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美

《古今名醫方論》~

回本書目錄

1. 補遺

2. 參蘇飲

(《局方》)

治感冒風寒,咳嗽吐痰,涕唾稠黏,胸膈滿悶,寒熱往來,或頭痛惡寒,脈弱無汗。

人參,蘇葉,乾葛,前胡,陳皮,枳殼,茯苓,半夏(各八分),桔梗,木香,甘草(各五分),生薑(五片),大棗(一枚)

上水煎,熱服取汗。

葉仲堅曰:此少陽中風,而寒濕內著之證也。仲景於表劑不用人參,惟少陽寒熱往來,雖有口苦、咽乾、目眩之相火,亦用人參以固中氣。此咳嗽聲重,痰涎稠黏,涕唾交流,五液無主,寒濕稽留於胸脅,中氣不固可知矣,故以人參為君;然非風寒之外邪來侮,則寒熱不發,而痰涎不遽生,故輔以紫蘇、乾葛;凡正氣虛者,邪氣必盛,故胸膈滿悶,輔以陳皮、枳殼,少佐木香以降之;痰涎壅盛於心下,非辛燥不除,故用茯苓、半夏,少佐桔梗以開之;病高者宜下,故不取柴胡之升,而任前胡之降;欲解表者,必調和營衛,欲清內者,必顧及中宮,此薑、棗、甘草之所必須也。名之曰飲,見少與緩服之義。

本方去人參、前胡,加川芎、柴胡,即芎蘇散,則治頭痛、發熱、惡寒、無汗之表劑矣。

白話文:

參蘇飲

治療感冒風寒,咳嗽痰多且黏稠,鼻涕唾液也黏稠,胸部悶脹,寒熱交替出現,或頭痛怕冷,脈象微弱無汗。

藥方組成:人參、蘇葉、葛根、前胡、陳皮、枳殼、茯苓、半夏(各八分),桔梗、木香、甘草(各五分),生薑(五片),大棗(一枚)。

用法:加水煎煮,熱服,服用後要讓身體出汗。

葉仲堅解釋:這是少陽經中風,寒濕停留在體內的症狀。傷寒論中治療表證的藥方通常不用人參,但少陽經的寒熱往來症狀,即使有口苦、咽喉乾燥、頭暈目眩等陽氣偏盛的表現,也使用人參來固護中氣。這個方子治療的咳嗽聲音重濁,痰液黏稠,鼻涕唾液都很多,體液代謝失調,寒濕停留在胸脅,中氣不足,因此用人參為主藥;但如果不是外邪風寒侵襲,寒熱不會發作,痰液也不會突然產生,所以輔以紫蘇、葛根;正氣虛弱,邪氣就必然盛行,所以胸部悶脹,輔以陳皮、枳殼,少量木香來疏泄;痰液阻塞在心窩,不用辛溫燥烈的藥物無法去除,所以用茯苓、半夏,少量桔梗來宣通;病情較重的宜用向下走的藥物,所以不用柴胡向上提升,而用前胡向下引導;想要解表,必須調和營衛之氣,想要清除內邪,必須顧及脾胃,所以需要生薑、大棗、甘草。命名為「飲」,表示服用量少且服用頻率低。

如果去除這個方子中的人參、前胡,加入川芎、柴胡,就變成芎蘇散,那是治療頭痛、發熱、怕冷、無汗等表證的藥方。

3. 香薷飲

(《局方》)

治暑月乘涼飲冷,陽氣為陰邪所遏,頭痛,發熱,惡寒,煩躁,口渴,腹痛,吐瀉者。

香薷,厚朴,白扁豆(炒)

水煎,浸冷服。

葉仲堅曰:飲與湯稍有別,服有定數者名湯,時時不拘者名飲。飲因渴而設,用之於溫暑,則最宜者也。然胃惡燥,脾惡濕,多飲傷脾,反致下利。治之之法,心下有水氣者發汗,腹中有水氣者利小便。然與其有水患而治之,曷若先選其能汗、能利者用之乎?香薷芳香辛溫,能發越陽氣,有徹上徹下之功,故治暑者,君之以解表利小便,佐厚朴以除濕,扁豆和中,合而為飲。飲入於胃,熱去而濕不留,內外之暑證悉除矣。

若心煩、口渴者,去扁豆,加黃連,名黃連香薷飲;加茯苓、甘草,名五物;加木,加參、耆、橘、術,名十味。隨症加減,盡香薷之用也。然勞倦內傷,必用清暑益氣;內熱大渴,必用人參白虎。若用香薷,是重虛其表,而反濟以內熱矣。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藥,如冬月之麻黃,氣虛者尤不可服。

今人不知暑傷元氣,概用以代茶,是開門揖盜也。

白話文:

香薷飲

治療夏季因貪涼飲冷,導致陽氣被陰邪阻遏,出現頭痛、發熱、惡寒、煩躁、口渴、腹痛、嘔吐腹瀉等症狀。

藥方使用香薷、厚朴、炒白扁豆,加水煎煮後放涼服用。

葉仲堅認為:飲與湯略有不同,服用有固定劑量者稱為湯劑,隨時服用不拘劑量者稱為飲劑。飲劑因應口渴而產生,用於治療溫熱病暑邪,最為合適。但胃不耐乾燥,脾不耐濕,飲用過多會傷脾,反而導致腹瀉。治療方法,心下有水氣者應發汗,腹中有水氣者應利小便。然而,不如預先選擇具有發汗、利尿功效的藥物來使用。香薷芳香辛溫,能發散陽氣,具有通達上下的功效,因此治療暑邪,以它為主藥來解表利尿,輔以厚朴去除濕氣,白扁豆和胃,合在一起製成飲劑。飲劑進入胃中,暑熱消除,濕邪不留,內外暑熱症狀都能去除。

如果心煩口渴,去掉白扁豆,加入黃連,稱為黃連香薷飲;加入茯苓、甘草,稱為五物香薷飲;再加其他藥物,例如人參、黃耆、橘皮、蒼術,則稱為十味香薷飲。可以根據症狀增減藥物,充分發揮香薷的功效。但是,如果因勞累導致內傷,則必須使用清暑益氣的藥物;內熱口渴嚴重,則必須使用人參白虎湯。如果使用香薷,反而會加重表虛,使內熱加劇。香薷是夏季解表藥物,如同冬天的麻黃一樣,氣虛者更不宜服用。

現在很多人不知道暑邪傷耗元氣,便將香薷當茶飲用,這無異於敞開大門迎接盜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