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美

《古今名醫方論》~ 卷四 (11)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1)

1. 礞石滾痰丸

治實熱老痰之峻劑,虛寒者不宜用。

黃芩,大黃(酒蒸,各八兩),沉香(五錢,忌火),礞石(一兩,焰硝煅過,陳久者佳,新煅者有火毒,不宜用)

上四味為細末,水丸川椒大,量人大小用之。用溫水一口送過咽,即便仰臥令藥徐徐而下,半日不可飲食,勿起身行動、言語,待藥氣自胃口漸下二腸,然後動作、飲食。服後喉間稠黏壅塞不行者,乃藥力相攻,故痰氣泛上也。少頃藥力到,自然寧貼。服之得法,效如響應。

柯韻伯曰:脾為生痰之原,肺為貯痰之器,此無稽之談也。夫脾為胃行其津液,以灌四旁,而水精又上輸於肺,焉得凝結而為痰?惟腎為胃關,關門不利,故水聚而泛為痰也,則當曰腎為生痰之原。經云:受谷者濁,受氣者清。清陽走五臟,濁陰歸六腑。肺為手太陰,獨受諸氣之清,而不受有形之濁,則何可貯痰?惟胃為水穀之海,萬物所歸,稍失轉味之職,則濕熱凝結為痰,依附胃中而不降,當曰胃為貯痰之器。(駁得是。

此前人之濛濛,後學不知而信之,不加察者也。)斯義也,惟王隱君知之,故制老痰之方,不涉脾、肺,而責之胃、腎。二黃、礞石稟中央之黃色,入通中宮者也,黃芩能清理胃中無形之氣,大黃能滌盪胃中有形之質。然痰之為質,雖滑而黏,善棲泊於腸胃曲折之處,而為巢穴,不肯順流而下,仍得緣涯而升,故稱老痰。

二黃以滋潤之品,只能直行而泄,欲使委曲而導之,非其所長也,故選金石以佐之;礞石之燥,可以除其濕之本,而其性之悍,可以迅掃其曲折依伏之處,使穢濁不得膩滯而少留,此滾痰之所由名乎!又慮夫關門不開,仍得為老痰之窠臼,沉香稟北方之色,能內氣歸腎,又能疏通腸胃之滯,腎氣流通,則水垢不留,而痰不再作;且使礞石不黏著於腸,二黃不傷及於胃,一舉而三善備,所以功效若神也。

白話文:

礞石滾痰丸

此方為治療實熱導致的老痰的峻猛藥劑,體質虛寒者不宜使用。

藥方成分:黃芩、酒蒸大黃(各八兩)、沉香(五錢,忌用火烤)、焰硝煅燒過的陳久礞石(一兩,新煅的礞石有火毒,不宜使用)。

將以上四味藥材研磨成細粉,製成川椒大小的水丸,根據個人體質調整用量。服用時用溫水送服,服藥後需立即仰臥,讓藥物緩慢下行,服藥後半日內不可飲食,避免起身活動及說話,待藥力自行由胃部下達大腸後,方可活動及進食。如果服藥後喉嚨感覺黏稠阻塞,這是藥物發揮效力的表現,痰氣會暫時上涌,稍待片刻藥力發揮,自然會好轉。若服用方法得當,療效如同響應一般迅速。

柯韻伯評論道:以往認為脾臟是產生痰的根源,肺是貯存痰的器官,這是錯誤的說法。脾臟負責運化胃部的津液,輸布全身,而精華的水液又上輸於肺,怎麼會凝結成痰呢?真正產生痰的根源是腎臟,因為腎臟如同胃的關門,如果關門失調,水液就會積聚而形成痰。經書記載:「吸收谷物的是濁氣,吸收的是清氣。」清陽之氣運行於五臟,濁陰之氣歸於六腑。肺屬手太陰經,只吸收清氣,而不吸收濁氣,怎麼可能貯存痰呢?胃是水穀的倉庫,萬物匯集於此,如果胃的運化功能失調,濕熱就會凝結形成痰,停留在胃中而不下降,所以說胃才是貯存痰的器官。(此說甚是)

