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心悟雜症要義》~ 中風門 (1)
中風門 (1)
1. 中風門
「中風者,其中風也,有中腑中臟中血脈之殊。中腑者中在表也,外有六經之形症,與傷寒六經傳變之症無異也。中太陽用柱枝湯,中陽明葛根湯加桂枝,中少陽小柴胡湯加桂枝,其法悉具傷寒門,慈不贅。」
此一段是傷寒論三陽傷風表症,與中風門全無關涉。又「腑」字空作「經」字,若云入腑,則里症矣,安用葛根、桂枝耶?
「中臟者中在裡也,其人眩僕昏冒,不省人事,或痰聲如曳鋸,宜分臟腑寒熱而治之。假如其人素挾風寒,或暴中新寒,則風水相遭,寒冰徹骨,而風為寒風矣。」
白話文:
中風是指風邪入侵身體,可以分為中腑、中臟和中血脈三種。中腑是指風邪侵襲外表的經脈,表現出六經的症狀,與傷寒六經傳變的症狀相同。治療中太陽可用柱枝湯,中陽明可用葛根湯加桂枝,中少陽可用小柴胡湯加桂枝,這些方法都可以在傷寒門中找到,這裡就不贅述了。
这段文字是关于伤寒论三阳伤风表症的,与中风毫无关系。「腑」字在这里被误用成「經」字,如果说是入腑,那就是里症了,怎么会用葛根、桂枝呢?
中臟是指風邪入侵內裡的臟腑,患者會出現頭昏眼花、神志不清、甚至痰聲如鋸子摩擦的症狀,需要根据臟腑寒熱來治療。如果患者平时就容易受风寒,或者突然受到寒邪侵襲,就會導致風寒交感,寒邪深入骨髓,風邪也變成了寒風。
此一段即傷寒陰症,亦與中風門無涉。
「假如其人素有積熱,或鬱火暴發,則風乘火勢,火借風威。而風為熱風矣。」
自此段起方是中風門。
「為熱風,多見閉症。其症牙關緊急,兩手握固。法當疏風開竅,先用搐鼻散吹之,次用牛黃丸灌之。若大便閉結,腹滿脹悶,火勢極盛者,以三化湯攻之。」
言熱風者多系腎水過虛之人,法當遵丹溪大劑滋陰。攻之一法,須慎用也!
「為寒風,多見脫症,其症手撒脾絕;眼合肝絕;口張心絕;聲如鼾肺絕;遺尿腎絕。更有兩目直視,搖點上竄,髮直如妝,汗出如珠,皆脫絕之症。法當溫補元氣。急用火劑附子理中湯灌之。若痰涎壅盛,以三生飲加人參灌之。間亦有寒痰壅塞,介乎閉脫之間,不便驟補者,用半夏橘紅各一兩,濃煎至一杯,以生薑自然汁對衝,頻頻灌之,其人即延,然後按其虛而調之。」
白話文:
這一段指的是傷寒陰症,和中風門沒有關係。
如果患者平時體內積存熱邪,或是鬱火突然發作,就會導致風乘火勢,火借風威,而形成熱風。
從這一段開始才是中風門。
熱風通常表現為閉症,症狀包括牙關緊閉、雙手握拳。治療方法應該疏風開竅,首先用搐鼻散吹入鼻腔,接著用牛黃丸灌服。如果患者大便閉結、腹脹悶痛,火勢極盛,就應該用三化湯攻邪。
熱風多見於腎水過虛的人,治療方法應該依照丹溪先生的方劑滋陰。攻邪的方法要謹慎使用。
寒風通常表現為脫症,症狀包括手無力、脾臟失常;眼睛閉合、肝臟失常;嘴巴張開、心臟失常;呼吸鼾聲、肺臟失常;小便失禁、腎臟失常。此外,患者還可能出現雙眼直視、瞳孔上翻、頭髮豎立、汗出如珠,這些都是脫症的表現。治療方法應該溫補元氣,緊急服用附子理中湯灌服。如果患者痰涎壅盛,就應該用三生飲加人參灌服。有些情況下,患者可能出現寒痰壅塞,介乎閉症和脫症之間,不宜立即補益,可以使用半夏、橘紅各一兩,濃煎至一杯,加入生薑汁一起灌服,患者就能延續生命,之後再根據患者的虛弱程度進行調養。
言寒者即陽虛之人也,此段所論甚是,宜格遵之。惟三生飲用以救急,誠為良法,但分量太重,無已,照原方三分之一可也。
「然予自揣生平,用附子理中治愈者甚多,其用牛黃丸治愈者,亦恆有之。惟三化湯一方,並未舉用,此必天時地土人事之不同。然寒熱之劑,屹然並立,古方具在,法不可泥,故兩存之,以備參酌。」
法雖並存,然遇此症,而用大黃,未有不殺人者,三化湯慎用!牛黃丸取其消痰順氣,亦初起暫用之法耳,五七日後,須遵俞氏塞空之旨,用侯氏黑散法也。
白話文:
說到寒性的人,就是陽氣虛弱的人,這段話講得很有道理,應該謹記並遵照。三生飲用來救急,確實是好方法,但是劑量太重,沒有辦法,照原方三分之一就可以了。
雖然我自認一生用附子理中湯治癒的人很多,用牛黃丸治癒的人也不少,但是三化湯這一味藥方,我從來沒有使用過。這必定是天時、地土、人事不同的緣故。然而寒熱的藥劑,卻始終並存,古方都留存著,方法不能死板,所以兩種都保留著,供大家參考。
