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醫方論》~ 卷三 (12)
卷三 (12)
1. 桃仁承氣湯
治血結胸中,手不可近,或中焦蓄血,寒熱,胸滿,漱水不欲咽,善忘,昏迷,如狂者。此方治敗血留經,通月事。
桃仁(半兩),大黃(一兩),硝(三錢),桂(三錢),甘草(三錢)
上每服一兩,薑、水煎服。
白話文:
桃仁承氣湯治療胸部瘀血阻塞,手碰觸都感到疼痛,或中焦(腹部)積聚瘀血,伴隨寒熱、胸悶、漱口後不想吞嚥口水、健忘、昏迷、神志不清等症狀。此方也可用於治療經血瘀滯不通,促進月經來潮。
藥方組成:桃仁半兩、大黃一兩、芒硝三錢、桂枝三錢、甘草三錢。
每次服用藥量一兩,以薑汁和水煎服。
2. 抵當湯並丸
治傷寒蓄血,並治癥瘕,追蟲、攻毒甚佳。
水蛭(熬),虻蟲(去翅足,各三十枚),桃仁(二十枚),大黃(三兩,酒洗)
上四味,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不下再服,即以四味搗粉為丸,分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醉時當下血。若不下者,更服。
柯韻伯曰:膀胱為水府,血本無所容蓄者也。然太陽為諸陽主氣,是氣之最多者,而其經則又多血少氣,則知太陽在表,陽分之氣多,而在經血分之氣反少也。少氣者,膀胱之室熱結硬滿,法當小便不利;而反利者,是太陽上焦之氣化行,而下焦血海之氣化不行可知,必其隨經之營血,因瘀熱而結於裡矣。此為小腹之裡,而非膀胱之裡,故小便雖利,而硬滿急結,蓄血仍瘀於小腹也。
熱淫於內,神魂不安,故發狂。血瘀不行,則營不運,故脈微而沉;營不運則氣不宣,故沉而結也。營氣不周於身,則身黃。消穀善飢者,胃火熾盛也。大便反易者,血之濡也。色黑者,蓄血滲入也。善忘者,血不營,智不明也。此皆瘀血之徵兆,非至峻之劑,不足以抵其巢穴而當此重任,故立抵當湯。
蛭,蟲之善飲血者,而利於水;虻,蟲之善吮血者,而猛於陸。並舉水陸之善取血者以攻之,同氣相求;更佐桃仁之苦甘,推陳致新,大黃苦寒,盪滌邪熱,此名抵當也。若熱雖盛而未狂,小腹滿而未硬,宜小其制,為丸以緩治之。若外症已解,小腹急結,其人如狂,是轉屬陽明,用調胃承氣加桃仁、桂枝之行血者於其中,以微利之,胃和則愈矣。此桃仁承氣,又為治之緩也。
白話文:
抵當湯並丸
此方治療傷寒導致瘀血積聚,以及癥瘕(婦科疾病),驅除蟲積、攻破毒邪效果甚佳。
藥物組成:水蛭(熬製)、虻蟲(去除翅膀和足,各三十枚)、桃仁(二十枚)、大黃(三兩,酒洗)。
用法:將以上四味藥材,加水五升,煎煮至三升,過濾藥渣,溫服一升。若服用後未見效,可再次服用。若仍無效,則將四味藥材研磨成粉末,製成四丸藥丸,每次取一丸,加水一升,煎煮至七合,服用。服藥後,醉意(指藥效發作)時應能排出瘀血。若仍未排出,可繼續服用。
柯韻伯解釋:膀胱是貯存尿液的地方,本不應該貯存血液。但太陽經脈是諸陽之氣的主脈,氣血最盛,而其經絡卻是血少氣多。這說明太陽經脈在體表,陽氣較盛,但經絡中的血液卻相對較少。若氣血不足,膀胱會因熱結而脹滿疼痛,導致小便不利。但若小便通暢,卻腹痛脹滿,則說明太陽經脈上焦氣機運行正常,而下焦血海的氣機運行不暢,瘀熱之邪導致經絡中的營血瘀積於腹部內部。這是小腹深處瘀血,而非膀胱內瘀血,所以小便雖利,但腹部仍硬滿脹痛,瘀血仍積聚於小腹。
