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美

《古今名醫方論》~ 卷三 (4)

回本書目錄

卷三 (4)

1. 半夏瀉心湯

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柴胡證具,而以他藥下之,但滿而不痛,此為痞,宜半夏瀉心湯

白話文:

傷寒病症狀已經持續五、六天了,患者出現嘔吐且伴隨發熱的症狀,柴胡證的表現已經很明顯,卻使用了其他藥物來進行治療,導致症狀沒有好轉,一直感覺肚子脹滿但是卻不是疼痛,而是悶脹的感覺,患者出現了痞證,此時適宜使用半夏瀉心湯來治療。

半夏(半斤),黃芩乾薑人參(各三兩),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甘草(三兩)

白話文:

半夏(250克),黃芩,乾薑,人參(各150克),黃連(50克),大棗(12枚),甘草(150克)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分溫三服。

(此小柴胡去柴胡,而加乾薑、黃連。)

2. 大黃黃連瀉心湯

傷寒大下後,復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

白話文:

在傷寒病症大便後,復發汗症,胸口堵塞,怕冷的話,說明是身體表面的寒氣沒有解除,這時不能急於攻克心口堵塞的症狀;應該先解除表症,表症解除了,才能攻克心口堵塞的症狀。解除表症應用桂枝湯,攻克心口堵塞的症狀應用大黃黃連瀉心湯。心口堵塞,按壓時感覺濕潤,脈搏關上部位浮起的,應用大黃黃連瀉心湯。

大黃(二兩),黃連(一兩)

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服之。

3. 附子瀉心湯

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

大黃(二兩),黃連(一兩),黃芩(一兩),附子(一枚,別煮取汁。)

白話文:

大黃(兩百公克),黃連(一百公克),黃芩(一百公克),附子(一個,另外煮取汁)。

以麻沸湯二升,漬三味,須臾,去滓,納附子汁。

4. 生薑瀉心湯

傷寒汗出解之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乾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生薑瀉心湯

白話文:

在傷寒的患者出汗後,胃不調和,心下出現硬塊,幹嘔時呼出的氣味很臭,肋骨以下有水腫,腹部有雷鳴般鳴叫聲,腹瀉,此時應服用生薑瀉心湯。

生薑(四兩),甘草人參(各三兩),乾薑(一兩),黃連(一兩),黃芩(三兩),半夏(半升),大棗(十二枚)

白話文:

生薑:四兩(約120克)

甘草:三兩(約90克)

人參:三兩(約90克)

乾薑:一兩(約30克)

黃連:一兩(約30克)

黃芩:三兩(約90克)

半夏:半升(約120毫升)

大棗:十二枚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分溫三服。

5. 甘草瀉心湯

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穀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乾嘔,心煩不得安。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硬也,甘草瀉心湯

白話文:

得傷寒後中風,醫生誤用瀉下的方法治療,致使患者腹瀉不止,一天好幾十次;所吃的東西完全沒有消化,肚子裡像打雷一樣響,心腹部又發硬又脹,打嗝嘔吐,心裡煩悶、不得安寧。醫生在症狀上看到心腹部發硬,就認為疾病沒有治好,再次使用瀉下的方法治療,患者的心腹部發硬加重。這並不是熱結,而是由於胃中虛弱,寒氣上逆引起的發硬,可用甘草瀉心湯治療。

甘草(四兩),黃芩乾薑(各三兩),半夏(半升),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

白話文:

甘草(160公克),黃芩、乾薑(各120公克),半夏(240公克),黃連(40公克),大棗(12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分溫三服。

王又原曰:病發於陰而反下之,因作痞。然亦有汗出解之後而痞者,亦有下後復汗而痞者,亦有不經汗下而痞者。大要結胸屬實,痞屬虛;結胸熱入,痞無熱入。藥用苦以瀉之,辛以散之是也。然仲景立五瀉心湯,藥有同異。其同者,黃連、乾薑,若黃芩、大棗,則異而同也;其異者,人參附子大黃,若半夏、甘草、生薑,則同而異者也。

白話文:

