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美

《古今名醫方論》~ 卷三 (20)

回本書目錄

卷三 (20)

1.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溫熱內發,表裡俱熱,頭痛,身疼,不惡寒反惡熱,無汗而喘,大煩,大渴,脈陰陽俱浮者,用此發汗而清火。若脈浮弱、沉緊、沉細,惡寒,惡風,汗出而不渴者,禁用。

麻黃(四兩),杏仁(五十枚),甘草(炙,二兩),石膏(半斤)

上四味,煎服同麻黃湯法。

柯韻伯曰:石膏為清火之重劑,青龍、白虎皆賴以建功。然用之不當,適足以招禍,故青龍以惡寒、脈緊,用薑、桂以扶衛外之陽;白虎以汗後煩渴,用粳米以存胃脘之陽也。此但熱無寒,佐以薑、桂,則脈流急疾,斑黃狂亂作矣;加以粳米則食入於陰,長氣於陽,譫語、腹脹、蒸蒸發熱矣。亢則害者,承乃制;重在存陰者,不必慮其亡陽也。

故於麻黃湯去桂枝之辛熱,取麻黃之開,杏仁之降,甘草之和,倍石膏之大寒,除內蓄之實熱,斯溱溱汗出,而內外之煩熱悉除矣。

程扶生曰:此治寒深入肺,發為喘熱也。汗既出矣,而喘是寒邪未盡。若身無大熱,則是熱壅於肺。故以麻黃散邪,石膏除熱,杏仁利肺,於青龍湯內減麻黃,去薑、桂,穩為發散除熱清肺之劑也。石膏去熱清肺,故肺熱亦可用。

白話文: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內熱旺盛,表裡都發熱,頭痛、全身疼痛,不畏寒反而怕熱,沒有汗卻喘息,非常煩躁、口渴,脈象浮大,陰陽俱浮者,可用此方發汗清熱。如果脈象浮弱、沉緊、沉細,畏寒、怕風,出汗但不渴,則禁用。

組成:麻黃四兩,杏仁五十枚,甘草(炙)二兩,石膏半斤。

用法:以上四味藥,煎煮方法同麻黃湯。

柯韻伯說:石膏是清熱的重劑,青龍湯、白虎湯都依靠它來奏效。但是使用不當,反而會招致禍患。因此青龍湯在病人畏寒、脈緊的情況下,加入生薑、桂枝來扶助體表陽氣;白虎湯則在病人汗出後煩渴的情況下,加入粳米來保護胃氣。這個方子只是單純發熱沒有畏寒,如果再加生薑、桂枝,會導致脈搏急促,出現斑疹、神志恍惚等症狀;如果再加粳米,則會加重陰寒,反而導致神志不清、腹脹、持續發熱。 亢盛則會造成傷害,這需要加以控制;重要的是要保護陰液,不必擔心損傷陽氣。

所以,這個方子在麻黃湯的基礎上去除桂枝的辛熱,利用麻黃的宣肺作用,杏仁的降氣作用,甘草的調和作用,加倍石膏的大寒之力,來清除體內鬱積的實熱,這樣就能出汗,內外煩熱都能消除。

程扶生說:此方治療寒邪深入肺部,導致喘息發熱的病症。汗出後,如果仍然喘息,說明寒邪尚未完全清除。如果身體沒有明顯發熱,則表示熱邪壅塞於肺。因此,用麻黃來疏散邪氣,石膏來清除肺熱,杏仁來宣利肺氣。此方相當於在青龍湯的基礎上減少麻黃的用量,去除生薑、桂枝,是一個穩妥的發散、除熱、清肺的方劑。因為石膏能清熱利肺,所以肺熱也可以使用此方。

2. 附子湯

治少陰病,身痛,手足寒,骨節痛,口中和,惡寒,脈沉者。

附子(二枚,生),人參(二兩),白朮(四兩),茯苓(三兩),芍藥(三兩)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服一升,日三服。

柯韻伯曰:此仲景溫補之第一方,乃正治傷寒之法,為少陰固本御邪之劑也。夫傷則宜補,寒則宜溫,而近世治傷寒者,皆以寒涼克伐相授受。竟亡傷寒二字之名實矣。少陰為陰中之陰,又為寒水之臟,故傷寒之重者多入少陰,所以少陰一經,最多死證。方中用生附二枚者,取其力之銳,且以重其任也,益少火之陽,鼓腎間之動氣以御外侵之陰翳,則守邪之神有權,而呼吸之門有鎖矣,身痛自除,手足自溫。以人參為佐者,所以固生氣之原,令五臟六腑之有本,十二經脈之有根,脈自不沉矣。

