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美

《古今名醫方論》~ 卷四 (17)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7)

1. 瓊玉膏

治虛勞乾咳。

生地黃(四斤),白茯苓(十二兩),白蜜(二斤),人參(六兩)

白話文:

生地黃(兩公斤),白茯苓(六百克),白蜜(一公斤),人參(三百克)

上以地黃汁同蜜熬沸,用絹濾過,將參、茯為細末,入前汁和勻,以瓷瓶用棉紙十數層,加箬封瓶口,入砂鍋內,以長流水煮沒瓶頸,桑柴火煮三晝夜,取出,換紙札口,以蠟封固,懸井中一日,取起,仍煮半日,白湯點服。

白話文:

首先將生地黃汁和蜂蜜一起熬煮沸騰,用絹布過濾。再將人參、茯苓研磨成細末,加入過濾好的湯汁中攪拌均勻。然後用瓷瓶裝入,外面用棉紙包上十幾層,並用箬葉封住瓶口。將瓷瓶放入砂鍋中,加入清水沒過瓶頸,用桑柴火煮上三天三夜。取出瓷瓶後,換上新的紙張封住瓶口,用蠟封固。將瓷瓶懸掛在井中浸泡一天,然後取出繼續煮上半天。最後,用白開水沖服服用。

李士材曰:乾咳者,有聲無痰,火來乘金,金極而鳴也。此本元之病,非悠遊漸漬,難責成功。若誤用苦寒,只傷脾土,金反無母。故丹溪以地黃為君,令水盛則火自息;又損其肺者益其氣,故用人參以鼓生髮之元;虛則補其母,故用茯苓以培萬物之本;白蜜為白花之精,味甘歸脾,性潤悅肺,且緩燥急之火。四者皆溫良和厚之品,誠堪寶重。

郭機曰:起吾沉瘵,珍賽瓊瑤。故有瓊玉之名。

白話文:

李士材說:乾咳的人,有聲音但沒有痰,這是因為火勢來襲、乘虛而入、攻擊金脈,金脈極度亢盛而發出的鳴叫聲。這是元氣的疾病,不是通過慢慢滋養就能治癒的,很難指望當下就成功。如果誤用苦寒的藥物,只會傷害脾胃,金脈反而失去滋養。所以,丹溪以生地黃為君藥,使水液充盈,火氣自然平息;又用人參益氣,幫助肺氣生發;用茯苓補益脾胃,以培育萬物生長的根本;白蜜是白花的精華,味甘、入脾,性潤、悅肺,且能緩和燥急的火氣。這四種藥物都是溫和、良性的,非常珍貴。

2. 附補方藥雜論十七條

張景岳曰:沽古枳朮丸,以白朮為君,脾得燥而能健,佐以枳實,其味苦峻,有推牆倒壁之功。此寓攻於守之劑,唯脾氣不清而滯勝者宜之。若脾氣已虛,非所宜也。今以為補脾之藥,及小兒瘦弱,制令常服,適足傷其氣,助其瘦耳!

白話文:

張景嶽說:沽古枳朮丸,是以白朮為君藥,脾臟得到乾燥就能健壯,佐以枳實,其味苦澀峻烈,有推倒牆壁的作用。這味藥是攻守兼備的,只有脾氣不清而滯氣勝的人才適合服用。如果脾氣已經虛弱了,就不適合服用。現在有人把它當作補脾的藥物,甚至讓瘦弱的小孩經常服用,這只能傷害脾氣,讓他們更瘦弱!

東垣平胃散,欲治其不平也。本為胃強邪實者設,故性味從辛燥從苦,而能消散,唯有滯有濕有積者宜之,若以為健脾而常服,其誤甚矣。

白話文:

東垣平胃散,是想要治療胃不和順的藥方。它原本是為胃氣太強、邪氣實熱的人而設的,所以味辛燥、苦,用來消散胃中的積食。只有腸胃有積食、濕氣重、有堆積物的人才適合服用。如果把它當成健脾的藥物,經常服用,那就大錯特錯了。

補中益氣一湯,允為東垣獨得之心法。本方以升、柴助升氣,以參、朮、歸、耆助陽氣,此意誠盡善矣。然補陽之義,亦有宜否。如治勞倦內傷發熱,為助陽也,非發汗也。然有不散而散之意,故於勞倦感寒,或陽虛痎瘧,及脾氣下陷等症最宜。若全無表邪寒熱,而中氣虧甚者,則升、柴大非所宜。

白話文:

