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醫方論》~ 卷三 (7)
卷三 (7)
1. 五苓散
(附茵陳五苓散)
治脈浮,小便不利,熱微,消渴者;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症,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
茯苓(十八銖),豬苓(十八銖),白朮(十八銖),澤瀉(一兩),桂枝(五錢)
上五味為末,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程郊倩曰:標邪傳入膀胱,是為犯本。其人必渴,必小便不利,宜可消水矣。(此傷寒五苓論。)乃一症以水入則拒而吐,一症以水入則消,何居?膀胱為津液之腑,熱入而蓄邪水,致小便不利也。是則水氣挾熱而上升,必至格水,此渴欲飲水,水入則吐也。用五苓者,取其開結利水也,水泉不致留結,邪熱從小便出矣。
若熱微消渴,是則熱入膀胱,而燥其津液,乃成消渴。此膀胱無邪水之蓄,亦用五苓者,以化氣回津也,使膀胱之氣騰化,故渴亦止而病愈。(一取開結利水,一取化氣回津,盡太陽犯本之治矣。)然症必以脈浮數,煩渴,為脈表症里,知非陽明之裡,而仍為太陽之裡,故以五苓主之也。
趙羽皇曰:人身之水有二,一為真水,一為客水。真水者,即天乙之所主;客水者,即食飲之所溢。故真水惟欲其升,客水惟欲其降。若真水不升,則水火不交而為消渴;客水不降,則水土相混而為腫滿。(此雜症五苓論。)五苓散一方,為行膀胱之水而設,亦為逐內外水飲之首劑也。
(五苓與真武湯對看,五苓行客水之有餘,真武護真水之不足,皆所以行水也。不可不知。)蓋水液雖注於下焦,而三焦俱有所統,故肺金之治節有權,脾土之轉輸不怠,腎關之開合得宜,則溲溺方能按時而出。若肺氣不行,則高源化絕,中州不運,則陰水泛流,坎臟無陽,則層冰內結,水終不能自行。
不明其本,而但理其標,可乎?方用白朮以培土,土旺而陰水有制也;茯苓以益金,金清而通調水道也;桂味辛熱,且達下焦,味辛則能化氣,性熱專主流通,州都溫暖,寒水自行;再以澤瀉、豬苓之淡滲者佐之,禹功可奏矣。先哲有曰:水之得以安流者,土為之堤防也;得以長流者,火為之蒸動也。
無水則火不附,無火則水不行。旨哉言乎!
羅東逸曰:傷寒之用五苓,允為太陽寒邪犯本,熱在膀胱,故以五苓利水瀉熱。然用桂枝者,所以宣邪而仍治太陽也。雜症之用五苓者,特以膀胱之虛,寒水為壅,茲必肉桂之厚以君之,而虛寒之氣始得運行宣泄。二症之用稍異,不可不辨。加茵陳為茵陳五苓散,治酒積黃癉。
蓋土虛則受濕,濕熱乘脾,黃色乃見。茵陳專理濕熱,發黃者所必用也;佐以五苓,旺中州,利膀胱;桂為嚮導,直達熱所,無不克矣。
白話文:
五苓散
治療脈象浮,小便不利,略帶發熱,口渴;或已發汗,脈象浮而數,煩躁口渴;或中風發熱,六七天未癒且煩躁,有表裡症狀,口渴想喝水,但水一喝就吐的情況。
藥方組成:茯苓十八銖、豬苓十八銖、白朮十八銖、澤瀉一兩、桂枝五錢。
用法:將以上五味藥磨成粉末,用白開水調服,每次服用一匙,一天服三次。
程郊倩說:邪氣入侵膀胱,這是傷及根本。病人一定會口渴,小便不利,需要利水消腫。(這是傷寒論中關於五苓散的論述)有一種情況是喝水就吐,另一種情況是喝水就能消腫,這兩種情況有什麼區別呢?膀胱是貯藏津液的器官,熱邪入侵導致邪水積聚,所以小便不利。因此,水氣夾雜熱邪上升,必然會導致水液停滯,這就是口渴想喝水,但水一喝就吐的原因。使用五苓散,是為了疏通水道,利水消腫,使水液不再停滯,邪熱就能從小便排出。
如果只是輕微發熱,口渴,這是因為熱邪進入膀胱,燥傷津液,導致消渴。這種情況膀胱沒有邪水積聚,也使用五苓散,是為了化氣回補津液,使膀胱之氣通暢,所以口渴也能止住,病也就好了。(一個是疏通水道利水,一個是化氣回補津液,都屬於治療太陽經病邪犯本的方法。)但症狀必須是脈象浮而數,煩躁口渴,這是脈象表裡兼症,說明不是陽明經的裡症,而是太陽經的裡症,所以用五苓散主治。
趙羽皇說:人體的水分有兩種,一種是真水,一種是客水。真水是由先天之氣主導的;客水是由飲食所產生的多餘水分。所以真水只希望它上升,客水只希望它下降。如果真水不能上升,則水火不交而導致消渴;如果客水不能下降,則水土不分而導致腫脹。(這是雜症論中關於五苓散的論述)五苓散這個方子,是用來通利膀胱的水分,也是治療內外水飲的首選藥方。
(五苓散和真武湯可以對比著看,五苓散是排除多餘客水的,真武湯是溫補不足真水的,都是為了通利水液的。這點必須要知道。)雖然水液主要積聚在下焦,但三焦都互相統攝,所以肺金的調節功能正常,脾土的運化功能正常,腎臟的開合功能正常,則小便才能按時排出。如果肺氣不通,則水液運行受阻;中焦脾胃運化失常,則陰水泛濫;腎陽不足,則水液凝結,水液最終就不能自行排出。
不明白根本原因,只治標不治本,行嗎?方中用白朮來健脾益土,土旺則陰水有制;用茯苓來益肺金,金清則水道通暢;桂枝辛熱,能到達下焦,辛味能化氣,溫熱之性則能促進水液運行,使下焦溫暖,寒水自行排出;再用澤瀉、豬苓淡滲利水,則效果顯著。古人說:水能安流,是因為土為堤防;水能長流,是因為火能蒸騰。
沒有水則火不附,沒有火則水不行。這句話很有道理!
羅東逸說:傷寒病用五苓散,是因為太陽經寒邪傷及根本,熱邪在膀胱,所以用五苓散利水瀉熱。而用桂枝,是為了疏散邪氣,仍然是治療太陽經的。雜症用五苓散,是因為膀胱虛弱,寒水阻滯,這時必須用肉桂作為君藥,虛寒之氣才能運行宣洩。兩種情況的用藥略有不同,不可不辨。加入茵陳成為茵陳五苓散,治療酒積黃疸。
因為脾土虛弱則容易受濕邪,濕熱侵犯脾胃,就會出現黃疸。茵陳專門治療濕熱,治療黃疸必須用到它;配合五苓散,健脾益胃,利水通膀胱;桂枝引導藥力,直達病灶,沒有克服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