內熱過盛,神魂不安,因此發狂;血液瘀滯不通,則氣血運行不暢,所以脈象微弱而沉;氣血運行不暢,則氣機阻滯,所以脈象沉而結實;營氣不能周流全身,因此皮膚發黃;食慾旺盛,易飢餓,這是胃火旺盛的表現;大便溏瀉,這是血液濡濕腸道的結果;大便顏色發黑,這是瘀血滲入的表現;健忘,是因血液不能滋養腦髓,導致神智不清。這些都是瘀血的徵兆,非用峻猛的藥物,不足以攻破瘀血,解決此重症,因此創立抵當湯。
水蛭善於吸食血液,活躍於水中;虻蟲善於吸食血液,活躍於陸地。此方同時選用水陸兩種善於吸食血液的蟲類藥物來攻破瘀血,同氣相求;再佐以桃仁的苦甘之性,促進新陳代謝,大黃苦寒,清熱解毒,這就是「抵當」之名的由來。若內熱較盛但尚未發狂,小腹脹滿但尚未堅硬,宜減輕藥力,製成藥丸緩慢治療。若外症已消退,小腹堅硬脹痛,病人如狂,這是轉屬陽明經,可用調胃承氣湯,再加入桃仁、桂枝等行血藥物,使其輕微通便,胃氣和順則病自愈。此桃仁承氣湯,也是緩治之法。
3. 小柴胡湯
治傷寒五六日,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耳聾,脈數。此是少陽經半表半裡之症,宜此湯和解之。
柴胡(半斤),黃芩,人參,甘草(各三兩),半夏(半升),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煩而不嘔,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一枚。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參,合前成四兩半,加栝蔞根四兩。若腹中痛,去黃芩,加芍藥三兩。若脅下痞硬,去大棗,加牡蠣四兩。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四兩。
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枝三兩,溫覆取微汗。咳者,去人參、大棗、生薑,加五味子半升,乾薑二兩。
程郊倩曰:方以小柴胡名者,配乎少陽而取義。至於制方之旨及加減法,則所云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盡之矣。何則?少陽脈循脅肋,在腹陽背陰兩岐間,在表之邪欲入里,為裡氣所拒,故寒往而熱來;表裡相拒,而留於岐分,故胸脅苦滿;神識以拒而昏困,故嘿嘿;木受邪則妨土,故不欲食;膽為陽木而居清道,為邪所郁,火無從泄,逼炎心分,故心煩;清氣鬱而為濁,則成痰滯,故喜嘔;嘔則木火兩舒,故喜之也。此則少陽定有之症。
其餘或之云者,以少陽在人身為遊部,凡表裡經絡之罅,皆能隨其虛而見之,不定之邪也。據症皆是太陽經中所有者,特以五六日上見,故屬之少陽。半表半裡兼而有之,方是小柴胡症。
方中柴胡以疏木,使半表之邪得從外宣;黃芩清火,使半里之邪得從內徹;半夏能開結痰,豁濁氣以還清;人參能補久虛,滋肺金以融木;甘草和之,而更加薑、棗助少陽生髮之氣,使邪無內向也。至若煩而不嘔者,火成燥實而逼胸,故去人參、半夏,加栝蔞實。渴者,燥已耗液而逼肺,故去半夏,加栝蔞根。
腹中痛,木氣散入土中,胃陽受困,故去黃芩以安土,加芍藥以戢木。脅下痞硬者,邪既留則木氣實,故去大棗之甘而緩,加牡蠣之咸而軟也。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土被侵則木氣逆,故去黃芩之苦而伐,加茯苓之淡而滲也。不渴,身有微熱者,半表之寒尚滯於肌,故去人參,加桂枝以解之。