補中益氣湯,可以說是東垣派獨創的治療心法。此方用升麻、柴胡來幫助提升正氣,用人參、白朮、黃耆來幫助益氣生陽,此用意誠然是極好的。然而補益陽氣的方法,也有一定的適應症和禁忌症。比如治療勞倦內傷發熱時,應當扶助陽氣,而不是發汗。但是,這其中也包含了不散而散的含義,因此它非常適合治療勞倦感寒、陽虛痎瘧以及脾氣下陷等症狀。如果患者完全沒有表邪寒熱,而只是中氣虧損嚴重,那麼就不適合使用升麻和柴胡了。

蓋升、柴之味兼苦寒,升柴之性兼疏散,唯有邪者,可因升而散之,若無邪大虛者,即純用培補,猶恐不及,再兼疏散,安望成功?凡補陽之劑,無不能升,正以陽主升也。寇宗奭極言五勞七傷,大忌柴胡,而李時珍以為不然。要之能散者,斷不能聚;能泄者,斷不能補;性味苦寒者,斷無扶陽之物。

白話文:

升麻、柴胡的味道是苦寒,升麻和柴胡的性質是疏散。唯有邪氣的人,可以使用升麻的升散作用來散去邪氣。如果沒有邪氣,屬於大虛的人,就應該單純地使用培補藥物,恐怕還來不及,如果再兼用疏散藥物,怎麼能夠期望治療成功呢?所有補陽的藥物,沒有不能升的,這是因為陽氣主升的緣故。寇宗奭極力主張五勞七傷的人,大忌用柴胡,而李時珍認為不是這樣。總之,具有疏散作用的藥物,一定不能聚合;具有泄瀉作用的藥物,一定不能補益;性味苦寒的藥物,一定沒有扶陽的作用。

故表不固而汗不斂者,不可用;外無表邪,而陰虛發熱者,不可用;陽氣無根,而格陽戴陽者,不可用;脾肺虛甚,而氣促似喘者,不可用;命門火衰,而虛寒泄瀉者,不可用;水虧火旺,而衄血吐血者,不可用;四肢厥,而陽虛欲脫者,不可用。總之,元氣虛極者不可泄,陰陽下竭者不可升。

人但知補中益氣可以補虛,不知幾微關係,判於舉指之間,纖微不可紊,誤者正此類也。

白話文:

因此,表氣不固而汗出不止的,不能用;外無表邪,而陰虛發熱的,不能用;陽氣無根,而格陽戴陽症候的,不能用;脾肺虛弱極盛,而氣促似喘的,不能用;命門火衰,而虛寒泄瀉的,不能用;水虧火旺,而衄血吐血的,不能用;四肢厥冷,而陽虛欲脫的,不能用。總之,元氣虛極的,不可瀉;陰陽下竭的,不可升。

神麯、麥芽,雖助戊土以腐熟水穀,然麥芽一味,治婦人喪子,乳房脹痛欲成癰者,用一二兩炒熟,煎服即消,其破血散氣可知矣。又《婦人良方》云:神麯善下胎,皆克伐之功多,而補益少,不宜輕用。

白話文:

神曲、麥芽,雖然幫助戊土腐熟水穀,但麥芽有一種功效,治療婦人喪子,乳房脹痛欲成癰者,用二兩左右炒熟,煎服即消,由此可知其破血散氣的功效。又《婦人良方》說:神曲善於下胎,都是克伐的作用多,而補益少,不適合輕易使用。

喻嘉言曰:連、芩、柴、芍、知母,皆苦寒之劑,能瀉有餘之火耳!若飲食勞倦,內傷元氣,為陽虛之病,以甘溫之劑除之,如黃耆、人參、甘草之屬。若陰微陽強,相火熾盛,以乘陰位,日漸煎熬,為血虛之病,以甘平之劑降之,如當歸、地黃之屬。若心火亢極,鬱熱內實,為陽強之病,以鹹冷之劑折之,如大黃、朴硝之屬。

白話文:

喻嘉言說:連翹、黃芩、柴胡、芍藥、知母,都是苦寒的藥物,只能瀉掉多餘的火氣。但是,如果飲食勞倦,損傷了元氣,導致陽虛的疾病,就要用甘溫的藥物來治療,比如黃耆、人參、甘草等。如果陰虛陽盛,相火旺盛,侵犯陰位,日漸耗損,導致血虛的疾病,就要用甘平的藥物來降火,比如當歸、地黃等。如果心火亢盛,鬱熱內實,導致陽強的疾病,就要用鹹冷的藥物來抑制,比如大黃、朴硝等。

若腎水受傷,真陰失守,無根之火,為陰虛之病,以壯水之劑濟之,如生地、玄參之屬。若命門火衰,為陽脫之病,以溫熱之劑固之,如附子、乾薑之屬。若胃虛過食冷物,抑遏陽氣於脾土,為火鬱之病,以升陽之劑發之,如升麻、葛根之屬。不明治法,以求施治,何所據依耶?

