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美

《古今名醫方論》~ 卷三 (9)

回本書目錄

卷三 (9)

1. 梔子豉湯

(附加減諸湯)

治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煩躁,心中憒憒,怵惕,懊憹,目疼,鼻乾,不得臥。

白話文:

治療陽明病,脈搏浮而緊,咽喉乾燥,口苦,腹部脹滿而喘氣,發熱,出汗,不畏寒,反而畏熱,身體沉重煩躁,心中悶悶不安,驚恐,煩悶,眼睛疼痛,鼻子乾燥,無法入睡。

梔子(十四枚),香豉(四合,綿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納豉,煮取一升半,去渣,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止後服。若少氣者,加甘草二兩。若嘔者,加生薑三兩。若下後心煩,腹滿,起臥不安者,去香豉,加厚朴四兩,枳實四枚。若醫以丸藥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去香豉,加乾薑二兩。若身熱發黃者,去香豉,加甘草一兩,黃柏二兩。

白話文:

以上兩味藥,加水四升,先煮梔子到只剩下二升半,加入豉繼續煮到剩下能一升半,去除渣滓,分成兩次服用。服用後若有嘔吐,則停止服用。

如果患者氣虛,可以加入二兩甘草。

如果患者有嘔吐,可以加入三兩生薑。

如果患者服用後,出現心煩、腹滿、睡臥不安的症狀,可以去掉香豉,加入四兩厚朴、四枚枳實。

如果患者在服用丸藥後,體熱不退,微煩躁,可以去除香豉,加入二兩乾薑。

如果患者體熱且發黃,可以去除香豉,加入一兩甘草、二兩黃柏。

柯韻伯曰:太陽以心腹為里,陽明以心腹為表。蓋陽明之裡是胃實,不特發熱、惡寒、目疼、鼻乾、汗出、身重謂之表,一切虛煩、虛熱、咽燥、口苦、舌苔、腹滿、煩躁、不得臥、消渴而小便不利,凡在胃之外者,悉是陽明之表也。仲景制汗劑,是開太陽表邪之出路;制吐劑,是引陽明表邪之出路。

白話文:

柯韻伯說:太陽以心腹為裡,陽明以心腹為表。陽明之裡是胃裡,不只是發熱、惡寒、眼睛疼、鼻子乾、汗出、身體重這些症狀,還包括一切虛煩、虛熱、咽喉乾燥、口苦、舌苔、腹脹、煩躁、睡不著、消渴和小便不利,在胃以外的症狀,都是陽明的表徵。仲景制汗劑,是打開太陽表邪的出口;制吐劑,是引導陽明表邪的出口。

所以太陽之表,宜汗不宜吐;陽明之表,當吐不當汗。(陽明之表當吐,此義前人未發。)太陽當汗而反吐之,便見自汗出、不惡寒、飢不能食、朝食暮吐、欲飲冷食、不欲近衣等證。此太陽轉屬陽明之表,法當梔子豉湯吐之。陽明當吐而不吐,反行汗、下、溫針等法,以致心中憒憒、怵惕、懊憹、煩躁、舌苔等證,然仍在陽明之表,仍當梔子豉湯主之。(所謂汗、吐法,當如。

白話文:

因此,太陽病在外,應該發汗,不應該吐。陽明病在外,應該吐,不應該發汗。(陽明病在外應該吐,這個道理先前的人沒有說過。)

太陽病應該發汗,反而吐了,就會出現自汗、不惡寒、飢餓卻不能進食、早上進食晚上吐出、想要喝冷飲冷食、不想穿衣服等症狀。這是太陽病轉變為陽明病在外,可以用梔子豉湯發汗。

陽明病應該吐,反而不吐,反而使用發汗、瀉下、溫針等方法,導致心中煩躁、恐懼、懊悔、躁動、舌苔發黃等症狀,然而仍然是陽明病在外,仍然應該用梔子豉湯治療。(所謂的發汗、吐法,應該按照這個方法。)

)梔子苦能湧泄,寒能勝熱其形象心,又赤色通心,故主治心中上下一切證;豆形象腎,又黑色入腎,制而為豉,輕浮上行,能使心腹這濁邪上出於口,一吐而心腹得舒,表裡之煩熱悉解矣。所以然者。二陰之病發心脾,此是心脾熱,不是胃家實,即所云有熱屬臟者,攻之不令發汗之義也。

