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醫方論》~ 卷三 (16)
卷三 (16)
1. 旋覆代赭湯
治汗吐下解表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
旋覆花(三兩),代赭石(一兩),人參(二兩),甘草(炙,三兩),生薑(五兩)大棗(十二枚),半夏(半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煎減半,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日三服。
白話文:
旋覆花(150克),代赭石(60克),人參(100克),炙甘草(150克),生薑(250克)大棗(24枚),半夏(250毫升)
羅東逸曰:仲景此方,治正虛不歸元,而承領上下之聖方也。蓋發汗吐下解表後,邪雖去,而胃氣之虧損亦多;胃氣既虧,三焦因之失職,陽無所歸而不升,陰無所納而不降,是以濁邪留滯,伏飲為逆,故心下痞硬,噫氣不除。方中以人參、甘草養正補虛,薑、棗和脾養胃,所以安定中州者至矣。
白話文:
羅東逸說:張仲景的這個方劑,治療的是由於元氣虛弱所導致的各種不適,是上承下啟的聖方。在發汗、吐下、解表的過程中,雖然可以去除邪氣,但是也會損耗胃氣。胃氣虧虛,則三焦失職,陽氣不能升,陰氣不能降,導致濁邪停留、伏飲反逆,因此心下痞硬,噫氣不除。這個方劑中,以人參、甘草來補益元氣,以薑、棗來調和脾胃,從而達到安定中焦的目的。
更以代赭石得土氣之甘而沉者,使之斂浮鎮逆,領人參以歸氣於下;旋覆之辛而潤者,用之開肺滌飲,佐半夏以蠲痰飲於上。苟非二物承領上下,則何能使噫氣不除者消,心下硬自除乎?觀仲景治下焦水氣上凌,振振欲擗地者,用真武湯鎮之;利在下焦者,下元不守,用赤石脂禹餘糧固之;此胃虛在中,氣不得下,復用此法領之,而胸中轉否為泰。其為歸元固下之法,各極其妙如此。
白話文:
更以代赭石取其土氣甘而沉降的特性,讓它收斂浮氣、鎮定逆氣,並用人參引領元氣向下運行;旋覆花辛而潤,用它來宣通肺氣、清滌飲邪,再輔以半夏來蠲除痰飲於上焦。如果沒有這兩種藥物承上啟下,怎麼能夠讓噫氣不除的症狀消失,心下硬滿的症狀自然消除呢?觀察仲景治療下焦水氣上逆,振振欲擗地(形容水氣上逆嚴重)的患者,用真武湯來鎮之;水邪停留在下焦,下元不守,用赤石脂、禹餘糧來固之;這裡胃氣虛弱在中焦,氣不得下行,再用上述方法引領它,使胸中轉危為安。這種歸元固下的方法,各有各的妙法,如此神奇。
2. 赤石脂禹餘糧湯
主治久痢不止,大腸虛脫,服理中丸而利益甚者。
赤石脂,禹餘糧(各一斤,俱搗碎)
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渣,分溫三服。
白話文:
主要治療長期腹瀉不止,大腸虛弱脫垂,服用理中丸效果很好的情況。
赤石脂,禹餘糧(各一斤,都要搗碎)
將上述兩味藥材,用水六升煎煮,取汁二升,去掉藥渣,分三次溫服。
柯韻伯曰:甘、薑、參、術可以補中宮元氣之虛,而不足以固下焦脂膏之脫。此利在下焦者,概不得以理中之劑收功矣。(議不可奪。)然大腸之不固,仍責在胃;關門之不閉,仍責在脾。土虛不能制水,仍當補土。今補土而土不受補者,非治法之謬也。當知稟甲乙之氣者,終不若稟戊己之化者,能培土製水之為得當也。
白話文:
柯韻伯說:甘草、生薑、人參、白術可以補充中焦元氣的虛弱,但不足以固護下焦脂膏的脫失,因此下焦虛寒的人,通常無法用理中湯來治療。
雖然如此,大腸的鬆弛還是應該責怪於胃,關門不閉還是應該責怪於脾,土虛不能制水,還是應該補土,現在補土卻不能被土所吸收,這並不是治療方法不正確,而是應該知道,稟賦甲乙之氣的人,畢竟不如稟賦戊己之氣的人,能以補土製水的方式獲得妥善的治療。
石者,土之剛也。二石皆土之精氣所結,石脂色赤入丙,助火以生土;餘糧色黃入戊,實胃而澀腸。急以治下焦之標者,實以培中宮之本也。要知此證,土虛而火不虛,故不宜於薑、附。仲景曰:複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可知與桃花湯別成一局矣。
白話文:
石頭,是土壤中最堅硬的部分。這兩種石頭都是土壤的精華凝聚而成的。石脂的顏色是紅色,五行屬火,可以幫助火來生出土;餘糧的顏色是黃色,五行屬土,可以充實胃部並澀腸。石脂主要用於治療下焦的標證,餘糧則主要用於培補中宮的根本。要知道,這種疾病是土虛而火不虛,所以不適合用薑、附子。仲景說:複利(小便不利)不止,應該利小便。可見,它與桃花湯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治療方法。
3. 真武湯