白話文:

1.腎水受傷:腎臟功能衰弱,陰精虧虛。

2.真陰失守:陰精不能固守,導致虛火上升。

3.無根之火:虛火無根,不能滋陰降火,導致陰虛症狀。

4.陰虛之病:因陰虛而引起的疾病。

5.壯水之劑:滋陰補腎的藥物,如生地、玄參。

6.命門火衰:腎陽虛弱,陽氣不足。

7.陽脫之病:陽氣脫離,虛衰衰竭引起的疾病。

8.溫熱之劑:溫補陽氣的藥物,如附子、乾薑。

9.胃虛過食冷物:胃氣虛弱,過食生冷寒涼的食物。

10.抑遏陽氣於脾土:寒涼之物抑制陽氣,導致陽氣鬱滯於脾胃。

11.火鬱之病:陽氣鬱滯引起的疾病。

12.升陽之劑:升發陽氣的藥物,如升麻、葛根。

13.不明治法:不瞭解治療方法。

14.以求施治:企圖進行治療。

15.何所據依耶:憑什麼依據進行治療?

今人見煩熱、枯燥等症,不敢用附子者,惡其以熱助熱也。孰知不藏精之人,腎中陽氣不鼓,精液不得上升,故枯燥外見,必於補陰劑中用附子助陽,則陰氣上交於陽位,如釜底加薪,則釜中氣水上騰,而潤澤有立至者。黑鉛一味,乃水之精,入北方壬癸。凡遇陰火逆沖,真陽暴脫,氣喘痰鳴之急症,同桂、附回陽等藥用之,立見奇功,即經云重劑是也。

虞天民曰:血不歸原,責之胃,寒涼屢用不效,唯炙甘草、炮薑輩,引血歸原妙。

白話文:

現在的人看見煩熱、枯燥等症狀,不敢使用附子,是因為他們害怕以熱助熱。但其實,不儲藏精氣的人,腎中的陽氣不足,精液無法上升,所以才會出現枯燥的症狀。因此,在補陰藥裡加入附子來補陽,則陰氣上升交於陽位,就像在鍋底加柴,鍋中的蒸氣就會上升,潤澤立馬就能產生。黑鉛味甘,是水的精華,進入北方的壬癸。凡是遇到陰火逆衝,真陽突然脫離,出現氣喘痰鳴的急症,就和桂枝、附子等回陽藥一起使用,立馬就能見效,這就是經典上說的「重劑」理論。

失血後大熱大渴,症似白虎,惟脈虛大不長實為異,誤服寒涼必死,當歸補血湯主之。

白話文:

失血後出現高燒口渴,症狀類似白虎湯證,但脈搏虛大而不充實是主要不同點,如果誤服寒涼藥物,很容易導致死亡,此時應該服用當歸補血湯治療。

趙羽皇曰:參者參也,與元氣為參贊者也。不特氣虛宜用,即血虛亦宜用;內傷宜用,外感亦宜用。蓋煩渴由乎火邪,得人參而陰津自長;腫脹本乎氣壅,得人參而痞悶全消。以至食不欲入,食入反脹,或胃反噎膈,泄利亡陰,灑淅惡寒,多汗漏風等症,無不賴人參之大力,作元氣之藩籬。

白話文:

趙羽皇說:參就是「參與」,人參對元氣有「參與」的作用。並非只有氣不足才需要服用人參,血不足時也需要服用,無論是內傷還是外感造成的疾病都需要。因為燥熱口渴是由於火邪而來,吃了人參後,陰津自然會增加;腫脹是因氣運行不暢而來,服食人參可以緩解痞悶。還有不思飲食,吃了反脹,或是胃中老是反噎隔,腹瀉則陰液流失,酒後畏寒多汗漏風等症狀,都需要仰賴有人參的強⼤效用來做為元氣的藩籬。

