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美

《古今名醫方論》~ 卷三 (20)

回本書目錄

卷三 (20)

1.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溫熱內發,表裡俱熱,頭痛,身疼,不惡寒反惡熱,無汗而喘,大煩,大渴,脈陰陽俱浮者,用此發汗而清火。若脈浮弱、沉緊、沉細,惡寒,惡風,汗出而不渴者,禁用。

白話文:

身體內部有熱氣,表皮和內部都很熱,頭痛,全身疼痛,不討厭寒冷反而討厭炎熱,沒有汗卻喘氣,心情煩躁、身體非常口渴,脈搏浮動但虛弱,或脈搏沉緊或沉細,討厭寒冷,討厭風,出汗但不想喝水,不可使用此藥發汗並清火。

麻黃(四兩),杏仁(五十枚),甘草(炙,二兩),石膏(半斤)

上四味,煎服同麻黃法。

白話文:

麻黃(160公克),杏仁(50顆),甘草(炙,80公克),石膏(240公克)

柯韻伯曰:石膏為清火之重劑,青龍、白虎皆賴以建功。然用之不當,適足以招禍,故青龍以惡寒、脈緊,用薑、桂以扶衛外之陽;白虎以汗後煩渴,用粳米以存胃脘之陽也。此但熱無寒,佐以薑、桂,則脈流急疾,斑黃狂亂作矣;加以粳米則食入於陰,長氣於陽,譫語、腹脹、蒸蒸發熱矣。亢則害者,承乃制;重在存陰者,不必慮其亡陽也。

白話文:

柯韻伯說:石膏是清熱的重劑,青龍、白虎湯都依靠它來建功。但是用得不當,反而會招致禍患,因此,青龍湯用於惡寒、脈緊,配伍薑、桂以扶助衛外之陽;白虎湯用於汗後煩渴,配伍粳米以保存胃脘之陽。

如果只有熱證沒有寒證,再佐以薑、桂,那麼脈搏就會很快,出現斑疹、黃疸、狂亂;再加粳米則食物進入陰部,陽氣上蒸,就會出現譫語、腹脹、蒸蒸發熱的症狀。所以,亢盛的要抑制它,順著它制約它;重視保存陰液的人,不必擔心陽氣會衰亡。

故於麻黃湯去桂枝之辛熱,取麻黃之開,杏仁之降,甘草之和,倍石膏之大寒,除內蓄之實熱,斯溱溱汗出,而內外之煩熱悉除矣。

白話文:

因此在麻黃湯中去掉了辛熱的桂枝,取用麻黃的宣發、杏仁的降、甘草的調和,加倍石膏的大寒,清除內部積聚的實熱,這樣就會大汗淋漓,內外煩熱悉除。

程扶生曰:此治寒深入肺,發為喘熱也。汗既出矣,而喘是寒邪未盡。若身無大熱,則是熱壅於肺。故以麻黃散邪,石膏除熱,杏仁利肺,於青龍湯內減麻黃,去薑、桂,穩為發散除熱清肺之劑也。石膏去熱清肺,故肺熱亦可用。

白話文:

程扶生說:這種治療方法是針對寒邪深入肺臟,導致喘熱的情況。雖然汗出後,但喘息仍然存在,這說明寒邪還沒有完全去除。如果身上沒有明顯的發熱,那麼可能是熱邪積聚於肺臟。因此,使用麻黃可以去除邪氣,石膏可以清除熱氣,杏仁可以緩和肺臟。在青龍湯中減去麻黃,去掉薑和桂皮,以便緩和地去除邪氣、清除熱氣和清肺。石膏可以清除熱氣和清肺,因此也可以用於治療肺熱。

2. 附子湯

治少陰病,身痛,手足寒,骨節痛,口中和,惡寒,脈沉者。

附子(二枚,生),人參(二兩),白朮(四兩),茯苓(三兩),芍藥(三兩)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服一升,日三服。

白話文:

  • 附子(兩片,生曬)

  • 人參(兩百公克)

  • 白朮(四百公克)

  • 茯苓(三百公克)

  • 芍藥(三百公克)

