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美

《古今名醫方論》~ 卷三 (10)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0)

1. 豬苓湯

治陽明病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

白話文:

治療陽明病症,脈象浮,發燒,口渴想喝水;少陰病症,已經腹瀉六七天,伴有咳嗽、嘔吐、口渴,心中煩躁無法入睡的人。

豬苓,茯苓,澤瀉,滑石,阿膠(各一兩)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納阿膠溶,溫服七合,日三服。

白話文:

豬苓、茯苓、澤瀉、滑石和阿膠,各取一兩。

趙羽皇曰:仲景制豬苓湯,以行陽明、少陰二經水熱,然其旨全以益陰,不專利水。(二語便得正旨。)蓋傷寒在表,最忌亡陽,而裡虛又患亡陰。亡陰者,亡腎中之陰,與胃家之津液也。故陰虛之人,不但大便不可輕動,即小水亦忌下通。

白話文:

趙羽皇說:仲景制定豬苓湯,是為了疏通陽明和少陰二經的水熱,但是他的目的是為了滋陰,而不是單純的利水。(這兩句話就抓到重點了。)因為傷寒在表,最怕陽氣不足,而裡虛又怕陰虛。陰虛的人,不僅大便不能輕易通利,小便也不要太多。

倘陰虛過於滲利,津液不致耗竭乎?方中阿膠養陰,生新去瘀,於腎中利水,即於腎中養陰;滑石甘滑而寒,於胃中去熱,亦於胃家養陰;佐以二苓之淡滲者行之,既疏濁熱,而不留其瘀壅,亦潤真陰,而不苦其枯燥,源清而流有不清者乎?顧太陽利水用五苓者,以太陽職司寒水,故急加桂以溫之,是暖腎以行水之也;陽明、少陰之用豬苓,以二經兩關津液,特用阿膠、滑石以潤之,是滋養無形,以行有形也。(妙義環生。

)利水雖同,寒溫迥別,惟明者知之。

白話文:

如果陰液虛損過多而滲洩無度,體內的津液難道不會耗竭嗎?這個方劑中阿膠能夠滋養陰液,生髮新的液體,去除廢物,對腎臟具有利水的作用,也就等於對腎臟進行陰液的滋養;滑石性味甘滑而寒,能去除胃中的熱氣,也能滋潤胃部的陰液;輔佐以茯苓和澤瀉這兩種味淡而有滲洩作用的藥物,不僅能疏通濁熱,不使瘀血淤積,而且能滋潤真正的陰液,而不致於枯燥,源頭清澈了,難道下游的水流會不乾淨嗎?考慮到太陽經利水使用五苓散,是由於太陽經掌管寒冷的水液,所以緊急加入桂枝來溫暖它,這是通過溫暖腎臟來運行水液的;陽明經和少陰經使用豬苓,是因為這兩個經脈都關乎津液,所以特別使用阿膠和滑石來滋潤它們,這是滋養無形的東西,以運行有形的水液。

2. 白虎湯

治陽明症,汗出,渴欲飲水,脈洪大浮滑,不惡寒,反惡熱。

石膏(一斤碎綿裹),知母(六兩),甘草(二兩炙),粳米(六合)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服一升,日三服。

白話文:

  • 石膏(一斤用棉布包裹,搗碎)

  • 知母(六兩)

  • 甘草(二兩烘烤後使用)

  • 粳米(六合)

柯韻伯曰:邪入陽明,故反惡熱,熱越故汗出,因邪熱爍其精液,故渴欲飲水,邪盛而實,故脈洪大,半猶在經,故兼浮滑,然火炎土燥,終非苦寒之味所能治。經曰:甘先入脾。又曰:以甘瀉之。以是知甘寒之品,乃瀉胃火、生津液之上劑也。

白話文:

柯韻伯說:邪氣進入陽明經,所以反感熱,熱氣越盛所以汗出,邪熱會灼傷人體精液,所以口渴想喝水,邪氣盛而實,所以脈搏洪大,半邪還在經中,所以兼見浮滑,但是火炎土燥,終究不是苦寒的味道所能治療。經書上說:甘味先入脾臟。又說:用甘味瀉火。由此可知,甘寒的藥品,是瀉胃火、生津液的上等藥劑。

石膏甘寒,寒勝熱,甘入脾,又質剛而主降,備中土生金之體,色白通肺,質重而含脂,具金能生水之用,故以為君;知母氣寒主降,苦以泄肺火,辛以潤腎燥,故為臣;甘草為中宮舟楫,能土中瀉火,寒藥得之緩其寒,使沉降之性,皆得留連於胃;粳米氣味溫和,稟容平之德,作甘稼穡,得二味為佐,陰寒之物,庶無傷損脾胃之慮也。煮湯入胃,輸脾歸肺,水精四布,大煩大渴可除矣。

白話文:

石膏性寒微苦,性寒能清熱,性味甘能入脾,質地堅硬、沉重,主降,具備了中土生成金之體、白色的石膏可通肺氣,質地重且含脂具有金可生水之用,因此作為君藥;知母氣性寒冷主降,味苦能泄肺火,味辛能潤腎燥,因此作為臣藥;甘草性溫味甘,中宮之舟楫,能瀉火於土中,寒藥加入甘草可緩和寒性,讓沉降的藥性都能停留於脾胃;粳米氣味溫和,秉承平和之德,做成甘美的稻米,配合以上兩種藥材作為佐藥,溫燥之症狀就可以沒有傷害脾胃的顧慮了。將三種藥材熬煮成湯,進入脾胃,輸送至脾經和肺經,水液精氣四布於全身上下,煩躁和口渴的症狀就可以消除。

白虎為西方金神,取以名湯,秋金得令而炎暑自解矣。更加人參,以補中益氣而生津,協和甘草、粳米之補,承製石膏、知母之寒,瀉火而土不傷,乃操萬全之術者。

白話文:

白虎湯是中醫方劑之一,以白虎為名,是取秋季屬金,金氣旺盛,暑熱自然消退之意。在白虎湯中加入人參,可以補中益氣、生津止渴;甘草和粳米具有補益的作用;石膏和知母具有清熱瀉火的作用。這些藥物搭配在一起,可以清熱瀉火而不傷及脾胃,是治療暑熱病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