咳者,半表之寒湊入於肺,故去參、棗,加五味子,易生薑為乾薑以溫之,雖肺寒不減黃芩,恐木寡於畏也。總之,邪在少陽,是表寒裡熱兩郁不得升之故;小柴胡之治,所謂升降浮沉則順之也。
白話文:
小柴胡湯
此方治療傷寒病發五六天,症狀為寒熱交替出現,胸脅部感到脹滿疼痛,食慾不振,心煩意亂,容易嘔吐,耳鳴,脈搏跳動很快。這是少陽經表裡俱病的症狀,可用小柴胡湯來調理。
藥材包括:柴胡(半斤),黃芩、人參、甘草(各三兩),半夏(半升),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將以上七種藥材,用十二升水煎煮至六升,過濾藥渣,再煎煮至三升,溫服一升,一日三次。
如果胸中煩悶卻不嘔吐,去掉半夏、人參,加入栝蔞實一枚。如果口渴,去掉半夏,加入人參,使藥量共計四兩半,再加栝蔞根四兩。如果腹部疼痛,去掉黃芩,加入芍藥三兩。如果脅下腫脹堅硬,去掉大棗,加入牡蠣四兩。如果心悸,小便不利,去掉黃芩,加入茯苓四兩。
如果不口渴,但身體略感發熱,去掉人參,加入桂枝三兩,溫暖覆蓋身體,微微出汗即可。如果咳嗽,去掉人參、大棗、生薑,加入五味子半升,乾薑二兩。
程郊倩說:此方名為小柴胡湯,是根據少陽經的特性而命名。至於方劑的用意和加減方法,其目的在於使上焦氣機通暢,津液下降,胃氣調和,都已包含在其中了。這是因為:少陽經循行於胸脅肋部,位於腹部陽面和背部陰面之間,表邪欲入裡,卻被裡氣阻擋,所以寒熱交替出現;表裡互相抗拒,停留在經脈分佈的部位,所以胸脅部脹滿疼痛;神識被邪氣所阻礙而昏沉,所以食慾不振;肝木受邪則影響脾土,所以不願飲食;膽屬陽木,居於清道,被邪氣鬱結,火氣無法宣洩,逼迫心火,所以心煩;清氣鬱結而化為痰濁,所以容易嘔吐;嘔吐則肝木和心火都得以舒洩,所以反而感到舒服。這些都是少陽經病症的特點。
其他一些說法認為,少陽經在人體內遊走不定,凡是表裡經絡的空隙,都能隨著虛弱的地方而出現,屬於不固定的邪氣。根據症狀,這些都屬於太陽經的病症,只是在五六天後才顯現出來,所以歸屬於少陽。表裡兼病,才是小柴胡湯的病症。
方中柴胡疏通肝氣,使表邪得以從體表宣洩;黃芩清熱瀉火,使裡邪得以從內部消除;半夏能開通結滯的痰濁,使濁氣化為清氣;人參能補益久虛,滋養肺金以調和肝木;甘草調和諸藥,再加生薑、大棗幫助少陽之氣生髮,使邪氣不向內侵犯。至於胸中煩悶而不嘔吐,是火熱燥盛而逼迫胸部,所以去掉人參、半夏,加入栝蔞實。口渴,是燥熱耗傷津液而逼迫肺部,所以去掉半夏,加入栝蔞根。
腹部疼痛,是肝木之氣散入脾土,胃陽受阻,所以去掉黃芩以安撫脾土,加入芍藥以抑制肝木。脅下腫脹堅硬,是邪氣停留,肝木之氣鬱結,所以去掉大棗的甘緩之性,加入牡蠣的鹹軟之性。心悸,小便不利,是脾土受侵,肝木之氣逆亂,所以去掉黃芩的苦寒之性,加入茯苓的淡滲之性。如果不口渴,但身體略感發熱,是表寒尚滯於肌膚,所以去掉人參,加入桂枝以解表。
咳嗽,是表寒之邪侵入肺部,所以去掉人參、大棗,加入五味子,用乾薑代替生薑以溫肺,雖然肺寒不減黃芩,但擔心肝木過於虛弱。總之,邪氣在少陽,是表寒裡熱,兩者鬱結不得升降的緣故;小柴胡湯的治療,就是順應升降浮沉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