柯韻伯曰:此仲景溫補之第一方,乃正治傷寒之法,為少陰固本御邪之劑也。夫傷則宜補,寒則宜溫,而近世治傷寒者,皆以寒涼克伐相授受。竟亡傷寒二字之名實矣。少陰為陰中之陰,又為寒水之臟,故傷寒之重者多入少陰,所以少陰一經,最多死證。方中用生附二枚者,取其力之銳,且以重其任也,益少火之陽,鼓腎間之動氣以御外侵之陰翳,則守邪之神有權,而呼吸之門有鎖矣,身痛自除,手足自溫。以人參為佐者,所以固生氣之原,令五臟六腑之有本,十二經脈之有根,脈自不沉矣。

白話文:

柯韻伯說:這個方子是張仲景溫補劑的第一個處方,這是治傷寒的正確方法,是少陰固本御邪的藥方。受了傷就要補,受寒了就要溫補,但是現在治療傷寒的醫生都用寒涼藥物來剋制、伐除,以至於傷寒這個名詞和其實際症狀都消失了。少陰是陰中的陰,又是寒水的臟器,所以傷寒嚴重的多半進入少陰經,所以少陰一經有最多的致命病證。此方用生附子兩枚,是取其力量的銳利,並且增加它所承擔的責任,以增益少陰的陽氣,增強腎間的動氣來抵禦外來的陰邪,那麼受邪的精氣神就會有權威,而呼吸之門也有了鎖,身體的疼痛自然而然就消除了,手腳也會溫暖起來。用人參做佐藥,是為了固護生氣之本,使五臟六腑有根本,十二條經脈有根源,脈自然不會沉沒了。

三陰以少陰為樞,設扶陽而不益陰,陰虛而陽無所附,非治法之盡善也,故用白朮以培太陰之土,芍藥以滋厥陰之木,茯苓以利少陰之水。水利則精自藏,而骨節自和矣;土安則水有所制,木調則水有所生,制生則化矣。扶陽以散寒,益陰以固本,此萬全之術。其畏而不敢用,束手待斃者,曷可勝計耶?此與麻黃附子湯,皆是治少陰表證,而有出入之不同。《內經》曰;心陰之陰,其入於經也,從陽部注於經;其出者,從陰內注於骨。

白話文:

三陰是以少陰為核心,如果只扶助陽氣而不滋補陰氣,陰虛而陽無所依附,這不是治病的最佳方法。因此,使用白朮來補養太陰之土,芍藥來滋養厥陰之木,茯苓來調利少陰之水。水利則精氣自生,骨節自然和諧;土安則水有所約束,木調則水有所生,約束和生長,則化生矣。扶助陽氣以祛散寒邪,滋補陰氣以鞏固根本,這是萬全之策。那些畏懼而不使用,束手待斃的人,豈能勝數?此方與麻黃附子湯,都是治療少陰表證,只是有出入之別。《內經》說,心陰之陰,進入經脈,從陽部注入經絡;流出時,從陰中注入骨骼。

發熱脈沉,無里證者,從陽部注經也;身體骨節痛,手足寒,脈沉者,從陰內注於骨也。從陽注經,是表熱裡寒病,從外來,故溫而兼散;從陰注骨,是表寒裡虛病,從內出,故溫而兼補。(注經,注骨二義,從前未發,緣未讀《內經》耳。)又與真武湯似同而實異。倍朮、附,去薑而用參,全是溫補以壯元陽;真武湯用生薑而無人參,尚是溫散以逐水氣。

白話文:

發燒但脈搏遲緩、沒有裡證的,是從陽部注入了經脈;身體骨節疼痛、手腳冰冷、脈搏遲緩的,是從陰部注入了骨頭。從陽部注經,是表熱裡虛的疾病,從外面來的,所以兼用溫補和散寒的藥物;從陰部注骨,是表寒裡虛的疾病,從裡面出來的,所以兼用溫補和補益的藥物。這二種治法,以前都沒有人發揮,是因為沒有讀過《內經》的緣故。這種治法和真武湯有點相似,但實際上又有所不同。以茯苓和附子分量加倍,去掉生薑而改用人參,完全是溫補以壯元陽;真武湯用生薑而沒有人參,主要是溫散以逐水氣。

(真武湯、附子湯異同,由此而斷)。補散之分岐,只在一味之轉旋也,學者安得將仲景方草草看過!

白話文:

(真武湯、附子湯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由此而判斷)。補散的方法的區分,只在一味的轉換上,學者怎能草草看過仲景的方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