而妄謂肺熱傷肺,參能作飽,不知肺金之冤熱,非參莫救,脾虛之中滿,非參與術,何由健運?此所以功魁群草也。附子一味,有斬關奪門之勇,引補氣藥行十二經,以追散失之元陽;引補血藥入血分,蒸動不足之真陰;引發散藥開腠理,以驅在表之風寒;引溫藥達下焦,以逐在裡之冷濕,其用亦宏矣。

白話文:

而胡亂地說肺熱傷肺或人參能使人吃飽。不知肺金的冤屈要靠人參才能補救,散亂脾氣之中滿溢,若無法和參與術,怎麼會有健運呢?這就是人參居於百草之首的原因。附子的功效,猶似有斬開關口,奪取城門的勇猛,引導補氣的藥物通行十二經脈,來捕捉散失的元陽;引導補血的藥物進入血脈,使不足的真陰蒸動起來;引導發散的藥物打開腠理,來驅散表面的風寒;引導溫熱的藥物到達下焦,來驅散裡面的寒濕,它的功效也很宏大。

正治人所易曉,其最妙能以熱攻熱,如胃陽發露,口爛舌糜,腎陽發露,面赤吐紅,用之頃刻神清熱退,唯其能返本回陽也,世人豈識之哉!柯韻伯曰:仲景備十劑之法,輕可散實,麻黃、葛根諸湯是也;宣可決壅,梔豉、瓜蒂之方是也;通可去滯,五苓、十棗之屬是也;泄可去閉,陷胸、承氣、抵擋是也;滑可去著,膽導、蜜煎是也;澀可固脫,赤石脂、桃花湯是也;補可扶弱,附子湯、理中丸是也;重可鎮怯,禹餘糧、代赭石湯是也;濕可潤燥,黃連阿膠湯是也;燥可去濕,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是也;寒能勝熱,白虎湯、黃連瀉心湯是也;熱可制寒,白通、四逆諸方是也。

白話文:

傳統的醫療方法,一般人很容易理解。最妙的是能以熱攻熱,如胃的陽氣太旺,導致口爛舌潰;腎的陽氣太旺,導致面赤吐血,用這種方法瞬間就能讓神智清醒、熱氣散去,因為它能通過調和陰陽來恢復身體的平衡。然而,世人怎麼能知道呢?柯韻伯說:仲景總結了十種治療方法:輕微的可驅散實症,如麻黃、葛根等藥湯;適當的可疏通閉塞,如梔豉、瓜蒂等藥方;通暢的可消除停滯,如五苓、十棗等藥物;洩下的可消除閉塞,如陷胸、承氣、抵擋等藥物;潤滑的可消除凝滯,如膽導、蜜煎等藥物;澀滯的可固澀脫垂,如赤石脂、桃花湯等藥物;補養的可扶助虛弱,如附子湯、理中丸等藥物;重鎮的可鎮靜怯弱,如禹餘糧、代赭石湯等藥物;濕潤的可滋潤乾燥,如黃連阿膠湯等藥物;乾燥的可消除濕氣,如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等藥物;寒涼的可抑制熱症,如白虎湯、黃連瀉心湯等藥物;溫熱的可抑制寒症,如白通、四逆等藥方。

看仲景加減法,當細審其深意。如腹中痛者,少陽加芍藥,少陰加附子,太陰加人參。若心下悸者,少陰加桂枝,少陽加茯苓。若渴者,少陽加栝蔞根、人參,太陰加白朮。仲景於加減中分陰陽表裡如此。故熟仲景方,始知仲景立方之妙;理會仲景法,才知仲景用藥取捨之精。

白話文:

  1. 觀察仲景的加減法,要仔細審視其深意。比如:肚子痛的人,太陽病多加芍藥,少陰病多加附子,太陰病多加人參。

  2. 假如心臟下面悸動(心悸)的人,少陰症增加桂枝,少陽症增加茯苓。

  3. 如果口渴的人,少陽症增加栝蔞根、人參,太陰症增加白朮。

  4. 仲景在加減藥方中把陰陽表裡分得非常仔細。因此,熟悉仲景的方法,才能知道仲景開立藥方的巧妙之處;理解仲景的方法,才能知道仲景選用藥物的精妙之處。

仲景立方,精而不雜。其中以六方為主,諸方皆從而加減焉。凡汗劑皆本桂枝,吐劑皆本梔豉,攻劑皆本承氣,和劑皆本柴胡,寒劑皆本瀉心,溫劑皆本四逆。渾而數之,為一百一十三方者,未之審耳!