以前人們對此認識模糊,後學者不知其然,便盲目相信,未加考證。只有王隱君先生洞悉此理,故此方治療老痰,不從脾肺入手,而是著眼於胃腎。二黃(黃芩、大黃)和礞石都具有中央土的黃色,能通調中焦(脾胃);黃芩能清理胃中無形的濁氣,大黃能清除胃中有形的痰濁。然而,痰的質地雖然滑膩,卻容易黏附在腸胃彎曲的地方,形成巢穴,不肯順著腸道下行,反而逆流而上,這就是所謂的老痰。

二黃藥性潤滑,只能直線下降泄瀉,難以引導痰濁沿著彎曲的腸道排出,因此選用金石藥物(礞石)來輔助;礞石的燥性,可以去除痰濕的根本,其峻猛的藥性,可以迅速清除痰濁停滯的曲折部位,使污濁之物無法停滯,這就是「滾痰」名稱的由來!又考慮到腎臟的關門功能失常,也可能導致痰濁停滯,沉香具有北方水的顏色,可以引導腎氣內收,又能疏通腸胃的阻塞,腎氣通暢,則水液代謝正常,痰濁就不會再產生;而且沉香還能防止礞石黏附腸道,避免二黃損傷胃氣,一舉三得,因此療效神奇。

2. 指迷茯苓丸

治中焦停痰,伏飲。

半夏(制,二兩),茯苓(一兩),風化硝(二錢半),枳殼(五錢)

上四味,薑汁糊為丸。

柯韻伯曰:痰飲之本,皆水也。水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此自陽入陰也;脾氣散精,上歸於肺,此地氣上升也;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是天氣下降也;水精四布,五經並行,是水入於經,而血乃成也。若陰陽不和,清濁相干,胃氣亂於中,脾氣艱於升,肺氣滯於降,而痰飲隨作矣。

痰與飲同源,而有陰陽之別。陽盛陰虛,則水氣凝而為痰;陰盛陽虛,則水氣溢而為飲。(痰飲之別清出。)除痰者,降氣清火,是治其標;補陰利水,是治其本也。滌飲者,降氣燥濕,是治其標;溫腎利水,是治其本也。此方欲兼兩者而合治之,半夏燥濕,茯苓滲濕,風硝軟堅,枳殼利氣,別於二陳之甘緩,遠於礞石之峻悍,亦平胃之劑耳!

白話文:

指迷茯苓丸治療中焦積聚的痰飲。

藥方組成:半夏(炮製過,40克),茯苓(20克),芒硝(5克),枳殼(10克)。

以上四味藥材,用薑汁做成糊狀,製成藥丸。

柯韻伯說:痰飲的根本都是水。水進入胃,遊走於精氣之中,向上輸送到脾臟,這是由陽入陰的過程;脾臟的氣機散佈精氣,向上歸於肺臟,這是地氣上升的過程;調暢水道,向下輸送到膀胱,這是天氣下降的過程;水精遍佈全身,在五臟六腑經絡中運行,這是水進入經絡,而血液才能形成的過程。如果陰陽不調和,清濁相混,胃氣紊亂,脾氣升降困難,肺氣下降受阻,痰飲就會產生。

痰和飲來源相同,但有陰陽的區別。陽盛陰虛,則水氣凝聚成痰;陰盛陽虛,則水氣溢出成飲。(痰飲的區分在此)。去除痰飲,降氣清火是治標;滋陰利水是治本。去除飲邪,降氣燥濕是治標;溫腎利水是治本。這個方子想要兼顧兩者,一起治療,半夏燥濕,茯苓滲濕,芒硝軟堅散結,枳殼行氣,與二陳湯的甘緩不同,也遠比礞石的峻猛溫和,是平和調理胃氣的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