治少陰水氣為患,腹痛下利,四肢沉重疼痛,小便不利。其人或咳,或嘔,或小便利而下利者,用此加減。
白話文:
治療因少陰水氣引起的病症,如腹痛、拉肚子、四肢感到沈重和疼痛、小便不通暢。患者可能伴有咳嗽、嘔吐,或者小便通暢但仍然拉肚子,可以根據情況調整使用此方。
白朮(二兩),茯苓,白芍(各三兩),大附子(一枚,炮),生薑(三兩)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白話文:
白朮(80公克),茯苓、白芍(各120公克),大附子(1枚,炮製),生薑(120公克)
趙羽皇曰:人之一身,陰陽是也。上焦屬陽而主心肺,下焦屬陰而主肝腎。肝藏陰血,腎兼水火。真武一方,為北方行水而設,用三白者,以其燥能治水,淡能伐腎邪而利於水,酸能泄肝木以疏水故也。附子辛溫大熱,必用為佐者何居?蓋水之所制者脾,水之所行者腎也。腎為胃關,聚水而從其類。
白話文:
趙羽皇說:人體是由陰陽組成的。上焦屬陽,主治心肺,下焦屬陰,主治肝腎。肝臟儲藏陰血,腎臟兼具水火。真武一方是專為北方地域而設計的處方,使用三白的原因是它的燥能治水,淡能去除腎臟的邪氣並利於水,酸能疏瀉肝木之氣,從而疏通水。那麼為什麼一定要添加辛溫大熱的附子呢?水所制約的是脾臟,水所流經的是腎臟。腎臟是胃的門戶,積聚水而從屬於其類。
倘腎中無陽,則脾之樞機雖運,而腎之關門不開,水雖欲行,孰為之主?故脾家得附子,則火能生土,而水有所歸矣;腎中得附子,則坎陽鼓動,而水有所攝矣。更得芍藥之酸,以收肝而斂陰氣,陰平陽秘矣。若生薑者,並用以散四肢之水氣而和胃也。蓋五苓散行有餘之水,真武行不足之水,兩者天淵。
白話文:
如果腎臟裡沒有陽氣,那麼脾臟的樞紐雖然運轉,但腎臟的關口不打開,水雖然想運行,誰來主管呢?所以脾臟得到附子,那麼火就能生土,水就有歸宿了;腎臟得到附子,那麼坎水的陽氣就會鼓動,水就有約束了。再得到芍藥的酸味,來收斂肝臟並斂藏陰氣,陰氣平穩,陽氣就閉藏了。至於生薑,是同時用來散發四肢的水氣並調和胃的。五苓散是來運行水氣的,真武湯是來運行不足的水氣的,兩者相差甚遠。
總之,脾腎雙虛,陰水無制而泛溢妄行者,非大補坎中之陽,大健中宮之氣,即日用車前、木通以利之,豈能效也?
白話文:
總之,脾臟和腎臟都虛弱,導致陰液失去控制而氾濫妄行的情況下,如果不大力補充腎中的陽氣,強化脾臟的功能,單靠平時使用車前草、木通來利尿,是無法見效的。
柯韻伯曰:坎宮火用不宣,故腎家水體失職,是下焦虛有寒不能制水故也。法當壯元陽以消陰翳,逐留垢以清水源,因立此湯。方後立加減法,是真武加減證,不是主症,雖皆水氣為患,而不屬少陰。其云若咳者,是水氣射肺所致,加五味子之酸溫,佐芍藥以收腎中水氣;細辛之辛溫,佐生薑以散肺中水氣。
白話文:
柯韻伯說:坎宮(腎)的火不能正常發揮作用,所以腎臟的水液失去正常功能,這是因為下焦虛弱、有寒氣,不能控制水液的緣故。治療方法應該壯大元陽以消除陰翳,排解留滯的垢穢以淨化水源。因此創立了這個湯劑。方後所立的加減法,是針對真武湯的加減證,不是針對主症。雖然都是水氣造成的問題,但並不屬於少陰證。文中所說咳嗽,是水氣侵犯肺臟所致。加入五味子的酸溫味,佐以芍藥收斂腎中水氣;細辛的辛溫味,佐以生薑散肺中水氣。
小便自利而下利,是胃中無陽,則腹痛不屬相火,四肢困於脾濕,故去芍藥之酸寒,加乾薑之辛熱,即茯苓之甘平者亦去之,此為溫中之劑,而非利水之劑矣。若嘔者,是水氣在中,故中焦不治,四肢不利,病不涉少陰,由於太陰濕化不宣也,不須附子之溫腎,倍加生薑以散邪,此為和中之劑,而非下焦之劑矣。附子、芍藥、茯苓、白朮四味,皆真武所重,若去一味,便不是真武。
仲景論證治,多觸類旁通,並不畫地為界。
白話文:
小便通暢卻又腹瀉,是胃中陽氣不足,腹痛就不是屬相火,四肢睏乏是因脾濕的緣故,所以去掉芍藥的酸寒,加上乾薑的辛熱,用甘平的茯苓也不用了。這溫中方劑,而不是利水方劑。如果出現嘔吐現象,是水氣在中焦,所以中焦不得調理,四肢不利,病不涉及少陰,由於太陰濕化不宣的緣故,不必用附子溫腎,只需多加生薑來散邪,這是和中方劑,而不是下焦方劑。附子、芍藥、茯苓和白朮這四種中藥,是真武湯中的最重要的藥物,去掉任何一種,就不是真武湯了。
喻嘉言曰:亡陽而用真武以救之者,蓋真武北方司水之神。方中四味,是行水收陰,崇土回陽之劑,故能收拾分馳離絕之陰陽,互鎮於北方少陰之位也。蓋人身陽根於陰,真陽飛越,亟須鎮攝歸根耳。
白話文:
喻嘉言說:人體陽氣衰敗時使用真武湯來救治,是因為真武是掌管北方水神的神祇。方子中的四味藥,可以引導水氣收集陰氣,同時滋養補益、回陽壯陽,因此可以收拾因分離、流失而分散的陰陽之氣,並且於少陰之位互相安鎮。因為人體的陽氣根源於陰氣,真陽飛越流失,急需鎮攝歸根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