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醫方論》~ 卷三 (18)
卷三 (18)
1. 吳茱萸湯
治厥陰病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少陰症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陽明食谷欲嘔者。
吳茱萸(一升),人參(三兩),生薑(六兩),大棗(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羅東逸曰:仲景救陽諸法,於少陰四逆湯,必用薑、附;通脈四逆湯,加乾薑分兩,其附子生用;附子湯,又加生附至二枚。所以然者,或壯微陽使外達,或招飛陽使內返,或如斷鰲立極,以鎮元陽之根柢,此在少陰真陽命蒂,故以回陽為亟也。至其治厥陰,則易以吳茱萸,而並去前湯諸藥,獨用人參、薑、棗有故。
蓋人身厥陰肝木,雖為兩陰交盡,而九地一陽之真氣,實起其中,此謂生陽。此之真氣大虛,則三陰濁氣直逼中上,不惟本經諸症悉具,將陽明之健運失職,以至少陰之真陽浮露,且吐利厥逆,煩躁欲死,食谷欲嘔,種種叢生矣。
吳茱萸得東方震氣,辛苦大熱,能達木鬱,又燥氣入肝,為能直入厥陰,招其垂絕不升之生陽以達上焦,故必用以為君;而又慮無真元氣以為之合,則一陽不徒升也,於是去藥之燥滲酸瀉與偏陽亢氣者,擇人參之清和而大任之,以固元和陽為之輔,取薑、棗和胃而行四末。(獨用人參,當著眼。
)斯則震、坤合德,木、火、土同氣以成一陽之妙用,而足三陰之間,皆成生生之氣矣,諸症有不退者乎?蓋仲景之法,於少陰重固元陽,於厥陰則重護生氣。學者當深思而得之矣。
王又原曰:少陰、厥陰,俱有躁煩。少陰之躁在水,由龍火不歸,故薑、附得而陽回;厥陰之躁在木,惟雷火上逆,若用薑、附,是益其震烈耳!故厥陰躁煩多死證,非少陰比也。(兩處煩躁,合併為一,從木拈出。)
白話文:
吳茱萸湯
本方治療厥陰病症的乾嘔、吐涎沫、頭痛;少陰病症的吐瀉、手腳冰冷、煩躁欲死;以及陽明病症的食後想嘔吐。
藥方組成:吳茱萸一升,人參三兩,生薑六兩,大棗十二枚。
用法用量:將以上四味藥材,用七升水煎煮至二升,溫服七合,每日三次。
羅東逸認為:張仲景治療陽虛的各種方法,在少陰四逆湯中,一定會使用生薑和附子;通脈四逆湯則增加乾薑的用量,附子也用生附子;附子湯更增加生附子至兩枚。這樣做的原因,或是增強微弱的陽氣使其外達,或是引導浮散的陽氣使其回歸內部,或是像穩固鰲頭一樣,以鎮住元陽的根本。因為少陰病症的關鍵在於真陽的衰弱,所以回陽救逆是首要的。但治療厥陰病症,則改用吳茱萸,並且去除前面湯劑的其他藥物,只用人參、生薑、大棗,這是因為:
人體的厥陰屬肝,雖然是兩陰交匯之處,但地之真氣(一陽)卻從此產生,這稱為生陽。如果這種真陽之氣大虛,則三陰的濁氣就會直逼中上,不僅會出現本經的各種症狀,還會導致陽明運化失職,使少陰的真陽外露,於是出現嘔吐、腹瀉、厥逆、煩躁欲死、食後想嘔吐等各種症狀。