王又原說:疾病發作於陰部而反覆瀉下,因而產生痞滿。但是也有出汗後而痞滿,或是瀉下後又出汗而痞滿,或是沒有出汗和瀉下的情況下而痞滿。總的來說,結胸屬於實證,痞滿屬於虛證;結胸是熱邪侵入,痞滿則沒有熱邪侵入。治療上,使用苦味的藥物來瀉下,辛味的藥物來散結是正確的。然而,仲景立下的五瀉心湯,藥物有相同和不同之處。相同的藥物有黃連、乾薑,像是黃芩、大棗,則不同而相同;不同的藥物有人參、附子、大黃,像是半夏、甘草、生薑,則是相同而不同。

試論之:傷寒五六日,柴胡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成痞,即用小柴胡湯,以乾薑易生薑,以黃連易柴胡,彼以和表裡,此以徹上下。而必推半夏為君者,痞從嘔得來,半夏之辛以破結,主病之藥故也。汗出解之後,已無傷寒矣。胃藏津液,發汗則津液亡,故胃中不和,薑、棗以和榮衛,以生髮胃家升騰之氣,乃治雜證之標的也。一屬少陽,一屬汗解,人參在所必用耳。

白話文:

讓我來評論一下:傷寒五、六天,柴胡證齊全,但用其他藥下泄導致痞證,此時應使用小柴胡湯,用乾薑代替生薑,用黃連代替柴胡。柴胡能夠調和表裡,而黃連可以通徹上下。之所以把半夏作為君藥,是因為痞證是由嘔吐引起的,半夏辛味可以破結,所以是治療本病的主要藥物。出汗解表之後,傷寒已經不存在了。胃中儲藏津液,發汗則津液散失,所以胃中不和,薑、棗可以調和榮衛,生髮胃家升騰之氣,用以治療雜證的標的症狀。柴胡證屬於少陽病,發汗解表屬於陽證,因此人參是必不可少的。

若傷寒中風,正在太陽,無用人參之例。雖下而復下,為胃中虛,不可用也。但用甘草緩其下利之急速,和其客氣之上逆,溫其中氣之不調,補其心煩之不安焉耳。心下硬滿,痞之候也;緊反入里,痞之診也。按之濡,關上浮,為痞尚未成,故無用虜荊之六十萬,但假將軍之先聲以奪之。

白話文:

若因傷寒或中風病的病程處於表證階段,則不可以使用人參治療,雖然已經瀉下,仍繼續腹瀉,是由於胃中虛弱所致,同樣不可使用人參。應當使用甘草,以藥物的緩和性緩節大便次數過多的急速,並和解客邪在上焦的逆亂,溫中和調整中氣的失調,補益因心煩而造成的不安症狀。如果症見心下部堅硬滿痛,胸中痞悶不暢,這是痞證的症候;如果按之,皮下濡潤,關上脈浮起,均表明痞證尚未形成,故無需使用六十萬精兵,只要假借將軍先聲奪人之勢就可治癒。

此漬以麻沸湯,須臾去滓,僅得其無形之氣,不用其有形之味也。心下痞,惡寒者,為兼有之症,明系表邪未解;心下痞而復惡寒者,為續見之證,明系陽氣外亡,況加以汗出乎!兼見者,以兩湯治之;續見者,以一湯救之。其附子則煮汁者,是取三黃之氣輕,取附子之力重也。

白話文:

這湯劑用麻黃湯來煎煮,片刻之後去掉藥渣,只取得藥湯無形的氣味,而不使用藥湯有形的藥味。心窩脹滿,怕冷的,是兼有的症狀,明顯是表邪沒有解除;心窩脹滿而又有怕冷的,是接著出現的症候,明顯是陽氣外洩,何況又加上出汗呢!兼有的,用兩組湯劑來治療;接著出現的,用一組湯劑來挽救。其中的附子是煮汁的,這是取三黃之氣的輕微,取附子之力的強大。

然胃居心下,心下痞者,胃痞也。不曰瀉胃,而曰瀉心,恐混以苦寒,傷其胃陽,又誤為傳入陽明,以治陽明之法治之也。此仲景之微旨也。

白話文:

胃位於心臟下方,心下痞脹,就是胃痞。不說瀉胃,而說瀉心,是擔心混用苦寒藥物,損傷胃陽,又誤以為傳入陽明經,用治療陽明經的方法來治療它。這是仲景的妙旨。