一兩五錢)、熟地黃(一兩五錢)、天花粉(一兩)、金銀花(一兩)、皂莢刺(炒,一兩)。

用法:用無灰酒浸泡藥物,放入瓷器中,用厚紙封口,再用油紙封好。隔水燉煮至藥香四溢,取出,分次服用直至瘡瘍痊癒。

說明:此方藥物平和易得,消毒效果非常好,而且不傷及臟腑,不傷及氣血,不論陰陽虛實,腫脹潰瘍,屢試屢驗。

若發背、腦疽病情嚴重者,可加用隔蒜灸法。若脈象沉實,大便小便不通暢者,先服用通便藥物,再服用此藥,療效很快。若火毒已退,不化膿或不潰破者,更宜服用此托裡藥。若潰破而不收斂,或膿液清稀者,宜服用大補藥物。

腸癰:各種腸癰、疽、發背、乳癰及一切腫毒,或伴有紅腫熱痛、畏寒發熱者。

組成:金銀花(二錢)、黃耆(二錢)、當歸(二錢)、生甘草(二錢)。

用法:紹酒一盅,水一碗。根據病情,飯前或飯後服用。服用片刻後,再服用一劑。藥渣敷於患處。老少虛實皆可服用。

參耆托裡散:各種瘡瘍因氣血兩虛而不能自行痊癒,或潰破後不能收斂,或伴有惡寒發熱者。

組成:人參(氣虛者用量較多,一、二錢)、黃耆(米炒,一錢)、白朮(炒,一錢)、當歸(一錢)、熟地黃(一錢)、芍藥(紹酒炒,一錢)、茯苓(一錢)、陳皮(一錢)。

用法:水煎服。

瘰癧流注:各種瘰癧、流注,以及一切癰疽不足之症,不化膿或不潰破,或潰破後發熱,或惡寒,肌肉消瘦,食慾不振,睡眠不安,盜汗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