三陰以少陰為樞,設扶陽而不益陰,陰虛而陽無所附,非治法之盡善也,故用白朮以培太陰之土,芍藥以滋厥陰之木,茯苓以利少陰之水。水利則精自藏,而骨節自和矣;土安則水有所制,木調則水有所生,制生則化矣。扶陽以散寒,益陰以固本,此萬全之術。其畏而不敢用,束手待斃者,曷可勝計耶?此與麻黃附子湯,皆是治少陰表證,而有出入之不同。《內經》曰;心陰之陰,其入於經也,從陽部注於經;其出者,從陰內注於骨。

發熱脈沉,無里證者,從陽部注經也;身體骨節痛,手足寒,脈沉者,從陰內注於骨也。從陽注經,是表熱裡寒病,從外來,故溫而兼散;從陰注骨,是表寒裡虛病,從內出,故溫而兼補。(注經,注骨二義,從前未發,緣未讀《內經》耳。)又與真武湯似同而實異。倍朮、附,去姜而用參,全是溫補以壯元陽;真武湯用生薑而無人參,尚是溫散以逐水氣。

(真武湯、附子湯異同,由此而斷)。補散之分岐,只在一味之轉旋也,學者安得將仲景方草草看過!

白話文:

附子湯

此方治療少陰病,症狀包括身體疼痛、手腳冰冷、關節疼痛、口不渴、怕冷,脈象沉弱。

藥方組成:生附子二枚、人參二兩、白朮四兩、茯苓三兩、芍藥三兩。

用法:將以上五味藥材,用八升水煎煮至三升,過濾去藥渣,分三次溫服,每次一升。

柯韻伯評論:這是仲景溫補方劑中的第一方,是治療傷寒的正治方法,也是少陰病固本祛邪的藥方。受傷就要補,寒冷就要溫,但現代治療傷寒,都用寒涼藥物,已經違背了傷寒的本意。少陰屬陰中之陰,也是寒水的臟腑,所以傷寒嚴重的都屬於少陰病,因此少陰經的危急病症最多。方中用兩枚生附子,是取其藥力強勁,加重其作用,增強少火之陽,激發腎氣以抵抗外邪,這樣就能抵禦外邪入侵,身體疼痛自然消除,手腳也會變暖。加入人參是輔助藥物,用以鞏固元氣,使五臟六腑、十二經脈都有根本,脈象自然就不會沉弱了。

三陰以少陰為樞紐,如果只扶陽而不益陰,陰虛陽無所依附,就不是最好的治療方法,所以用白朮來滋養脾土(太陰),芍藥滋養肝木(厥陰),茯苓利少陰之水。水液通暢,精氣就能收藏,骨節自然就會舒緩;脾土平和,水就能得到約束;肝木調和,水就能得到滋生,這樣就能化解疾病。扶陽以散寒,益陰以固本,這是最完善的方法。那些害怕不敢使用此方,坐以待斃的人,實在是不計其數!此方和麻黃附子湯都是治療少陰表證的,但用法略有不同。《內經》記載:心之陰氣入經絡,從陽部進入經絡;從經絡出來,則從陰部進入骨骼。

發熱脈沉,沒有裡證,是從陽部進入經絡;身體骨節疼痛,手腳冰冷,脈象沉弱,是從陰部進入骨骼。從陽部入經,是表熱裡寒的病症,從外侵入,所以要溫和兼散;從陰部入骨,是表寒裡虛的病症,從內發出,所以要溫和兼補。(經絡和骨骼的兩個含義,以前沒有闡明,因為沒有讀過《內經》)。此方與真武湯類似,但實際上有所不同。此方加倍白朮、附子,去掉生薑而用人參,完全是溫補以壯元陽;真武湯用生薑而無 人參,則是溫散以驅逐水氣。(真武湯、附子湯的異同,由此可以區分)。補和散的區別,只在一味藥的轉換上,學習者怎麼能草草看完仲景的方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