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醫方論》~
1. 四逆、通脈四逆湯
2. 四逆湯
治脈沉、厥逆等證。
甘草(二兩,炙),乾薑(一兩),附子(一枚,生)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溫服。
白話文:
四逆湯
治療脈象沉弱,手足厥冷等症狀。
配方:炙甘草二兩,乾薑一兩,生附子一枚。
用法:將以上三味藥材,用水三升煎煮,至剩下一升二合的藥汁,溫熱服用。
3. 通脈四逆湯
治少陰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乾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厥陰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汗出而厥者,亦主之。
乾薑(三兩,強人可四兩),甘草(三兩,炙),附子(一枚,生)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溫服。
加減法:面赤色者,加蔥九莖;腹中痛者,去蔥,加芍藥二兩;嘔者,加生薑二兩;咽痛者,去芍藥,加桔梗一兩;利止脈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參一兩。
王又原曰:仲景真武湯一方,於水中補火;四逆與通脈四逆二方,是於水中溫土。二方用藥無異,分兩不同,主治又別。所以然者,前方脈沉為陽氣不鼓,四逆為陽微不周,然真陽未盡亡也。君以炙草之甘溫,溫養微陽;臣以乾薑、附子之辛溫,通關節,走四肢。此因內陽微而外寒甚,故製為陽氣外達之劑。
後方裡寒外熱,渾是腎中陰寒逼陽於外,故君以乾薑,樹幟中宮;臣以國老,主持中外;更以附子,大壯元陽,共招外熱返之於內。蓋此時生氣已離,存亡俄頃,若以柔緩之甘草為君,何能疾呼外陽?故易以乾薑,然必加甘草與乾薑等分者,恐喪亡之餘,薑、附子之猛,不能安養夫元氣,所謂有制之師也。陽微於裡,主以四逆;陽格於外,主以通脈。
脈若內外俱寒,則又為附子湯證,而非二方所主矣。其加減法內,面色赤者加蔥,後人遂以蔥白為通脈四逆,不知陽亡於外,更用蔥以助其散,則氣從汗出,而陽無由內返也,豈不誤耶?蓋白通立名,因下利脈微,用蔥白以通上下之陽;此裡寒外熱,用通脈以通內外之陽,故主方不用蔥也。宜詳辨之。
白話文:
通脈四逆湯
此方用於治療少陰經症候群,症狀包括下痢排出清稀的穀物狀大便,內寒外熱,手腳厥冷,脈搏微弱幾乎消失,身體卻不覺得惡寒,面色潮紅,可能伴隨腹痛、乾嘔、咽喉疼痛,或大便停止、脈搏摸不到的情況。若為厥陰經下痢清穀,內寒外熱,且伴有汗出而厥冷的症狀,也可用此方治療。
藥物組成:乾薑(三兩,體質強壯者可加至四兩)、炙甘草(三兩)、生附子(一枚)。
用法用量:將以上三味藥材,用水三升,煎煮至一升二合,溫服。
加減法:面色潮紅者,加蔥九莖;腹痛者,去掉蔥,加芍藥二兩;嘔吐者,加生薑二兩;咽喉痛者,去掉芍藥,加桔梗一兩;大便停止、脈搏摸不到者,去掉桔梗,加人參一兩。
王氏闡述:張仲景的真武湯是在水中加入補益陽氣的藥物;而四逆湯和通脈四逆湯則是在水中溫煦脾土之氣。兩方用藥相似,但劑量和主治有所不同。這是因為真武湯治療的是陽氣不足,脈象沉弱;而四逆湯治療的是陽氣虛弱但尚未完全耗盡。通脈四逆湯以炙甘草的甘溫之性溫養虛弱的陽氣;以乾薑、附子的辛溫之性,通暢關節,溫煦四肢。此方用於內部陽氣虛弱而外部寒邪較重的患者,目的是使陽氣向體表宣達。
通脈四逆湯治療的是內寒外熱,這是腎臟陰寒之氣逼迫陽氣外泄所致,因此以乾薑溫煦中焦,以炙甘草調節陰陽,以附子壯大元陽,共同將外在的熱邪引歸內部。此時生機已危,存亡只在一瞬間,若用溫和的甘草為主藥,難以迅速回陽。因此以乾薑為主藥,但必須與甘草等量,以免乾薑、附子過於猛烈,損傷元氣,甘草起到制約的作用。陽氣虛弱在內部,用四逆湯;陽氣鬱滯在外部,則用通脈四逆湯。
如果脈象顯示內外俱寒,則屬於附子湯的病證,而非此二方所治。加減法中,面色潮紅者加蔥,後人因此以蔥白作為通脈四逆湯的組成藥物,這是錯誤的。陽氣耗散於外,再用蔥助其散發,則陽氣隨著汗液排出,陽氣無法回歸內部,豈不是適得其反?所謂「白通」之名,因其治療下痢、脈微之證,用蔥白以通達上下之陽氣;而通脈四逆湯治療內寒外熱,則用以通達內外之陽氣,故主方不用蔥。應當詳細辨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