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美

《古今名醫方論》~ 卷三 (8)

回本書目錄

卷三 (8)

1. 越婢湯(《金匱》)

治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者。又治里水,一身面目黃腫,其脈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不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朮湯主之。

白話文:

治療因風水而引起的全身腫脹,脈象浮浮不渴,持續出汗,沒有高燒的患者。另外治療水腫,全身與臉部浮腫,脈象沉細,小便不利,所以引起水腫,如果小便不利,這是體內津液耗盡,所以會口渴,越婢加朮湯可以治療。

麻黃(六兩),石膏(半斤),生薑(三兩),大棗(十五枚),甘草(二兩)

白話文:

  • 麻黃:六兩

  • 石膏:半斤

  • 生薑:三兩

  • 大棗:十五枚

  • 甘草:二兩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麻黃,去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分三服,惡風加附子一枚(炮)。

白話文:

用六升水煎煮麻黃,去掉泡沫,加入所有藥材,煎煮至剩下的藥液為三升,分三次服用。如果有怕冷的症狀,再加入一枚炮附子。

喻嘉言曰:越婢湯者,示微發表於不發之方也,大率取其通調營衛。麻黃、石膏二物,一甘熱,一甘寒,合而用之,脾偏於陰,則和以甘熱,胃偏於陽,則和以甘寒。乃至風熱之陽,水寒之陰,凡不和於中土者,悉得用之。何者?中土不和,則水穀不化。其精悍之氣,以實營衛。

白話文:

喻嘉言說:越婢湯是一種在不引發病症的情況下,表現出輕微發散的作用的方劑,其主要作用是使營衛運行通暢。麻黃性甘熱,石膏性甘寒,將二者合用,脾偏於陰,那麼就用甘熱之品來中和,胃偏於陽,那麼就用甘寒之品來調理。甚至於風熱之陽,水寒之陰,凡是不能與身體中土相協和的,都可以使用此藥。為什麼呢?中土不和,那麼水穀便不能消化。精悍之氣,可以用來充實營衛。

營衛虛,則或寒或熱之氣,皆得壅塞其隧道而不通於表裡。所以在表之風水用之,而在裡之水兼渴而小便自利者,咸必用之,無非欲其不害中土耳。不害中土,自足消患於方萌矣。

白話文:

人體的營氣和衛氣虛弱時,寒氣或熱氣就會壅塞在經絡之中,無法在表裡之間流通。因此,如果出現表證,如風寒或暑熱,或者出現裡證,如水飲內停,導致口渴和小便自利,都必須服用中藥來治療,以防邪氣傷害中土(脾胃)。只要中土不受邪氣侵犯,就能在疾病萌芽之初將其消除。

趙以德曰:五臟各一其陰陽,獨脾胃居中而兩屬之,故土不獨成四氣,土亦從四維而後成,不惟火生而已。於是四方有水寒之陰,即應於脾;風熱之陽,即應於胃。飲食五味之寒熱,凡入於脾胃者亦然。一有相干,則脾氣不和,胃氣不清,而水穀不化其精微,以行營衛,以實陰陽也。

白話文:

趙以德說:五臟各有一個陰陽,只有脾胃居於中央,並與其他四臟相屬,所以單獨的脾胃不只成為四氣,脾胃也從四面八方而後形成,不只受火的影響。因此,四方有水寒之陰,就應對脾臟;風熱之陽,就應對胃臟。飲食五味之寒熱,凡是進入脾胃的都一樣。一旦有相關聯的,那麼脾氣就不協調,胃氣就不清爽,而水穀就不能化為精微,以運行營衛,以充實陰陽。

甘者是土之本味,所以脾氣不和,和以甘熱;胃氣不清,清以甘寒。麻黃之甘熱,走手足太陰經,連於皮膚,行氣於三陰,以祛陰寒之邪;石膏之甘寒,走手足陽明經,達於肌肉,行氣於三陽,以祛風熱之邪。既用其味甘以入土,用其寒熱以和陰陽,用其性善走以發越脾氣,更以甘草和中緩急,調二藥相協而成功。大棗之甘,補脾中之血;生薑之辛,益胃中之氣。

白話文:

甘味是土的本味,所以脾氣不合的時候,用甘熱來調和;胃氣不清的時候,用甘寒來清。麻黃的甘熱,走手足太陰經,連接皮膚,在三陰經運行氣血,以去除陰寒之邪;石膏的甘寒,走手足陽明經,到達肌肉,在三陽經運行氣血,以去除風熱之邪。既用其甘味以入土,用其寒熱以調和陰陽,用其善走的特性以發散脾氣,再用甘草來調和中氣,緩急,調節兩種藥物以協調而成功。大棗的甘味,補脾中的血;生薑的辛味,益胃中的氣。

惡風者陽虛,故加附子以益陽。風水者,則加朮以散皮膚間水氣,發穀精以宣榮衛,與麻黃、石膏為使,引其入土也。越婢之名,不亦宜乎!

白話文:

怕吹風的人是身體陽氣不足,因此加入附子來增強陽氣。如果患的是風寒,那麼就加入蒼朮來祛除皮膚之間的水氣,並發散體內的穀精來促進氣血運行,再配以麻黃、石膏為藥引,引導藥物進入體內。越婢這個名字,是不是很合適呢!