白話文:

仲景所立的方劑,精練而不雜亂。其中以六個基本方劑為主,其他的方劑都是從這六個基本方劑中加減而成的。所有發汗劑都以桂枝湯為基礎,所有吐劑都以梔豉湯為基礎,所有瀉下劑都以承氣湯為基礎,所有和解劑都以柴胡桂枝湯為基礎,所有清熱劑都以瀉心湯為基礎,所有溫補劑都以四逆湯為基礎。粗略地數一數,可以得出有一百一十三個方劑,這可能還不完全。

小柴胡方,為半表而設,而其證皆屬於里。蓋表證既去其半,則病機偏於向里矣。惟往來寒熱一證,尚為表邪未去,故獨以柴胡一物主之,其他悉用里藥。凡里證多陰、多寒、多虛,而少陽之裡,偏於陽,偏於熱,有虛有實,而不盡屬於虛也。然仲景又深以裡虛為患,故於半表未解時,便用人參以固里。

白話文:

小柴胡湯的方劑,是治療半表證的,而它的證狀都屬於裡證。因為表證既然去除了一半,那麼病機就偏向裡證了。只有往來寒熱一證,還屬於表邪未去,所以單獨用柴胡一味藥為主藥。其他藥物都用來治療裡證。凡是裡證多陰、多寒、多虛,而少陽的裡證,卻偏於陽,偏於熱,有虛證也有實證,並不完全屬於虛證。然而仲景又深知裡虛是危害,所以在半表症狀未消解時,就用人參固裡。

桂枝本為太陽風寒設,可以散六經初感之邪;柴胡本為少陽半表設,更可以調三陽半表之證。蓋桂枝是調和營衛之劑,柴胡湯是調和腠理之劑。凡風寒襲人,不在營衛,即入腠理,所以仲景一書,最重二方。

白話文:

桂枝的功效主要是治療太陽風寒證,可以驅散六經初感的邪氣;柴胡的功效主要是治療少陽半表證,也可以治療三陽半表證。桂枝是調和營衛的藥物,柴胡湯是調和腠理的藥物。凡是風寒襲人,不在營衛,就進入腠理,所以《傷寒論》這本書,最重視這兩種方劑。

脾為至陰,居中宮而撫四肢,最畏寒邪為患,故仲景制理中、四逆二方。理中者,理中焦,為腹痛、吐利而設。若手足逆冷,下利清穀,是太陰本病。觀四逆證上不稱厥陰、少陰,有此證者,必見面赤,故以通脈加之,則四逆本為太陰,立可知也。然他經有此陰寒者,可通用之。

白話文:

脾臟屬陰,位於人體的中央,主運化水穀、統攝血液,喜溫怕寒,寒邪最易侵襲脾臟,因此張仲景制定了理中湯和四逆湯來治療。理中湯用於治療中焦虛寒引起的腹痛、吐瀉。如果手足逆冷,大便清稀,那是太陰脾臟的本病。四逆證上不稱厥陰、少陰,有這個證狀的人,一定會面赤,所以加上通脈散一起治療,那麼四逆的根本原因就是太陰脾虛,這一點很容易明白。但是,其他經絡有類似的陰寒證狀,也可以通用這兩個方劑。

用於太陰本經,是固本以逐邪也;用於少陰,溫土以制水也;用於厥陰,和水土以生木也;用於太陽,益火以扶元陽也。惟陽明胃實,少陽相火,非所宜耳。

白話文:

用於太陰經,是為了固護根本並驅邪;用於少陰經,是為了溫暖脾胃並剋制水;用於厥陰經,是為了調和水土並生髮肝木;用於太陽經,是為了益火以扶持元陽。只有陽明胃實和少陽相火,纔不宜用。

腎主五液,入心為汗,少陰受病,液不上升,所以陰不得有汗。仲景治少陰之表,於麻黃、細辛中加附子,是升腎液也。若少陰無主,水火不和,真陰為邪所逼,則水隨火越,故反汗出。仲景治少陰之裡,附子湯中任人參,是補腎液也。

白話文:

腎臟主導五種體液,其中一種是汗液,進入心臟後轉化為汗液。少陰受到病邪侵犯時,體液不能正常上升,所以陰氣不能產生汗液。仲景治療少陰病的表證,在麻黃、細辛中加入附子,就是為了提升腎液。如果少陰無主,水火不和,真陰被邪氣所逼迫,那麼水就會隨火上越,所以反而會出汗。仲景治療少陰病的裡證,在附子湯中加入人參,就是為了補腎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