白話文:

梔子苦而能發散,寒而能剋制熱,其藥性符合心,又赤色能通心,所以主治心中上下所有一切症狀;豆的形狀像腎,並且黑色入腎,製成豆鼓之後,輕浮而上行,能夠使心腹中的濁邪上升到口,一吐而出,心腹就能夠舒暢,表裡之間的煩熱全部消除。這是因為什麼呢?因為二陰之病是由心脾引起,而這種病是因為心脾有熱,並不是胃家實症。這正是所謂的「有熱屬臟」的證狀,攻治時不能讓它發汗。

急除胃外之熱,不致胃家之家,即此梔豉湯,為陽明解表裡之聖劑矣。熱傷氣者少氣,加甘草益氣;虛熱相搏者多嘔,加生薑以散邪。若下後而心腹滿,起臥不安,是熱已入胃,便不當吐,故去香豉。屎未燥硬,不宜復下,故只用梔子以除煩,佐枳、樸以泄滿,此兩解心腹之妙,又小承氣之輕劑也。

白話文:

迅速去除胃之外的熱邪,不使熱邪侵入胃中。這個梔豉湯,是治療陽明經表裡熱證的聖藥。熱邪傷氣而導致氣虛,加用甘草益氣;虛熱相互搏結而導致多嘔,加用生薑來發散邪氣。假如瀉下之後,心腹滿悶,起臥不安,說明熱邪已經進入胃中,就不應該再催吐了,所以去掉香豉。大便尚未乾燥變硬,不宜再瀉下,所以只用梔子來消除煩躁,佐以枳實和厚樸以緩解滿悶。這兩味藥可以很好地緩解心腹不適,又是小承氣湯的輕劑。

若以丸藥下之,心微煩而不懊惱,是知寒氣留中,而上焦留熱,故任梔子以除煩,倍乾薑以逐內寒,而表熱自解,此又寒熱並用,為和中解表之劑矣。內外熱熾,肌肉發黃,必須苦甘之劑以調之,柏皮、甘草色黃而潤,助梔子以除內煩而解外熱,形色之病,仍假形色以通之,此皆用梔豉於加減,以御陽明表證之變幻也。

白話文:

如果使用丸藥來治療,心裡稍微煩躁但不懊惱,就知道是寒氣留在體內,而上焦有熱留住,所以用梔子來去除煩躁,加倍用乾薑來驅逐內寒,然後表熱自然會消除,這就是寒熱並用的治療方法,是能夠調和中氣並解除表症的藥方。內外熱盛,肌肉發黃,必須用苦甘的藥方來調理,柏皮、甘草顏色黃潤,幫助梔子去除內熱並消除外熱,通過形狀和顏色的病症,仍然借用形狀和顏色來疏通,這都是利用梔豉的加減,來控制陽明表的證候變化。

夫梔子之性,能屈曲下行,不是上湧之劑,惟豉之腐氣,上蒸心肺,能令人吐耳!觀瓜蒂散必用豉汁和服,是吐在豉而不在梔也。(此義後人濛濛,賴此發明。)梔子乾薑湯,去豉用姜,是取其橫散;梔子厚朴湯,以枳、樸易豉,是取其下泄:皆不欲上越之義。二方後概云得吐止後服,大背仲景之旨矣。

白話文:

梔子的性質是能夠彎曲向下行,不是向上湧的藥物,只有豉的腐敗之氣,向上蒸騰到心肺,才能使人嘔吐!觀察瓜蒂散一定用豉汁和藥一起服用,是嘔吐在豉上而不是在梔子上。(這個道理後人糊裏糊塗,依靠這個來明白。)梔子乾薑湯,去除豉用薑,是取其橫向散佈;梔子厚朴湯,以枳實、厚朴代替豉,是取其向下泄瀉:這些都不希望向上越過的道理。兩種藥方後面大概說嘔吐止後再服用,這就大大的違背了仲景的旨意了。

看梔了與茵陳柏皮湯,俱不言吐,病人舊微溏者不可與,則梔子之性自明矣。

白話文:

梔子與茵陳柏皮湯,兩者都不具有瀉下作用,如果病人原來就稍微泄瀉,就不可以服用,由此可見梔子的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