吳茱萸具有震氣的特性,辛熱燥烈,可以疏通肝氣鬱結,又能燥氣入肝,因此能直接作用於厥陰,引導其衰弱不升的生陽之氣上升到上焦,所以必須用它為主藥;但又擔心沒有真元之氣配合,陽氣則不能持久上升,因此去除了燥、滲、酸、瀉以及偏於陽亢的藥物,選擇人參這種平和而功效大的藥物,以固護元氣、溫和陽氣為輔,再用生薑、大棗來和胃及運行四肢末端。(單獨使用人參,值得注意。) 這樣,震、坤之氣相合,木、火、土之氣相通,就能產生一陽之氣的妙用,足三陰之間都能產生生生之氣,那麼各種症狀怎能不退呢?張仲景治療少陰病注重固護元陽,治療厥陰病則注重保護生氣。學習者應該深入思考才能理解。
王又原認為:少陰和厥陰都有煩躁不安的症狀。少陰的煩躁源於腎水,由於腎中之火不能歸位,所以要用生薑、附子來回陽;厥陰的煩躁源於肝木,是肝火上逆所致,如果使用生薑、附子,反而會加重其火熱之勢!所以厥陰的煩躁大多是危急症狀,和少陰不同。(將兩者煩躁合併,從肝木的角度來解釋。)
2. 白頭翁湯
治厥陰熱利,下重,脈沉弦,渴欲飲水者。
白頭翁(三兩),黃連,黃柏,秦皮(各二兩)
上四味,水煎服。
柯韻伯曰:三陰俱有下利證。自利不渴者屬太陰,是臟有寒也;自利渴者屬少陰,以下焦虛寒,津液不升,故引水自救也;惟厥陰下利屬於熱,以厥陰主肝而司相火,肝旺則氣上撞心,火鬱則熱利下重,濕熱穢氣奔逼廣腸,魄門重滯而難出,《內經》云暴注下迫者是矣。脈沉為在裡,弦為肝脈,是木鬱之徵也;渴欲飲水,厥陰病則消渴也。
白頭翁臨風偏靜,長於驅風,用為君者,以厥陰風木,風動則木搖而火旺,欲平走竅之火,必寧搖動之風;秦皮木小岑高,得清陽上升之象為臣,是木鬱達之,所以遂其發陳之性也;黃連瀉君火,可除上焦之渴,是苦以發之,黃柏瀉相火,可止下焦之利,是苦以堅之也。治厥陰熱利有二:初利用此方,以升陽散火,是謂下者舉之,寒因熱用法;久利則用烏梅丸之酸以收火,佐以苦寒,雜以溫補,是謂逆之從之,隨所利而行之,調其氣使之平也。
白話文:
白頭翁湯
治療厥陰經熱盛引起的腹瀉,下腹部沉重,脈象沉而弦細,口渴想喝水的情況。
藥方:白頭翁三兩,黃連、黃柏、秦皮各二兩。 將以上四味藥材用水煎煮服用。
柯韻伯說明:三陰經都有腹瀉的症狀。自行腹瀉但不渴的是太陰經病症,屬於臟腑寒邪;自行腹瀉且口渴的是少陰經病症,由於下焦虛寒,津液不能上升,所以想喝水來緩解;只有厥陰經的腹瀉屬於熱證。因為厥陰經主肝,主管相火(命門之火),肝氣旺盛則氣往上衝擊心臟,火鬱則出現熱性腹瀉和下腹部沉重,濕熱穢濁之氣衝擊大腸,魄門(肛門)阻塞不通,難以排便,《內經》稱之為「暴注下迫」。脈象沉細在裡,弦細是肝脈的表現,是肝氣鬱結的徵象;口渴想喝水,是厥陰經病症引起的消渴。
白頭翁性平,善於驅散風邪,作為君藥,是因為厥陰經屬風木,風動則木搖而火旺,想要平息衝出的火邪,必須先安撫搖動的風邪;秦皮性平,具有清陽上升的特性,作為臣藥,是疏通肝氣鬱結,使其得以宣洩;黃連瀉心火,可以去除上焦的口渴,是苦寒之藥以發散火邪;黃柏瀉相火,可以止住下焦的腹瀉,是苦寒之藥以收斂火邪。治療厥陰熱性腹瀉有兩種方法:初期使用此方,以升提陽氣,散除火邪,這是「下者舉之」(扶助下陷之陽氣),屬於寒因熱用的治療方法;久瀉則使用烏梅丸的酸味來收斂火邪,輔以苦寒藥物,並加入溫補藥物,這是「逆之從之」(順應病情變化),根據腹瀉的程度調整治療,使氣機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