喻論明析,趙說能細剖其理,開便後學,故兩錄之。

2. 茵陳蒿湯

陽明病發熱,但頭汗出,身無汗,小便不利,渴飲水漿。此為瘀熱在裡,身必發黃,腹微滿者,本方主之。

茵陳蒿(六兩),梔子(十四枚),大黃(二兩)

白話文:

茵陳蒿(36公克),梔子(14 顆),大黃(12公克)

水一斗,先煮茵陳減六升,納二味,煮三升,去渣,分溫三服。小便當利,尿如皂角汁狀;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也。

白話文:

一斗水,先將茵陳煮沸後,減少六升,加入另外兩味藥材,再煮成三升,去掉藥渣,分成溫熱的三份服用。小便應該會通暢,尿液像皁角汁一樣;一夜之後,肚子會變小,黃疸也會隨著小便排出。

柯韻伯曰:太陽、陽明俱有發黃證。但頭汗而身無汗,則熱不外越;小便不利,則熱不下泄,故瘀熱在裡。(發黃,三湯看得清楚。)然里有不同,肌肉是太陽之裡,當汗而發之,故用麻黃連翹赤豆湯,為涼散法;心胸是太陽陽明之裡,當寒以勝之,用梔子柏皮湯,乃清火法;腸胃是陽明之裡,當瀉之於內,故立本方,是逐穢法。

白話文:

柯韻伯說:太陽病和陽明病都有發黃的症狀。但是頭部有汗而身體沒有汗,則熱不向外發散;小便不利,則熱不向下瀉泄,所以瘀熱在體內。(發黃證,三種湯劑治療效果顯著。)但是體內是有區別的,肌肉是太陽病的裡證,應該發汗來治療,所以使用麻黃、連翹、赤豆湯,這是一種涼散法;心胸是太陽病和陽明病的裡證,應該用寒涼藥物來勝之,使用梔子、柏皮湯,這是一種清火法;腸胃是陽明病的裡證,應該從內部瀉下,所以創立了本方,這是一種逐穢法。

茵陳稟北方之色,經冬不凋,傲霜凌雪,偏受大寒之氣,故能除熱邪留結;率梔子以通水源,大黃以調胃實,令一身內外瘀熱,悉從小便而出,腹滿自減,腸胃無傷,仍合引而竭之之法,此陽明利水之聖劑也。

白話文:

茵陳帶有北方的元素,在冬天也不會凋謝,冒著霜雪,偏受了寒氣,所以它能清除體熱的邪氣並消除淤積;用梔子引導水源,用大黃調節胃實,讓體內外的瘀熱都從小便排出,腹脹自然減輕,腸胃沒有損傷,再配合引導和消除的方法,這就是陽明利水的神聖方劑。

仲景治陽明渴飲有四法:本太陽轉屬者,五苓散微發汗以散水氣;大煩燥渴,小便自利者,白虎加參,清火而生津;脈浮,發熱,小便不利者,豬苓湯,滋陰而利水;小便不利,腹滿者,茵陳湯以泄滿,令黃從小便出。病情治法,胸有成竹矣。竊思仲景利小便,必用氣化之品;通大便,必用承氣之味。

白話文:

仲景治療陽明熱渴症狀的四種方法:

  1. 本來是太陽病轉為陽明熱渴,用「五苓散」微微發汗,以散去體內的水氣。

  2. 發病原因是火氣旺盛,口渴煩躁,小便自然通利,用「白虎湯」加上人參,清火生津。

  3. 脈搏浮動,發熱,小便不通暢,用「豬苓湯」滋陰利水。

  4. 小便不通暢,腹滿,用「茵陳湯」來瀉滿,使黃色水從小便排出。

病情和治療方法,心中都有了明確的安排。我認為仲景想利小便,一定會使用有氣化效果的藥物;想通大便,一定會使用有承氣效果的藥物。

故小便不利者必加茯苓,甚者兼用豬苓,因二苓為氣化之品,而小便由於氣化也。茲小便不利,不用二苓者何?本論云: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複利小便故也。斯知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用,則汗不出而渴者,津液先虛,更不可用明矣。

白話文:

因此,治療小便不暢通的人一定要加茯苓,症狀嚴重的還要再加豬苓,因為這兩種茯苓都是具有利尿作用的藥材,而小便的排泄是體內水分通過氣化作用而來的。但是,有的小便不暢通的人不使用這兩種茯苓,原因是什麼呢?根據《傷寒論》的說法:陽明病,出汗很多並且口渴的人,不能使用豬苓湯,因為出汗太多,胃中乾燥,豬苓湯又利小便,所以不能用。這說明陽明病,出汗多而口渴的人不能用豬苓湯,那麼,不出汗,但口渴的人,津液肯定先虛,更不能用了。

此以推陳致新之茵陳,佐以屈曲下行之梔子,不用枳、樸以承氣與芒硝之峻利,則大黃但可以潤胃燥,而大便之不遽行可知,故必一宿而腹始減,黃從小便去,而不由大腸。仲景立法神奇,匪夷所思耳。

白話文:

這種用更新汰換的方法,用茵陳配上彎曲下行的梔子,不用枳殼、厚朴這些承氣藥與芒硝這些峻烈寒涼的藥來治療腹瀉,那麼大黃只能滋潤胃液,而大便的不暢通就能明白,所以一定隔一晚上才能肚子減少腹脹,黃色物質從小便排出,而並不從大腸排出。仲景的立法神奇,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