雖然兩種方法都保留著,但是遇到這種病症,如果使用大黃,沒有不致命的。三化湯要謹慎使用!牛黃丸取其消痰順氣,也只不過是初期暫時使用的辦法而已,五到七天之後,必須遵照俞氏塞空的方法,使用侯氏黑散的療法。
「口噤角弓反張,痙病也。但口襟而兼反張者,是已成痙也,小續命湯。口噤而不反張者,是未成痙也,大秦艽湯。」
此條宜摘入痙症之下,蓋痙症極重,不遇角弓反張,不致口噤也。又小續命湯內有麻黃,係指傷寒痙症芥表症者,風痙當去之。
大秦艽湯
治風中經絡,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或語言寒澀,乃血弱不能養於筋,宜用養血疏風之劑。經云: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是也。
白話文:
嘴巴閉合、四肢抽搐反張,這是痙攣病。如果嘴巴緊閉並且伴隨四肢反張,就表示已經形成痙攣,可以用小續命湯治療。如果嘴巴閉合但沒有四肢反張,則表示還沒有形成痙攣,可以用大秦艽湯治療。
痙攣病非常嚴重,如果不是四肢抽搐反張,嘴巴是不會閉合的。小續命湯中含有麻黃,適用於傷寒導致痙攣的患者,屬於表症,風痙症則應該去掉麻黃。
大秦艽湯用於治療風邪侵犯經絡,導致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或語言遲鈍的情況,這是因為氣血虛弱無法滋養筋脈所致,需要用養血疏風的藥物治療。古書記載:「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說明治療風邪要先調理氣血,氣血通暢,風邪自然會消失。
秦艽(一錢五分),甘草(炙),川芎,當歸,芍藥,生地,熟地(自制),茯苓,羌活,獨活,白朮,防風,白芷,黃芩(酒炒,各八分),細辛(二分)
水煎服。如或煩躁口渴,加石膏一錢五分;陰雨,加生薑三片;春夏,加知母八分。
白話文:
秦艽(一錢五分)、甘草(炙)、川芎、當歸、芍藥、生地、熟地(自制)、茯苓、羌活、獨活、白朮、防風、白芷、黃芩(酒炒,各八分)、細辛(二分)
用水煎煮服用。如果出現煩躁口渴的症狀,可以加石膏一錢五分;陰雨天氣,可以加生薑三片;春夏季節,可以加知母八分。
此治風初起之方,只可一二服。若用以舒筋,則羌、防、細辛當減,威靈仙、鉤藤當加。又中風者命門多虛,知母當慎用!
神仙解語丹
白附子(炮),石菖蒲(去毛),遠志(去心,甘草水浸,炒),天麻,全蠍(去尾,甘草水洗),羌活,南星(牛膽制多次更佳,各一兩),木香(五錢)
白話文:
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風邪初起,只需服用一到兩次。若要舒筋,則羌活、防風、細辛的份量要減,威靈仙和鉤藤要增加。此外,中風病人命門多虛,知母要謹慎使用。
方子裡有炮製的白附子、去毛的石菖蒲、去心並用甘草水浸泡炒制的遠志、天麻、去尾並用甘草水洗的全蠍、羌活、用牛膽制過的南星(多次制更佳,各一兩)、五錢的木香。
為末,麵糊丸、龍眼大、每服一丸、薄荷湯下。
此方用之屢效,不但治中風不語,兼治夏間陰寒痧症。
地黃飲子
熟地(九蒸曬,二錢),馬戟(去心),山萸肉(去核),肉蓯蓉(酒浸焙),石斛,附子(炮),五味子(杵炒),白茯苓(各一錢),石菖蒲(去毛),桂心,麥冬(去心),遠志(去心,甘草水泡炒,各五分),入薄荷少許,姜(一片),棗(二枚)
水煎服。氣虛加人參二錢。
用菖蒲恐引熱藥入心竅,轉致中焦熱,有痰迷之慮,慎之!
白話文:
最後,將麵糊丸、龍眼肉各取一丸,用薄荷湯送服。這個方子用起來屢試不爽,不只能治療中風不語,還能治療夏天陰寒痧症。
地黃飲子:熟地黃(九蒸九曬,兩錢),馬鞭草(去心),山茱萸肉(去核),肉蓯蓉(酒浸後烘乾),石斛,附子(炮製),五味子(搗碎後炒),白茯苓(各一錢),石菖蒲(去毛),桂皮心,麥冬(去心),遠志(去心,用甘草水浸泡後炒,各五分),加入少量薄荷,一片生薑,兩枚紅棗。
用水煎服。如果氣虛,可以加人參兩錢。
使用石菖蒲要謹慎,擔心它會引導熱藥進入心竅,轉而導致中焦發熱,引發痰迷的風險,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